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正确判断煤炭行业未来的业态,是煤炭企业选择转型升级方向和路线的重要前提。在梳理发达国家产能调整后煤炭业态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和预测我国未来煤炭业态发展趋势,为我国煤炭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研究认为,经过产能调整,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费将向大型煤炭基地集中,煤炭生产主体和消费领域将趋于固定,煤炭生产企业将向能源供应商发展,煤田服务公司将成为煤矿建设和运营主体,煤炭利用将向包括CO_2在内的近零污染物排放发展。  相似文献   

2.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衡量能源消费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项国际通用技术经济指标,伴随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呈现明显的阶段性规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消费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呈现较强相关性、经济增长高度依赖能源消费、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逐渐脱钩。通过区分能源品种消费弹性系数贡献值将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解,2012年以前煤炭弹性系数贡献值明显高于其他能源品种,2012年以后煤炭弹性系数贡献值大幅降低,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弹性系数贡献值明显升高,清洁能源逐渐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要来源。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效率提高将推动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持续脱钩过程,能源消费结构将持续低碳化转型,煤炭弹性系数贡献值将持续下降,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弹性系数贡献值将持续增长,从能源消费增量主要来源逐渐向主体能源过渡。  相似文献   

3.
解决我国能源和电力发展存在的矛盾,根本在于转变电力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坚持以电力为中心,煤炭清洁利用为基础,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更大范围优化配置能源资源的科学合理的能源体系,推动能源和电力行业科学发展。核心是转变能源开发、配置和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4.
正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我国煤炭的使用比例接近70%,而这些煤炭的一半左右都被用来发电。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更好地保障能源安全,电力行业发挥的作用将非常大。在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  相似文献   

5.
政策法规     
三部委发布《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5月16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和环境保护部三部委联合发布《能源行业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简称《能源大气方案》),对能源领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能源大气方案》提出了能源行业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确定了4个方面13项重点任务。一是加强对火电、石化、燃煤锅炉以及分散燃煤等能源领域重点污染源的治理,突出解决目前较为严重和迫切的污染问题,减少能源生产和利用过程中的大气污染物排放。二是控制能源消费过快增长,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通过强化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来减轻日益增长的环境压力。三是通过加大向重点区域送电规模、推进油品质量升级、增加天然气供应、安全高效推进核电建设以及有效刊用可再生能源等措施,大幅提高清洁能源供应能力.为能源结构调整提供保障。四是从长远出发,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重点推动煤炭高效清洁转化、促进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推广分布式供能方式和加快储能技术研发应用,实现能源行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当前,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正面临着其他能源形式的挑战。今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转变是能源发展的大趋势,目前还处在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并重、能源使用由传统能源向新型能源转变的转型期,煤炭利用在工业化过程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煤炭行业应当未雨绸缪,大力促进煤炭向工业原料和油气替代品的转化,积极推进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能源电力行业面临深刻变革,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引领我国能源行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对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作出了部署,提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取代当前以化石能源为主体的高排放和高碳能源体系,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能源革命是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被逐步削弱和替代的过程。具体而言,一是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能源开发将以风、光、水等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二是终端能源消费的电能替代。电能消费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将逐步提高,并替代煤、油、气等一次能源。这"两个替代"是能源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能源革命的重要特征。新能源将替代化石能源成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就是能源革命的要义,是大势所趋。未来煤电受碳约束而不会大规模发展,煤电企业必须走清洁高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经济增速回落、大力推动煤炭消费革命、宏观调控摒弃大规模的非常规刺激措施,坚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节能优先,形成集约高效的能源消费方式,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的经济新常态下,从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和煤炭市场变化角度,对山西省煤矿、乡村和城镇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资源型城市系统中的煤炭企业、周边村镇和煤炭城市间的内在联系,为煤炭企业、周边村镇、煤炭城市和谐发展的新路子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煤炭大省山西历时3年,全面完成煤炭资源整合、煤炭企业重组工作,煤矿"多小散乱"产业格局得到根本改变,大矿时代的山西实现从煤炭大省向煤炭强省的转变。2008年,山西省委、省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推进煤炭资源整合,煤炭企业重组。3年来全省矿井个数由2598处减少到1053处,办矿主体由2200多个减少到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最先大规模使用的化石能源,煤炭在早期工业革命和当今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工业革命时期相比,当前煤炭消费的政治、技术、经济、生态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煤炭消费革命势在必行。以能源可持续发展为背景,探讨了煤炭能源的变革过程,将煤炭能源的历史使命概括为:推进工业化→减量洁净化→淡出能源舞台,认为中国煤炭消费革命的核心是"控量""洁净",具体表现为煤炭消费环境的变革、煤炭消费观念的更新、煤炭消费规模的控制、煤炭消费技术的革命、煤炭消费效率的提升等。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中国的能源需求增长迅速、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水平较低以及能源市场化水平较低等,中央提出了"能源革命"的目标。"能源革命"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将全面发生转变。对于煤炭产业而言,能源革命会导致煤炭的使用比重下降,会促进更多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会带动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会促进煤炭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神华集团也开展了相关的转型实践。  相似文献   

13.
低碳经济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还作为一种"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等方方面面。低碳经济是一个大系统,生产系统和支持系统构成了这个大系统的核心部分,低碳产业、低碳流通和低碳消费构成了生产系统的物质基础,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是支持系统的关键要素。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消费结构等结构性约束。为此,要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我国能源结构的分析,对传统采煤工艺和采煤方法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的了解,本文重点强调了发展绿色工业,适应循环经济,对煤炭绿色开采的重要性。旨在推广绿色开采技术,建设绿色矿山,以实现煤炭产业的"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  相似文献   

15.
推进我国煤炭消费的绿色革命,是当前我国能源革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从当前我国能源、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关键问题出发,明确论述了煤炭消费绿色革命的战略意义和关键目标,并基于一般均衡和技术优化等模型和情景分析方法,探索了实现煤炭消费革命的可行路径。研究结果有望对我国能源与环境领域的产业发展和政策支持起到基础性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煤炭工业取得的显著成绩。通过分析国内外煤炭消费形势,认为煤炭在较长时期内依然是我国主体能源。指出,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今天,煤炭行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办57号、99号、104号文件提出的具体工作任务,全面深化改革,抓好"一个深化、五个推进、实现六个转变"等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又一重要突破。面临着煤炭企业发展"黄金十年"的终结,煤炭行业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因此,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将是今后煤炭行业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解决煤炭企业当前发展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综合煤炭行业发展面临的现实、政策要求、技术条件和产业实践看,绿色开发和高效利用应成为行业转型升级两个重要方向。绿色开发在我国从学术理论到政策再到产业实践,都有较好的基础,目前应进入理论的再完善、政策的严格执行、技术的全面推广应用和企业积极自觉实施的阶段,发展高效转化的新型煤化工和解决工业锅炉的高效燃烧及低排放的问题,应是当前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面对国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和供大于求的煤炭市场形势,煤炭企业应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坚持以煤为主,延伸煤、发展煤,带动非煤发展,促进煤炭企业循环发展、科学发展,打造中国绿色煤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