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时代以来,城镇化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随着交通技术的进步、大城市中心地价的迅速上涨、一些“城市病”现象的出现等,使得在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重要的离心现象,那就是人口和一些经济活动逐渐向郊区发展,“住宅郊区化”也就是其中一种较典型的情况。城市和其依托区域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城市和区域在经济、文化、人口、生态和空间等要素间不停地进行自组织的交流和协同活动,使得这个复杂巨系统经历了一个全是由乡村组成的混沌结构态到出现乡村城镇、城乡分离乃至城乡对立的静态有序的平衡结构状态,现在这个复杂巨系统则是处在城乡间不停地进行交流协同的动态有序的耗散结构状态。人口及经济活动的郊区化过程实质上也是城镇化的一种外延扩张过程,这个扩张过程是在城市及区域规划等指导下的有序过程。加快小城镇的发展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方针之一,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战略。大城市边缘小城镇的发展对完善大城镇功能、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意义特别重大。大城市边缘小城镇有造近大城市易于接爱其辐射的区位优势,如何利用这个优势并结合自身条件,抓住机遇,促使当地经济及社会持续发展是一个较为重要且紧迫的问题。本文以广州市边缘南海市黄岐区为例,试就如何利用大城市住宅郊区化这一机遇,对大城市边缘小城镇的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县域城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一种经济社会现象.是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和互动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人口在空间上由农村向城镇的转移。推进县域城镇化.充分发挥城镇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作用.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人口就地转化:有利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对于宿迁市这类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对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资料,对南宁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住宅郊区化发展及其问题展开研究。研究表明:南宁市已经出现住宅郊区化现象,在城市化发展程度以及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的发展已经从中心集聚转为向外部扩张。影响南宁市住宅郊区化发展的因素可以归纳为城市的扩张、城市人口规模、城市规划的引导和土地及住宅价格的持续上涨等四个因素。文章根据分析的结果,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农业大国,这是不争的事实,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和谐社会主义的基础保障.2005年,新农村建设正式启动,这对改变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均衡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却相对薄弱,虽然经过六年多的努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问题也是明显的.文章就从我国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现状谈起,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郊区化是城市化中后期出现的一种现象。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都出现了住宅郊区化的趋势。本文将对比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城市住宅郊区化的情况.分析郊区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王琳 《浙江经济》2007,(14):31-31
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并就近转移农村人口,浙江省政府于今年提出加快推进“中心镇培育工程”,目的是有重点地把部分实力强劲的中心镇培育建设成为产业的集聚区、人口的集中区、体制机制的创新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上海的城市发展阶段与郊区新城建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发展阶段与其新城建设具有直接关系.从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来看,如果没有中心城区坚实的经济基础与成熟的社会发展作为支持条件,郊区新城要建设成功是较为困难的.目前上海郊区新城存在人口规模不足、产业关联效应不强与社会发育不成熟等问题,新城未能起到疏散中心城区过于集中的人口与产业的作用.上海郊区新城发展状况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关.上海的郊区化方式与特征直接影响到新城的人口导入、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上海必须加快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加强制度环境建设,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发展郊区生活性服务业,从而促进上海城市空间结构向多心多核开敞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的人口“空心化”现象愈加严重,给农村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农村多元化产业,进行农村的就地城镇化,吸引外出农民回流,在家乡就近就业,实现治理人口“空心化”和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双赢。文章基于苏北农村的调研,采用Probit模型,分析外出农民就近就业意愿。结果表明:农民回流意愿与受教育程度、外出收入所占比例、回家频次、家中是否有老人或学生、对当地教育和基础设施满意度等显著相关。分析农民工回流意愿,对治理农村人口“空心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拉-费模型政策含义是,加速城市工业部门的发展,控制人口增长,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保持农业发展,尽快实现工业化,完成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该模型对我们的启示是:“三农”问题的求解前提是消除城乡分割制度;根本出路在于产业非农化和人口城市化。为此,要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走以城市为主的城市化道路;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护农民的财产权利。  相似文献   

10.
新论点     
自本世纪以来,西方部分大城市地区相继出现被称为“美国式郊区化现象”的城市空间扩散,即城市的人口、产业不断由市中心区迁往城市郊区,大型郊区超级市场也随人口的大量外迁而纷纷拥至城市郊区,以独立式住宅为主要类型的低密度高级住宅区亦接踵而至风景秀丽的城市郊区。以美国波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眼于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实际,着眼于实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处理好城乡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各种关系,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一、正确处理好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关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农村与城市有着很多不同特点的经济和社会区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的重要性首先来源于农业和农民的重要性,同时涉及到城市社会和农村社会的关系问题,涉及到城市居民群体和农村居民群体的利益关系问题,涉及到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和平衡问题,能否把“三农”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事业向前发展。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  相似文献   

12.
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是我国社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三农”问题也成为了影响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阻碍.长期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来做。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有效载体.发展县域经济要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目标、新措施.  相似文献   

13.
农村养老问题关系到农村老人生活水平的改善,更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以“宁波市农村社会事业问卷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农民需求、地区发展差异及老人群体特征等三个视角,总结宁波市农村养老模式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山丹 《北方经济》2010,(15):26-29
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城市化为服务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前提,也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内升动力。  相似文献   

15.
从2004年开始,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以及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使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一举得到了历史性的缓解。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行为标志,中国农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家明确提出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在这种发展情势下,农民负担问题似乎已经“终结”。  相似文献   

16.
郊区化是城市聚集———扩散效应传导机制作用下城市空间扩展的结果,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郊区化现象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大城市最具长远影响的趋势性变化。郊区化的产生和发展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加强对郊区化理论的研究对正确理解和把握城市发展规律,促进城市合理有效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学界关于郊区化研究的文献,发现郊区化研究主要集中在郊区化的概念界定、郊区化动力机制、郊区化可持续性发展、郊区化发展模式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提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任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输出农村富裕劳动力,是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的主要渠道之一。欠发达地区要把劳务活动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劳务产业,由农村的“副业”提升为“主业”,发展壮大劳务经济。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将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影响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最重要、最本源的要求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而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转变观念,跳出“三农”来研究和发展“三农”,统筹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阔的空间谋求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显然,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工程,不仅思想认识要高度统一,还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做后盾。县域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县域经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经济,是一、二、三产业的综合载体,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交融发展的结合部,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繁荣,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通过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强县富民,积累财力,  相似文献   

19.
以新型城市化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然而传统的城市化模式导致了我国城乡之问的差距不断扩大。实际上“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不能仅局限于农村,必须依靠城市的互动。只有推进新型城市化,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互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海蓉 《发展》2006,(11):104-105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因此,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实行城乡互动,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对新农村建设的带动作用,实现城乡一体化,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问题难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