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0 毫秒
1.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遏制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趋势,我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由于政策资金规模庞大,涉及面广,如何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财政监督机制,以保障积极财政  相似文献   

2.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严重冲击,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快速下滑。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作用下,我国经济迅速扭转了增速下滑的局面,实现了较快回升,目前已经呈现出平稳运行的态势。本文分别从生产和需求两个角度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表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朱红 《经济导刊》2011,(8):24-25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下滑态势,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2009年3季度开始,随着央行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微调”信号的释放,以及银监会对信贷额度监控的加强,在资本约束、动态拨备等监管指标达标的压力之下,为了发展新增贷款,商业银行纷纷开发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和进行信贷资产转让交易。但是,此种手段相对不透明,相关监管统计缺乏,潜在的风险和未来发展前景广受关注。  相似文献   

4.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日益蔓延,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了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中央提出了2009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文章论述了从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成因.而国家为了保持2009年宏观经济运行,通过对货币环境的影响,创造条件和落实积极货币政策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由美国开始的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金融危机,最终演绎成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为应对经济急剧下滑的风险,我国政府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由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本文首先介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综合运用的理论基础和模式,其次介绍我国双松政策的具体举措,再就我国双松政策进行效应分析,最后提出双松政策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投资乘数失灵”带来的困惑与思索   总被引:44,自引:1,他引:43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未能起到原来设想的作用1998年和1999年,我国针对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状况,调整了宏观经济政策,从前几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紧”,转而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的货币政策”。本来在1998年3月提交全国人代会的财政预算报...  相似文献   

7.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我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复苏。随着经济逐渐步入正轨,过量货币对经济发展的副作用开始显现。但进入2010年,随着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全球经济有二次探底的可能性,我国货币政策面临两难选择。该文运用基本经济理论,对我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必要性、判断指标等进行了分析,认为宽松货币政策确实面临退出要求,但鉴于传统退出手段给市场带来压力过大,应当通过金融体制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吸收流动性,实现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平稳退出。  相似文献   

8.
2008年底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挑战和国内外经济复杂形势,党中央和国务院总揽全局、正确判断、科学决策,确立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思路,及时、准确、有力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较快扭转了2008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速下滑态势,经济稳定回升态势基本形成,2009年8%的保增长目标完全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9.
李连仲 《经济》2010,(1):6-9
2008年底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挑战和国内外经济复杂形势,党中央和国务院总揽全局、正确判断、科学决策,确立“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思路,及时、准确、有力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较快扭转了2008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速下滑态势,经济稳定回升态势基本形成,2009年8%的保增长目标完全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10.
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经济呈下降趋势。2008年末,全国GDP增长率降到6.8%,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作用下,我国经济已经有向好迹象.但全球金融危机至2009年初仍显示出种种变数迹象。房地产市场发展存在不确定性,总体上2009年我国房地产市场大体存在如下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