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王硕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6):260-261
"亲亲相隐"是我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法律思想,对中国"亲亲相隐"制度的发展过程与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局限性和合理性进行了解读,对"亲亲相隐"制度加以评判,最终对当代社会"亲亲相隐"制度的架构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宋嘉玮  郑春延 《商》2014,(50):190-190
“亲亲相隐”制度在传统中国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种思想亦或制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也遵循着统治者的意志但也维护着基本的人伦道德,并从整体上反映出传统中国法的成熟与先进。本文首先梳理此制度的历史演变,总结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对当代中国的意义,希望可以助力于法治中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李振良 《消费导刊》2011,(12):125-127
源于中国古代,影响日、韩,远播欧美的“亲亲相隐”制度已成为当今世界民主国家立法的一条基本原则,究其原因是因为它不仅合乎人性而且合乎情理。而中国当代法律抛弃了这一制度,违背了基本的人伦精神,在司法实践中造成的危害十分明显,不论对现实还是未来、对司法过程还是社会关系都已经产生了无法估量的不良后果。因此,确立并限制“亲亲相隐”制度至为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4.
"亲亲相隐"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最早提出的思想主张,随着汉代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它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刑法中非常重要的原则和制度。作为儒家伦理、法律思想的直接体现,"亲亲相隐"不仅有其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法律价值,即使对于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也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商》2015,(40)
亲亲相隐制度在刑事法律中的确立有其理论、法律及社会上的基础,也已经体现在相关的司法解释中,亲情思想已经逐渐地被我国刑事法律所认可。因此,对亲亲相隐的主体及适用范围等予以明确的规定,可以真正地体现亲情在刑事法律中的作用,确保其在刑事法律中的准确运用。  相似文献   

6.
《商》2016,(2)
亲亲相隐制度是我国传统法律制度中重要的内容,在我国法制史上存续了两千多年,无形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法律的实际运行。在新中国成立后,提倡大义灭亲,亲亲相隐制度被认为是封建糟粕而予以废除。如今的中国,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亲亲相隐制度体现着一些现代的社会价值,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亲亲相隐制度进行分析,揭示了亲亲相隐制度是个人理性选择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效用的最大化和社会信任机制的发展,因此构建现代社会的亲亲相隐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源于中国古代,影响日、韩,远播欧美的“亲亲相隐”制度已成为当今世界民主国家立法的一条基本原则。而中国当代法律抛弃了这一制度,违背了基本的人文精神,在司法实践中造成的危害十分明显,不论对现实还是未来、对司法过程还是社会关系都已经产生了无法估量的不良后果。因此,确立更具人文精神的法律制度至为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8.
曳东亮 《商》2014,(32):209+170-209
一、亲亲相隐与我国刑法的现状亲亲相隐制度又称亲属容隐、亲属相隐,是我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或法律制度,主要是指在追诉犯罪中,罪犯亲属没有作证义务。其主要内容为以下三点:其一,亲属之间有权相隐,如拒绝作证,且不构成犯罪;其二,没有相隐的亲属要被判有罪;其三,涉及国家安全或者案情影响重大的不能相隐。"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一直都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刑事责任被普遍认为是犯罪与刑罚的中介。犯罪的本质特征就是应受刑罚处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法律特征是刑事违法性。[1]具备犯罪本质特征和法律特征的行为就必然受到刑罚处罚吗?作为犯罪与刑罚间纽带的刑事责任是否真起到了桥梁作用,即是否所有的犯罪行为都要承担刑事责任,是否所有的犯罪行为都承担了刑事责任?本文以大义灭亲为引,试分析在这类案例中,刑事责任的归属和轻重,以明示目前我国法治建设缺陷,促进公民法治意识进步,达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彭骏  马海 《商》2013,(17):240-240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窝藏、包庇罪的弊端和优势得出窝藏、包庇罪中近亲属主体排除在未来立法变革中的可行性。笔者简要阐述窝藏、包庇罪中近亲属主体排除涉及的两大弊端: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和增加破案难度。同时分析亲亲相隐的社会伦理基础,通过弊端和优势的两相比较,得出了窝藏、包庇罪中近亲属主体排除利大于弊,具有立法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商》2016,(7)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是中国古代法制思维中的一个重要刑事法律原则,对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在西方法治比较健全的国家法律中也同样存在着该原则的身影,最为明显的就是西方证据规则中的特免权制度,例如夫妻特免权,这一权利内在地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礼法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赵丽云 《商》2014,(52):129-129
在《圣经》中,我们不难发现上帝是严厉的,对于忤逆他的人,他总会施以惩罚.该隐杀弟犯下了人类史上的第一次谋杀大罪,但上帝并未表现得过于严厉,仅仅驱逐流放了他.为何上帝会有如此举措?其做法究竟有何深层意蕴?本文从《圣经》叙事模式及故事发展线路入手,通过对“该隐犯罪”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以及与《圣经》中其他故事的比对与探究,得出“上帝为该隐设圈套”之结论.  相似文献   

13.
消费者内隐态度是指消费者无法内省识别,或者无法精确识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这种痕迹调节着个体对消费对象的喜欢抑或不喜欢的感受、思考和行为。作为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最前沿的课题之一,本文讨论了消费者内隐态度的研究背景,目前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对消费者内隐态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了初步的梳理。  相似文献   

14.
王蒙的绘画理论和实践推崇“隐”这一审美趣味,王蒙绘画中的“隐”主要表现在题材之“隐”:以隐居生涯、佳山秀水的环境为描绘对象;技巧之“隐”:线条魅力的展开。王蒙用最简洁单纯的艺术语言,表达出避世隐逸,超凡脱尘的人生理想,幽然淡润的处世态度,把山水画作为情感的归宿和依托,这是王蒙在绘画中最为重要的审美趣味,也是元代山水画家所共同的追求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16.
韩志锋 《品牌》2006,(2):44-46
坦率地讲,在品牌作为一个名词已经流行于企业的今天,我们许多企业对品牌营销却还仅是一知半解,做得好的也无非那些已争取了“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或者有较高品牌价值的企业,这些企业表面辉煌,实际上却往往有着“隐”伤隐藏“体内”不被觉察,常令貌似“体格强壮”的品牌不是“阴天腿疼”就是一夜轰然倒下。  相似文献   

17.
潜意识与广告的隐态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精神分析学说基础的潜意识理论不光在心理学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将其引入广告的研究中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广告隐态信息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利用受众潜意识取得更好的广告营销效果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体育教师的内隐理论扎根于体育教师的思维意识之中,并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式,成为了其教学实践的逻辑起点,要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必须注重体育教师内隐理论的构建,校本研究为体育教师的内隐理论的研究与构建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使体育教师专业的发展过程中朝着科学性的良好趋势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茶以提神、醒脑、助消化等特点,千百年来一直是备受国人喜爱。而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饮茶者发现每天冲刷茶杯也是一件细小而麻烦的事,一次性纸杯以方便、快捷、卫生、环保等特点,近年来深受餐饮等服务行业、企事业单位、个人家庭的普遍欢迎和使用,人们便也喜欢直接用一次性纸杯泡茶,那么能否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开发出来一种杯中自然含茶的茶杯,即达到饮用各种茶的目的,又可实现喝茶而不用泡茶的方便快捷,必将具有长远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20.
志辉 《销售与管理》2006,(7):I0028-I0028
一次性纸杯已是人们习惯的消费用品了,全国每年的一次性纸杯消费量高达数亿只。尽管如此,纸杯市场仍显上升趋势,因为该产品属于一次性消费品,是一个很难饱和的市场。从另一个方面看,茶饮料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人的主要饮品,市场长期利好。一次性纸杯新产品“隐茶杯”的问世填补了国内空白,深受消费者青睐。由于方便、快捷、环保、卫生,用“隐茶杯”不管招待多少客人,只要有热水,一分钟内就可享受到浓浓的香茶——“西湖龙井、信阳毛尖、茉莉花茶、名优绿茶等任君享用,原茶、原色、原味全在杯中”。一角多钱的消费就可实现高品位的享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