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CPI自2011年7月达高点6.5%以来,到2012年8月降到2.0%,这是国内宏观调控取得的显著成效.但有些外部因素却是不能调控的,如美国2012年9月14日推出的第三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是否会给中国带来新的通货膨胀压力?本文通过分析2008年11月和2010年11月美联储先后两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实际影响,以此推测QE3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可能影响.研究设计从大宗商品价格、国际资本流动两方面进行理论分析,选取2009年1月- 2011年12月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美国这一政策给中国带来了输入型通货澎胀,并且意外发现中国存款准备金率上调过度. 相似文献
2.
2012年9月,美联储开始进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第三轮执行,至此,美国已经持续四年的时间实施极端的货币政策,将利率降至较低水平,对世界其他各国的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根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性质,它将首先造成美元的贬值进而向全球输出通货膨胀。本文基于此北京,对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证明,美国实施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可通过影响进口价格和外汇储备来同步造成我国CPI的上涨。 相似文献
3.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美国已经持续实施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大背景下,通过建立VAR模型,从实证方面剖析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充分认识其对我国通货膨胀影响的传输渠道并把握其潜在风险,对于正处于经济关键转型期的我国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基于实证分析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加强物价监管;加强热钱监管,抑制国际游资大量涌入;调整经济结构,控制贸易逆差;优化外资引入机制,鼓励本国企业跨国经营与投资;积极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强中美两国的政策协调,强化增持美元资产的条件性。 相似文献
4.
5.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特性就在于长期持续存在的美国政府量化货币宽松政策.而这种量化政策对我国来说将产生长期负面的影响.笔者通过阐述美国持续量化的货币政策对我国外贸及资金流动的影响,分析人民币对外及对内不同升值贬值的情况,并进一步指出我国货币政策的应对策略,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能源和食品价格的上扬与金融危机后期的经济复苏,美国、欧元区和新兴国家均面临通胀高企的压力。全球通胀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不可否认,美国旨在刺激经济的弱势美元政策,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且高位运行,加大了全球l生通胀压力。 相似文献
7.
8.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运行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时期,鉴于传统货币政策面临"流动性陷阱"的无效性,美联储实施了非常时期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文章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和预期效应出发,结合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系统深入分析了它的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轮通货膨胀的货币根源分析——兼论我国央行对抗通胀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但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对物价水平的影响程度不同,货币增加对不同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影响具有非均衡性和非直接性。过高估计我国货币政策对物价的影响是不适当的,由于长期的国际收支失衡、活跃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以及全国范围内资产泡沫的出现,使得央行对货币供给的数量及流动方向无法很好控制。文章最后针对如何管理我国目前以及将来的物价水平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危机中美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采取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文章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视角,对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实施的背景、具体措施进行了阐述,并重点考察了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对央行资产、负债及其构成、货币政策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急剧膨胀的央行资产、大量投放的流动性必然造成将来通胀压力,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如何顺利退出,事关经济金融的稳定和货币政策的效果,也是央行在经济复苏阶段面临的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自2008年以来,为了抵御美国金融危机以及整个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国家在2008年底出台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以拉动内需,保增长.时下,政策效果已经显现,但通胀压力也随之加大.本文通过对2009年到2011年有关数据进行计量模型处理,从货币角度分析当前通胀苗头抬高的主要成因,就通胀的成因和治理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美国推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能够通过多种传导路径对中国的宏观经济产生影响。本文选择2000年1月至2013年2月的月度数据,以美国总准备金水平作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替代变量,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就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货币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冲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一单位美国总准备金的冲击,将以世界石油价格为传导路径,引致中国1年期存款利率持续下降,并将导致M2在短期内大幅波动,同时也将引致物价水平和零售商品总额表现为短期内下降后逐渐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由于次贷危机的恶化导致了宏观经济可能出现放缓和收缩,美国国内无论决策层面还是市场层面都对通货膨胀的走势作出了非常乐观地估计,甚至美联储在最新一次的货币政策会议声明中明确指出:"经济增长的风险大于通货膨胀的风险",然而,物价的全新上升态势却让人们本以麻木的神经不得不变得重新绷紧起来。 相似文献
14.
15.
16.
美国多年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已经开始进入逐步退出阶段。其中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重要变化在于提高基准利率,回收国际金融市场的流动资金,以实现资产负债表的正常化。本文基于1993-2013年世界宏观经济和金融数据,利用GMM方法和PVAR模型,重点研究美国提高基准利率时,通过实体经济渠道和金融市场渠道对新兴经济体宏观经济产生的影响,并且提出新兴经济体可以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经济研究》2016,(2):16-29
本文在新凯恩斯DSGE的框架下,从消息冲击的视角,区分并探讨了预期与未预期的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通货膨胀的作用。同时,通过中美政策作用比较,以及参数和预期结构替换,探寻我国货币政策作用特征的根源及其机制。主要结论为:(1)我国货币政策预期冲击的效果要远强于未预期冲击;(2)与美国相比,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更大、持续性更小且存在轻微超调;(3)我国货币政策的特征源于经济主体的短视预期以及央行货币政策的不连贯性。本文的政策启示包括:(1)央行应通过沟通等形式引导公众预期以增强政策效果;(2)尽力避免相机抉择式的政策制定方式,保持货币政策的持续性;(3)货币政策应言行一致。概言之,我国货币政策应该更加透明、连贯和可信。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虽然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在后危机时期经济复苏的过程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针对美国近期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中国高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本文提出中国陷入第二轮经济危机的可能,并对此提出了一系列的风险防范举措。 相似文献
19.
《现代财经》2016,(2)
美联储启动加息预期以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货币汇率出现了较为剧烈的波动,关于货币政策规则中考虑汇率目标的争论增多。本文使用小型开放的新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分析了美联储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采取不同汇率目标权重货币政策规则时的影响。研究发现,美联储加息政策将使得我国产出减少、失业增加、通胀增加、汇率贬值。随着货币政策规则中汇率目标权重的增加,国内产出下降幅度扩大、失业增加幅度扩大、通胀增加幅度缩小、汇率贬值幅度缩小。此外,货币政策规则中考虑汇率目标也进一步削弱了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在具体的货币政策实践中,货币当局应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对产出、就业、通胀和汇率等宏观经济变量的重要性做出权衡。 相似文献
20.
积极的货币政策帮助中国经济在危机中和后危机时代保持稳定而较快的增长。然而与之相随的是物价上涨、通胀压力显现和外部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防通胀,保增长的压力较小。而且,由于中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对资本项目下货币流动的严格管理制度,利率上升本身不会对人民币升值带来显著影响,也不会导致热钱的大量流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