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佳  陆静 《金融论坛》2011,(9):30-37
系统重要性银行作为国际银行监管机构提出的新概念,其评估方法还未达成一致。本文根据巴塞尔委员会、金融稳定理事会和中国银监会等部门的监管理念,从规模、关联性和复杂性出发,对附带破坏指数CDI做出改进,采用多变量极值模型和规模加权的稳定尾部相依函数,评估中国上市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危机期间,中国上市银行股票收...  相似文献   

2.
3.
王珏 《中国传媒科技》2013,(Z2):165-166
本文应用GARCH回归的计量方法构造协同风险模型对我国上银行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了阶梯分析,为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和监管提供了实证依据,对于构建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体系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4.
肖振宇 《金融论坛》2011,(11):26-30
本文在分析系统重要性银行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宏观审慎监管工作组(MPG)的评估方法,选取反映银行规模、关联度和可替代性三方面的指标对中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了界定。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等10家银行被认定为中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针对我国银行业...  相似文献   

5.
风险数据加总和风险报告是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强度和有效性的重要内容.通过梳理2013年以来国际组织和国内监管部门对《有效风险数据加总及风险报告原则》的监管框架和监管实践,并从完善风险数据加总和风险报告监管规则、缩小实施差距、加强国际监管与协调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进而为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监管规则科学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宏观审慎监管需要识别出系统重要性机构(SIFIs),目前已有相关研究,但还没有就如何有效识别达成共识。首先阐述MES法、SRISK法和CoVaR法三个主流的市场识别法原理与计算,在统一的DCC-GARCH模型相关性分析框架中,对它们做了理论比较。然后,以中国上市银行为样本,收集市场交易数据,用DCC-GARCH模型拟合相关结构,分别进行了中国SIFIs识别,根据各指标的理论特征分析了各系统重要性排序结果的有效性及其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 CoVaR 风险度量框架的基础上建立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计提机制,旨在将风险溢出与资本计提挂钩。运用 Copula-CoVaR 模型测算商业银行对银行体系的风险溢出效应,考虑到额外的资本对溢出风险吸收作用,在控制每一家银行对银行系统的风险溢出一致的基础上确定银行的资本充足水平,进而确定对应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的计提比例。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的概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随着金融国际化和虚拟化的深入发展,影子银行在商业银行体系之外,建立了另一个平行体系.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监管缺失,影子银行体系的全貌并不能清晰地为人所知.影子银行促进金融创新和金融体系繁荣.然而,影子银行体系也蕴藏着较大的风险.本文研究影子银行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风险,分析风险传染渠道和传染效应,梳理有关风险在影子银行体系内外部传导的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的概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随着金融国际化和虚拟化的深入发展,影子银行在商业银行体系之外,建立了另一个平行体系。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监管缺失,影子银行体系的全貌并不能清晰地为人所知。影子银行促进金融创新和金融体系繁荣。然而,影子银行体系也蕴藏着较大的风险。本文研究影子银行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风险,分析风险传染渠道和传染效应,梳理有关风险在影子银行体系内外部传导的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10.
11.
12.
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愈加重视宏观审慎监管。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准确识别是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也是对金融机构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本文基于市场法和指标法构建模型,对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进行系统重要性识别,并开展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单独使用两种方法识别出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建议政策制定者将指标法和市场法相结合,纳入现有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评估框架,细化监管标准和落实差别化监管措施,并加强数据统计工作。  相似文献   

13.
针对2008年金融危机中暴露出的大而不能倒问题,自2011年起,金融稳定委员会开始推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并对上榜银行提出了更审慎的监管要求。从已公布的9期名单看,G-SIBs成员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欧洲G-SIBs数量不断下降,来自中国和加拿大的银行数量不断增多。为降低监管成本,多数G-SIBs采取了去同业、去复杂化的发展策略,同时加大托管、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功能的发挥,G-SIBs系统重要性得分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近些年来中资G-SIBs系统重要性得分持续快速上升,由此产生的监管成本值得高度关注。建议中资G-SIBs客观评估纳入G-SIBs的监管成本,实现业务发展和监管成本的平衡。  相似文献   

14.
宏观审慎导向的金融监管是理论界和监管当局关注的重点,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经验来看,对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进行科学评价,可以为监管部门宏观审慎监管提供依据,从而有效防范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的集中爆发并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本文在Adrian与Brunnermeier(2008)研究的基础上,拓展了基于Copula函数和GARCH分布的动态CoVaR模型,推导出了一种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的评价方法,提出了一个操作性较强的风险监管指标,并采用中国上市银行的数据,对各商业银行的系统重要性以及监管强度进行排序。研究结论表明,大型商业银行对整个银行系统的风险溢出影响非常大,商业银行的系统重要性具有动态的特征,并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监管当局在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时,应该综合考虑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水平和它的系统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甄峰 《银行家》2012,(7):91-94
正2012年5月10日,摩根大通银行宣布,由其伦敦一位交易员对冲风险的交易组合,导致在过去6周内亏损20亿美元。该消息再次震惊了全球金融界,随后一周内,摩根大通股价暴跌,市值蒸发150亿美元,信用评级由AA调降至A+。这一幕似曾相识,由单一风险事件引起的大型金融机构巨额损失仍历历在目,再次唤起人们对规模过大金融机构是否难以实现自身有效控制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银行业是金融业的核心,银行业风险状况关乎金融稳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文章运用Copula函数理论检验方法,实证检验了国内11家A股上市银行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以及2015年以来的风险传染情况,结果显示,外部危机对国内银行系统的影响较为有限,银行间的风险传染主要是受国内自身因素的影响,国有大行的重要性及其发生风险后的传染性强度较高,股份制银行较易受到外部危机和内部风险的影响。为此,文章提出要加强内外部风险监测和预警,坚持对国有大型银行实施严格监管,加强对重要股份制银行的监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面向金融稳定理事会2018年发布的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从研发、推广、应用、投入、影响、基础、风控7个方面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金融科技指数,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金融科技能力进行微观评估,比较并分析各银行、各国、各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情况。研究发现,亚洲、北美地区银行金融科技指数排名总体领先,各项金融科技能力一级指标排名领先的银行也以亚洲、北美地区居多。总结金融科技指数排名领先银行和地区的特点,得出以下启示:加强对金融科技的政策引导;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提升对金融科技的研发、应用、推广能力;加强对金融科技的市场培育和客户教育。  相似文献   

18.
复杂网络为分析系统性金融风险和系统重要性机构提供了全局性视角,但由于数据获取上的局限,我国银行系统网络构建存在困难。利用贝叶斯方法和2013—2015年银行资产负债数据构建银行系统网络,在此基础上建立系统性损失测度指标,并讨论规模与网络中心性在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处于银行系统的枢纽位置;同业负债和入度对银行个体风险造成的系统性损失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资本缓冲和出度增大能够降低局部危机造成的整体损失。因此,规模仍是影响银行系统重要性的主要因素,而银行之间的关联性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19年1月1日,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要求正式在发达经济体实施。本文选取了达标效果较好的德意志银行、瑞士银行和汇丰集团等三家机构进行研究后发现,不同银行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了夯实监管资本、发行合格TLAC工具及降低风险密度等达标策略。根据新出台的中国版TLAC要求,我国将于2025年1月1日逐步达标。与国际同业相比,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TLAC充足率偏低,中长期面临较大压力。建议监管机构着力优化金融结构,引导银行建立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做好顶层设计,培育和发展合格TLAC工具市场;借鉴国际经验、考虑本国特色,充分进行TLAC最低要求豁免安排;优化风险加权资产监管,降低资本消耗。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尽快探索发行合格TLAC工具;统筹资本补充策略,降低资本补充成本;降低风险密度,优化资产负债管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市场的逐步开放,大型商业银行持续开展综合经营业务,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系统重要性不断增强.银行集团的快速发展推动了银行机构与其他类型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间的组织融合和业务交叉,同时也对集团风险管理和银行监管制度带来较大冲击.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提出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方法和额外资本要求,以及美国、英国、欧盟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改革经验做法,对完善我国银行监管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