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对外贸易国,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中国的国际经济活动持续增加,要求本国货币国际化以满足全球经济活动对其货币需求的愿望也愈发强烈。此外货币的国际化也会进一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在亚洲范围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促进人民币在中国周边国家自由兑换、交易、流通,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史硕 《中国外资》2012,(10):13-15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人民币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人民币在世界的流通范围逐步扩大,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所体现出的强势与坚挺更加快了其国际化的速度。尽管如此,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上仍存在诸多障碍。现阶段,如何现实有效的选择其国际化的路径是亟需解决的难题。基于此点,本文旨在结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存在的障碍,提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人民币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人民币在世界的流通范围逐步扩大,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所体现出的强势与坚挺更加快了其国际化的速度.尽管如此,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上仍存在诸多障碍.现阶段,如何现实有效的选择其国际化的路径是亟需解决的难题.基于此点,本文旨在结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存在的障碍,提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4.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我国经济总量位于世界的前例,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仍然不高,甚至未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之一,这与中国经济地位不相适应。开展人民币国际结算试点不仅有利于促进对外经济,同时也有利于中国企业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结算试点是人民币迈向国际化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5.
孙晶  李涵硕 《国际金融》2011,(11):64-69
二战之后,基于美国的经济地位,美元理所当然的成为国际货币。1999年,随着欧盟货币的统一,欧元成为可以与美元相抗衡的潜在竞争货币。中国历经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到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出口贸易规模已经位于世界第一,人民币国际化呼之欲出。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为了应对当时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开始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对此国内学术界也展开了积极讨论,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戴鸿广 《海南金融》2010,(10):36-39
当前国家间经济竞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即是货币竞争。人民币国际化既是中国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的结果,也是维护中国国际利益的重要手段,更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力量。本文就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及障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7.
屠晶 《金融论坛》2011,(12):71-77,98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非居民持有人民币,人民币逐渐国际化。对于仍实行资本项目管制的中国,建立一个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并通过该市场的商业银行将人民币发展成为具备国际结算、计价、国际投资及国际借贷职能的国际化货币非常重要。从离岸金融市场发展路径来看,香港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将成为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不过...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及人民币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特别是近年来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使得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讨论随之兴起。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设立将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在介绍人民币离岸中心和人民币国际化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在滨海新区设立人民币离岸中心有三大意义:可使离岸金融的发展同外汇体制改革相配套;有利于对离岸市场的监管;有利于对人民币衍生品定价权的争夺。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得益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历史的必然。本文主要从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经阶段跨境人民币结算和国际货币历史经验来分析探讨从跨境人民币到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过程,以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深入,国际货币的多元化成为当今世界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潮流。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作为货币发行国经济实力的反映,与该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贸易和经济总量密不可分。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在全球一体化经济中,已经高度融人了世界经济,人民币国际化是必然趋势,然而在目前,人民币不能像美元、欧元等货币那样被广泛应用于国际结算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  相似文献   

11.
2008年的金融海啸横扫世界经济引发了各国对以美元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多种弊端的深刻反思,在危机过程中全球改革或重建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各国在寻求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不断增强,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重要的有利条件。本文将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由低到高分为初级、中级、成熟、高级四个阶段,并分别从基本特征、国际收支、矩阵条件三个角度来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交易规模迅速扩张,人民币成为国际债券的标值货币是人民币国际化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为顺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迫切需要进一步促进该市场健康发展。本文在简析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讨香港人民币债券市场的发展特征,研究该市场当前存在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交易对手风险、短期资本套利风险和外汇风险,提出防范和化解这些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迅速崛起、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推进与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而在这个进程中,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则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选,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能够有效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离岸市场是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平台,也是人民币国际化下一步的关键。在“坚持市场驱动”的思路下,发展境内人民币离岸市场,既可以创造新的市场空间,也可以更好地掌控人民币的市场定价权,实现金融制度的延伸,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长远基础。在中央已经部署在上海浦东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提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情况下,需要根据香港、上海、海南三地的不同发展水平、市场基础、制度体系,进行差异化的发展定位,协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15.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德国马克和日元迅速崛起,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马克和日元的国际化经验对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一方面我国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我国还需要从汇率制度、金融市场、贸易结构、管理通货膨胀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保证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16.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使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经济的焦点。随着中国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逐渐上升。而金融危机对世界原有主要经济体的打击也为人民币实现国际化提供了有利时机。因此,我将先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兴起与发展作一个简单的概述,通过对美元与日元国际化的分析找出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借鉴之处。最后,分析出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并简析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离岸人民币中心之所以重要,一是因为离岸人民币市场是人民币走向储备化的必经之路;二是因为在金融业和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的条件下,中国的金融机构可借助在离岸市场的经营,直接参与国际银行业、国际金融市场各种业务经营。目前,香港已具备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雏型,在离岸市场,以人民币计价的跨国银行业务正在成为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最重要的战略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人民币成为国际计价货币和跨境贸易结算货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步骤。在铁矿石期货国际化的进程中,铁矿石期货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不但有助于推动人民币成为大宗商品国际贸易计价货币和国际投融资计价货币,也可以助推人民币成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同时,铁矿石期货国际化又为离岸人民币开辟了回流渠道,完善了人民币国际循环机制,有力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  相似文献   

19.
促进香港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香港是提供最完善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地方,也是人民币境外存量最多的城市.此外,香港有内地强大的经济发展作为后盾,并且拥有完善的会融基础设施.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币国际化已被提上国家的议事日程.在这个背景下,香港可凭借其特殊地位和优势,加速发展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当务之急是在香港发展多元化的人民币业务,以提升境外人民币的流通性,并方便市民、企业和机构使用人民币作贸易结算、投资、消费和储蓄之用,发挥人民币的计价、交易和价值储存功能.  相似文献   

20.
人民币区域化的路径及相关风险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人民币区域化的基本思路与路线图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既是伴随人民币不断输出,并不断提高人民币资产市场国际影响力的过程,也是现有其他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相对地位下降的过程,是一个相关国家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的过程。因此,要适度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或者区域化的进程,关键是要冷静分析形势,不失时机地抓住世界经济变化提供的机遇,有意识地输出人民币,并借助经济影响力,在确保自身风险能管理的范围内,确立人民币资产市场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