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敏 《秘书工作》2010,(6):49-49
近日,—位领导同志与广大网友交流读书体会时倡导要“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读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这为我们点明了“为何读、读什么、怎样读”等基本问题。“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意义,阅读的方向和要求,以及孜孜以求的精神和态度;“读书活、读活书、活读书”强调的是科学的阅读方法和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2.
迟到的爱     
我是学经济的,读书、看报每日必不可少。前段时间非典袭来,我躲在家里养尊处优无所事事,心绪如麻,只好打电话与朋友聊天诉苦,朋友闻后,半开玩笑地说:“你这书虫,整日与书为伍,却也有读不进去的时候,这样吧,我订阅了一种杂志,肯定合你的胃口,不妨一读。”次日,朋友送来几册《内蒙古财会》,一再嘱咐我要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3.
少年的心田犹如一张纯洁无瑕的白纸,可以作最美最好的图画。历经人世沧桑的洗礼,饱受飘香翰墨的熏陶。《一种情感由书而生》,真挚且神圣,我们就长成了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真正意义上的人。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不清醒明确地认识到《读书两忌》:不能读什么信什么成为书的奴隶;也不能信什么读什么,划地为牢做井底之蛙。读书很风雅,甚至很幸福快乐,不管你《痴读周腓力》,还是别的什么,只要你“痴”,你就不会担心《谁动了我的奶酪》。只要你“读”,谁又能动得了你的奶酪?  相似文献   

4.
枕戈 《审计月刊》2006,(2):53-53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湮没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是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扉页上的题记。铁凝至今清晰地记得。“读书万万不能狭窄。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  相似文献   

5.
世间有些读书人,他们读书似乎于他们的精神无补,反而读成呆子,读成迂腐可笑之人。曹聚仁先生说他曾听说过浙江金华有个姓郭的,书读到能将《资治通鉴》背诵一番的程度,但写一个借伞的便条,却写得让人不堪卒读。读书多,  相似文献   

6.
读书两忌     
读书两忌:一忌读什么,信什么;另一忌是信什么,读什么。如果读什么信什么,就会变成书的奴隶,让自己的头脑变成跑马场,任别人践踏。相反,信什么,读什么,就会把自己的头脑封闭起来,变成某一个人或某种学说的私人领地,其他任何思想都进不去。 在现实生活中,读什么信什么的情况并不少见。有的人被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俘虏,变成错误学说的信徒,出现学者们所称“二世现象”,也有的人由于自己没有主见,觉得所有的书讲的都有道理,观点三日一变。 古人有语云:“少则信,多则惑”,原意不是用来讲读书的,借用来说明读什么信什么的后果,倒是适用的。“多则惑”,讲的是读什么信什么,使自己无所  相似文献   

7.
郭凡生 《英才》2009,(8):117-118
一本书,吸引我入迷,我就读,不能吸引我,就扔掉。对我而言,读书的第一要义是读着过瘾。因为,只有这样读书,我才能记得住、才能消化吸收。我最早接触的书是《野火春风斗古城》和《红岩》——那个年代,大家都读这些书。“文革”时期,我则想方设法去找一些世界名著来读。大学毕业,尤其是做企业之后,我确实读了很多书。  相似文献   

8.
爱书者虔诚地感谢书,例如《读书》衷心地感谢读书者。读书者读书,我们通过《读书》“读”读书者。于是我们守望田野,读到了范曾的大气磅薄。无垠的星空中,同一片蓝天下,回首《读书的历程》,萦绕心头最挥之不去的是什么?也许是——Feeling…… 《读书》对您的读书感情没有任何形式上的要求,我们想和您达成其识的只有一点:作品敬请卷写工整,最好是打印——如此整洁美好的形式与您能要表达的内容相统一,更加便于我们品读您的才情和哲思。  相似文献   

9.
忻才良 《上海企业》2010,(3):106-106
去年在《新民晚报》“夜光杯”见过裴文良的书法作品“物外游”。行书写得中规中矩,流畅灵动。此次又读其力作“读书悟道”,觉得颇有品味。  相似文献   

10.
王蒙 《秘书工作》2013,(8):57-58
关于读书,我随便说一点。第一,我读书不是读得最好的,有很多书别人读过,我都没读。还有别人非常热爱读的,我老读不完。比方说《战争与和平》,写得好,我也多次看,但是读不完。还有《百年孤独》,我也读过,有一次我都读到五分之三以上,快到五分之四了,我死活不读了,因为我觉得这位大师的路子已经被我给掌握住了,就不想再看了。当然还有《追忆  相似文献   

11.
汪泽兵 《活力》2013,(12):60-60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阅读教学的重心必须放在“读”字上,读会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促讲,课堂中应尽可能多的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读书的机会,创设各种读书环境,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出感情.读出形象,读出意境,读出品味,读出神韵,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与理解是统一在一起的,是互相作用的,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促进理解文章的内容。“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由此可见“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庄子·天道篇》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齐桓公在堂上读书,工匠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休息时,轮扁走上堂来问桓公说:“不知君王读的是什么书?”桓公说:“圣人之言。”轮扁叹了一口气,说:“不过是古人的糟粕而已。”桓公大怒,说:“寡人读书,匠人怎能随便议论。好!如果你说得出道理便罢,倘若说不出道理,我可要治你死罪!”  相似文献   

13.
闲话读书     
如果从识字始便算读书,那我至今已经读了八十多年书了。在书海中翻腾这么长时间,说没有可说的经验或窍门,容易被人怀疑为不说实话、欺瞒后学,甚至是学问上的吝啬鬼,但我确实说不出什么成本大套的读书法,也不会开连自己都没有读过的书目,更不愿故作高深,侈谈经验,把后学说得云山雾罩,反而让人望书却步。因此,每当有学生或晚辈问起我如何读书时,我总是说些片言只语的心得。这里,我将一些曾讲过、说过和写过的话,略加条理,以答客问的形式说些有关读书的“闲话”。  相似文献   

14.
霍达 《秘书工作》2012,(8):51-51
小时候,家里常挂一副对联:“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几十年来,深感其是。中国人讲究“经世致用”,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用。然而,读了半辈子的书,却仍然不够用,写文章遇到捉摸不定的事,还要查书,不敢贸然下笔。比如,我在写《穆斯林的葬礼》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北京改名叫北平是哪一年?  相似文献   

15.
读书三境界     
在我看来,读书可以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马克思、鲁迅、顾准式的读书境界。他们读书不仅为自己,更为天下。马克思读书写《资本论》,让天下有革命倾向的人生出实际的革命念想;鲁迅读外国书译外国书,有为中国人“盗天火”的神圣感;顾准读书研究希腊城邦式民主,试图解开“文革”发生的社会历史根源。这个读书的最高境界只有一一代伟人或哲人才能达到。  相似文献   

16.
《论语》里说,孔夫子闻韶乐,激动得“三月不知肉味”,大赞其“尽关矣,又尽善也”;《列子·汤问》中描写战国时卖唱的女子韩娥歌声优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刘鹗在《老残游记》里写听王小五唱书,“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舒服,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这些文字描写的,都是听者被“乐味”迷住后的感受。乐有“乐味”,书也有“书味”。鲁迅小时候读书之所谓之“三味书屋”,什么叫“三味”?古人云,经如米饭,史如肴馔,子如调味之料,是为“三味”。书中之味还远不止于此,值得回味处,皆可谓“有味”。  相似文献   

17.
顾尧天 《经营者》2013,(6):170-177
饶斌被称为中国汽车之父当之无愧!“讲汽车必讲斯人”,“忆饶斌勿忘张矛”,“读中国汽车史当读《饶斌传记》”  相似文献   

18.
黄景勋 《湖北审计》2003,(11):48-48
以短期功利而论,读书似乎最是无益,“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百无一用是书生”。就长远成长而言,读书确能润物无声,“忽如一夜春风来”,“于无声处听惊雷”。胸有书万卷,下笔如有神。知识增力量,智慧助闯关,机遇从来只青睐有准备之人,这世间永远不会辜负我们自己的就是我们用心去读的书。  相似文献   

19.
互联通总裁高红冰说他家里的书很杂,书架上摆满各种各样的历史、哲学书籍,还有怎样打电话的书,及一些菜谱,高红冰偶尔还会依葫芦画瓢地做上几道小菜。高红冰戏称自己读书毫无章法,因为从读大学开始,他就是个不务正业的学生。别样地走向未来1983年初冬的一天,吉林大学半导体化学系新生高红冰和同学一起在电教室看根据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改编的同名译制片。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放映,却在高红冰心里起了化学变化,他预感到:自己本专业的东西冉也学不好了。“狠命地学也不过是系里老师的状态,那肯定不是我嘛。”高红冰觉得他的兴趣、他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纪贡梓 《上海房地》2014,(10):64-64
在今年上海书展举办期间,针对如今书越出越多而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的现象和在这个崇尚快阅读、浅阅读的时代,读那些看似无用的书到底有什么用的问题,《解放日报》集纳了五位知名作家、学者有关读书的演讲。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说: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重",有时在于"轻"。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说:只有在读书的时候,才最平等。《人民日报》副总编梁衡说:读书,是为了追回另一半的生命。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生周国平教授说:阅读让眼中的世界变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