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薛羽 《国际广告》2011,(5):22-23
“光明并购法国优诺”事件,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国内舆论普遍认为,光明从2010年至今的几次收购欠妥,但实际并非如此。中国企业想要并购海外公司,光出钱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中国企业积极进行海外扩张的主要动机之一是为了逃避他们在中国国内市场碰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中国企业大举收购海外资产也是冲着国际企业的管理技巧、品牌、设计、技术与市场渠道而去的,但这种大张旗鼓的扩张不太可能会为中国企业带来多少好处。在使用低额贷款与资本成本完成收购之后,中国企业可以把被收购方的生产转移至中国大陆而减低成本。例如,在海尔对Maytag(美泰)的收购中,  相似文献   

3.
《新财富》2010,(5):162-163
中国企业“走出去”早已经脱离了商品出口的初级阶段,从海外上市到海外建厂及海外收购,从资本输出到战略布局,多层级全方位地推进。在“走出去”的浪潮中,富人们打造跨国公司的梦想一步步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近日,我国农业部表示,在国内农业自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中国农业企业应该寻求海外扩张。当前,中国在海外进行大宗商品收购的浪潮不断高涨,但相对于全球能源和金属市场等领域,中国企业进军全球农业及食品市场的步伐依然迟缓。  相似文献   

5.
牛文文 《商务周刊》2010,(13):94-94
中国企业走出去并购,这是一个“奢侈品”,不是廉价品。现在我们所有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基于一个共同心态:把低成本优势和低成本竞争策略,用在海外去抄底、去捡便宜货、去扭亏、去快鱼吃慢鱼。但目前这样的做法还鲜有成功的案例,从汽车产业上汽收购双龙,TCL收购汤姆逊,甚至中国台湾的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全部不成功。  相似文献   

6.
融合不同文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拓展的第一道门槛,特别是在收购初期业绩不佳的时候,这种困难显得尤为突出。而地域上的距离、语言以及管理理念恰好成了堆积这道门槛的“基石”。在海外拓展、并购达到“白热化”的今天,中国企业家应慎重。  相似文献   

7.
中铝收购英国力拓股权案的主要特点是充分考虑到国际并购规则,合理制定有利的收购方案,充分利用了当时存在的“两拓”争议,减少了收购过程中多种阻力,因此,这是一起成功的影响巨大的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案。  相似文献   

8.
自年初中海油有意收购优尼科(Unocal)以来.历经雪佛龙及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搅局,事实进展可谓一波三折。而在业界看来.中海油最终能否胜出并不重要,中国能源企业借助此次竞购开拓海外之路才是意义所在。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无论是市场需求还是企业规模.中国都已经走到了大步迈向海外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9.
一辰 《大经贸》2005,(9):74-75
中国企业所掀起的海外并购热在2005年达到了第一次高潮:从收购行为本身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但是,收购成功与否,不仅仅只关乎收购行为本身,甚至。也不仅仅只关乎经济。  相似文献   

10.
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并购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一)战略驱动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和“走出去”战略的鼓舞下,众多中国企业以“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为契机,努力“做大、做强”,实施国际化战略。海外并购被普遍认为是快速实现国际化的有效途径。2004年,联想推行国际化战略,收购IBM的PC业务,成为世界第三大PC生产商;2007年,中国平安保险收购了比利时一荷兰金融集团富通集团(Fortis)近5%的股权;TCL从“绿地投资”开始,先后在越南、菲律宾等地投资建产,其雄心勃勃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1.
伴随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与国际化战略步伐明显加快.但是在海外收购过程中,中国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投资风险,致使收购交易难以顺利开展.2016年12月,由于交易条件无法实现,中国福建宏芯投资基金对德国半导体设备生产商爱思强公司(Aixtron)的收购案以失败告终,这是中国企业并购海外半导体企业失败的又一典型案例.本文对该案例的具体经过进行了详细论述,并针对收购失败原因提出几点启示,以期提高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率,尤其是半导体类的企业并购.  相似文献   

12.
金融危机掀起了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新一轮浪潮,从近日苏宁收购日本LAOX的案例中,我们预测苏宁的国际化之路并不会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13.
随着金融危机的迅速蔓延,发达国家的经济受到严重影响,资金链出现断裂的企业比比皆是,这让中国的企业有了很多进入的机会。自2011年伊始,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热情就开始集中爆发,并购的触角不仅涵盖传统的能源资源领域和资产设备收购,更指向了技术升级。仅2011年2月以来,国内企业披露海外并购交易金额超100亿美元,相当于上年全年国内企业海外并购金额的四成。  相似文献   

14.
《财富》杂志曾说,“目前尚无其他中国企业比TCL更有机会成为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企业”。作为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一面旗帜,TCL出口额年平均增长幅度在40%以上,2003年TCL海外销售额达到15.7亿美金,占TCL集团整体销售额的34%,这个比例大大超过了国内同行。随着对德国SCHNEIDER、美国GO--VEDIO的收购,以及与法国THOMSON在彩电项目的合并重组,TCL初步搭建起了全球业务经营架构。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走访了现任TCL海外事业本部总裁的易春雨博士。  相似文献   

15.
金融海啸下全球经济陷入困境,给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巨大机遇,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春天已经来临。可是对于没有经验的中国企业来说,海外并购如何走得好、不摔跤成了一个崭新的课题。根据麦肯锡的一项最新研究数据,在过去20年全球大型企业兼并案中,真正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不到50%,而中国则有67%的海外收购以失败告终。本文希望在这一方面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跨国大收购     
继华立集团完成了对飞利浦集团CDMA移动通讯部门的收购和TCL收购德国电视机制造商施耐德之后,2月12日,中国企业跨国收购的资本战刀再次举起,京东方科技集团(简称“京东方”)成功收购韩国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TFT-LCD业务,标志着中国大陆企业第一次掌握了TFT-LCD的核心技术。如今,为了实现快速扩张,抢占世界技术、市场制高点,不少中国企业选择了跨国收购的途径。据了解,联想、春兰、创维等我国著名电器企业也都在酝酿跨国收购。 华立集团、TCL、京东方等国内企业的跨国收购,表面看来似乎很顺利,实际上不论他们与外方谈判的过程,还是今后企业的发展,都充满了很多变数,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有很多条道路,如自行研发,引进技术并消化吸收创新,合资合作等,为什么这些企业要选择跨国收购?怎样的企业适于跨国收购?跨国收购要选择什么样的时机?收购成功后在企业管理方面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眼于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现状,以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案为例,分析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尤其是在美收购所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考察了美国规制海外收购的法律制度,并对我国完善外资收购立法模式及其制度构建展开研究。笔者认为,美国规制海外收购的反垄断法加单行法规的做法可以为我国立法借鉴。  相似文献   

18.
现在中国企业外海抄底的声音此起彼伏,但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时出现颇多失败案例,由此,中国企业可以选择从资源、零部件企业、人才和股份等方面着手进行海外收购.  相似文献   

19.
张子鹏 《大经贸》2009,(5):62-63
中钢收购澳大利亚中西部公司,五矿集团收购澳锌矿公司,华菱钢铁收购FMG股权,中金岭南收购PEM公司,兖州煤业收购菲利克斯能源公司,中铝195亿美元注资力拓正在进行……根据汤森路透的数据,近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高潮迭起,仅今年前两个月就已有22起,涉及金额218亿美元,居全球第二,较去年同期上升40%,达历史最高水平。中国对各种原材料的旺盛需求,并没有因为全球性经济衰退而改变,一波中国抄底海外资源的浪潮正在卷来。  相似文献   

20.
2004年,中国并购交易升温的趋势明显,无论并购数量还是交易金额,均大幅攀升。中国并购也进入WTO时代。2004年的并购事件中不仅有境外企业为了进入市场而长驱直入收购中国企业,也有中国企业大搞海外收购活动。中国企业不在只是被追逐的对象,如今也能频频出击盛大借上市余威收购韩国网络游戏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