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品牌传播是当今市场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企业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极为关注的问题.搞好品牌传播,企业应当对信息传播的过程、目标受众的信息处理过程以及对品牌的认知过程有所了解,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和目标消费对象的情况,按照品牌传播的四个步骤,周而复始、以螺旋式的发展方式、长期开展品牌传播,实现其品牌发展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新媒体环境下老字号企业面临的困境分析,本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一些成功的品牌活化实践,包括加强数字营销、强化品牌感知、增强用户体验等,旨在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实现商业发展。本文通过研究新媒体时代老字号品牌传播对受众品牌态度和品牌感知的影响发现,老字号品牌传播对受众品牌态度和感知都具有积极影响,受众品牌人格感知也对受众品牌态度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本文提出综合运用多种形式与消费者有效交流、准确定位新媒体平台并制定有效传播、开展差异化竞争突出品牌个性等策略,有助于提升老字号品牌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效果,实现品牌活化。  相似文献   

3.
刘曲 《中国市场》2009,(15):79-80
本文通过对受众接受心理的特点分析,提出认同感是受众在选择接收信息时的首要条件。要树立品牌、推广品牌、延续品牌,就必须把握受众心理,品牌传播贴近受众情感,满足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4.
品牌延伸必须考虑母品牌的消费者品牌内涵认知特征维度,品牌的延伸模式只有在与产品信息属性、特定功能及技术属性、象征属性三个品牌内涵特征维度相契合才能有效促进品牌延伸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品牌影响力已成为当今广告界研究的热点,消费者在品牌选择上注入更多的情感感受。本文在此背景下,通过探究品牌定位、品牌战略、品牌传播等步骤,结合受众、渠道等传播要素,并提出有效提升品牌影响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赵志明 《商场现代化》2007,(11X):126-127
一、形象代言:高可信度VS低可信度 代言人在扩大品牌知名度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心理学家认为,信息传递者本身的人格因素会作为信息的一部分影响受众,进而影响受众对传播信息的认同。代言人身份各异,人格因素也千差万别,因此在品牌塑造过程中,选用代言人,要讲求技巧与策略,选准代言人。代言人的形式分为两种:高可信度与低可信度。高可信度代言人的功能在于它能够以极强的说服力与号召力来传播品牌的价值内涵。而低可信度型代言人则力求还原于生活现实,以平凡诉求的手法拉近与广大受众的心理距离,从而达到告知与说服的目的。“动感地带”无论从选择周杰伦还是潘玮柏加SHE的组合,都是看中了他们在年轻歌迷中的偶像作用.他们另类、特立独行.叛逆的姿态正与“动感地带”品牌的形象相符合。  相似文献   

7.
谭鑫 《江苏商论》2022,(11):17-20
耐克公司作为国际知名体育用品企业,在中国已开展了多年的营销传播活动。为研究其品牌本土化传播效果,文章选取耐克品牌作为研究对象,对调研收集的309份问卷进行实证分析,量化受众在认知、态度、行为三个层面对耐克公司的品牌印象,以用于研究耐克品牌本土化传播效果。研究发现,耐克品牌在受众的认知和态度层面上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在受众的行为层面上取得的传播效果,相较于认知和态度层面较弱;在男性受众上取得的传播效果要好于女性,二者在行为层次上表现出了差异;受众的月收入差异会引起行为层面的传播效果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海南本土品牌传播存在的品牌意识差、传播内容低层次重复、缺乏受众研究、传播渠道滞后等突出问题,提出了构筑品牌接触链、构建消费者模型、注重品牌伦理、实现品牌多元立体传播等方面的具体操作建议,有助于海南本土品牌实现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种消费形态在变,营销环境在变,传播工具也在变。随着信息交流方式、传播环境的改变和媒体信息元素组成的融合,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品牌广告传播的发展与效果。因此,有必要对网络媒体的特征和新旧媒体广告传播效果进行衡量,来分析品牌广告传播在不同媒体上的效果差异,探求提升广告与受众有效沟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品牌信息是品牌建构和传播的基础,其主要功能就是为了与消费者分享品牌价值,建立起消费者的品牌印象;品牌信息是通过不同的接触点和传播环节,建立与消费者联系,目的是为了实现更有效的传播;同时,通过品牌边界的确立,形成了具有不同特征的品牌信息传播。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文献研究和访谈提炼消费者品牌钟爱的维度,在品牌钟爱对品牌忠诚总体性直接作用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品牌钟爱与品牌忠诚的维度间关系,同时引入品牌敏感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包含品牌钟爱对品牌忠诚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的关系模型。基于消费者运动鞋品牌的实证研究发现:品牌钟爱包含品牌满意与信任、品牌激情、品牌依恋三个维度;品牌激情对品牌行为忠诚有直接的正向作用,品牌依恋对品牌行为忠诚和品牌态度忠诚均有直接的正向作用;品牌满意与信任、品牌依恋对品牌敏感均有正向作用,并以品牌敏感为中介,对品牌行为忠诚和品牌态度忠诚产生间接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吴冰冰 《广告大观》2010,(2):125-135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媒体,城市品牌的建立需要媒体传播。在城市品牌概念迅速发展的今天,传播问题日益凸显,无论是城市形象的传播者、传播内容、受众,还是传播渠道、效果等都呈现出了多层次、多触点的交叉。在之前的选题中,我们已经尝试从“城市形象片”、“城市标志”、“城市网站”等角度,探讨了这些要素在城市品牌塑造中的作用和方法;本期将会选择“媒体”这一切入点,深入分析媒体平台与城市品牌传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SoLoMo模式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多种渠道精心设计其品牌和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拟人化的倾向,并取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文章选取了M&M's巧克力、飞人乔丹、海尔和肯德基四个品牌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实证研究了品牌拟人化对品牌权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牌拟人化对品牌权益(IMC→BAW/BAS;INC→BAW/BAS/BPQ/BL)和社会临场感(IMC/INC→SP)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临场感对品牌权益四个维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临场感只在品牌拟人化的交互型线索对感知质量和品牌忠诚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品牌拟人化的两个维度对品牌权益各维度产生差异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等结论,对于企业如何制定品牌拟人化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如今,品牌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和竞争的基本法则,而品牌传播是企业品牌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互动沟通的桥梁。企业制定正确的品牌传播战略,不仅可以促进目标受众对品牌的认知、选择和信任,还能维持和强化目标受众对品牌的忠诚度。企业在进行品牌建设与推广的时候,单纯以广告、公关、促销等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品牌传播战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品牌》2017,(2)
媒介融合的重大影响之一就是知识生产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与品牌传播受众主动地进行以品牌学习体验和主观经验传播为基础的消费者品牌介入拥有高度相关关系。利用受众表达主体思想和自我展示的需要,引导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品牌构建、品牌传播、品牌维护和管理的过程中来,以此形成基于关系导向的品牌传播新观念。  相似文献   

16.
本文借鉴传播学的传播模式理论,构建了服务品牌动态传播模式,并从品牌意义、营销渠道与受众三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作出分析阐释。  相似文献   

17.
杨佳航 《中国市场》2023,(16):136-139
文章对新消费趋势下咖啡品牌的传播现状进行概括和分析,从产品迭代、消费概念和传播渠道三方面总结了当前国内咖啡品牌的传播特点,阐明了在面对新时代消费趋势的变局时,咖啡企业通过明确数字营销的一体化传播以及社群流量的裂变式传播的两大核心优势,抓紧培养品牌的自传播力,能更好地在品牌数字经济环境中生存和竞争。以品牌自传播力策略所包含的品牌共鸣、品牌心智、品牌故事、品牌场景的四种模式,分别精准对应社群传播、情绪传播、内容传播、空间传播的四个自传播力建设,试图总结和探究新消费语境下咖啡品牌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8.
王欣 《中国报业》2021,(5):62-63
信息化时代,传播方式不断更新换代,导致以新媒体为主要形式的营销手段占据品牌传播的半壁江山。传统的品牌传播方法过于单一,忽视了与受众互动的重要性,由于品牌对于受众需求了解不到位,导致传播品牌的定位出现偏差,致使受众体验感不佳。当今社会,数字媒体的蓬勃发展虽然能够带动品牌传播,但还需要在策略上创新,提升传播的整体效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在线品牌社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在线品牌社群的价值维度与品牌认同,证实在线品牌社群对消费者溢价购买意愿的影响。对496个有效样本的实证分析发现,在线品牌社群的信息价值、财务价值和形象价值能有效提高消费者的品牌认同,品牌认同对溢价购买意愿有正向影响。通过进一步考察品牌认同的中介效应,证实在线品牌社群价值对溢价购买意愿的影响是通过品牌认同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考察绍兴城市文化品牌的国际网络营销传播效果,依据营销传播的层级效应模型和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绍兴城市文化品牌的国际网络营销传播对国际受众在展示、注意、理解、反应、意向和行动方面的传播效果。结果表明,国际受众对绍兴城市历史文化名称的认识较为统一,国际受众对绍兴城市文化品牌国际网络传播中的营销信息比较满意,但政府的官方英文网站和专业的英文旅游网站的传播效果不佳,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