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1 毫秒
1.
M2/GDP作为衡量货币化与金融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在我国急剧上升,其隐含的体制问题及金融风险受到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广泛关注。试图依据M2/GDP的增长趋势,解释其快速上升的原因,并就M2中所包含的越来越多的居民与企业储蓄成为导致货币增速高于GDP增速,并形成通货膨胀压力的最重要因素出发,从商业银行控制流动性的角度,探寻控制M2/GDP上升趋势,确保经济金融的稳定运行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对21个国家(地区)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得到的基本结论是外汇储备率与货币化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外汇储备的增加是中国货币化率快速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M2/MI比率与货币化率呈正相关关系,部分解释了不同国家的货币化率的差异。提出建立合理的外汇管理体制和外汇政策,促进我国货币化率趋于合理的水平,促使我国经济体系平稳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摆脱外部因素的制约,促进经济平衡发展;扩展外汇投资渠道,提高外汇投资收益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汪颖 《致富时代》2011,(6):21-21,27
口汪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摘要:货币化率即M2/GDP,是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的货币化率不断上升。该文从货币供给的角度探讨我国高货币化率的原因,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和外汇占款确实对货币化率有正影响。  相似文献   

4.
经济货币是特定时点货币化经济量占经济总量的比例,M2/GDP则是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广化和深化的重要指标,但我国货币供应量远高于经济发展,M2/GDP趋势呈现与理论不符的畸高现象。其原因大体可分为内部货币化传导和外部经济体系两方面,主要从货币面层次出发,对我国"高货币化之谜"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艺蒙  张铭秀 《致富时代》2011,(2):107-107,120
中国的M2/GDP比率在近三十年来持续翻倍上涨,这一现象已被公众定义为”中国M2/GDP之谜”。该文总结了早期关于M2/GDP的研究,并将M2/GDP过高的原因分析分成了两个方向:其一是从动态角度分析,探讨中国近三十年来M2/GDP持续走高的内在原因;其二是从静态角度分析,将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比对、分析差别。  相似文献   

6.
实证分析我国高储蓄率的宏观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真雅 《市场论坛》2005,(11):112-113
我国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本文试着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出发,采用国际宏观经济学模型来分析我国出现高储蓄率的原因:一是生命周期理论储蓄和产出增长关系;二是迭代模型储蓄和人口增长关系,然而无法得到预期的结论。在此基础上,笔者实证分析了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基尼系数)和货币化程度(M2/GNP)时我国储蓄的影响,从而找出我国高储蓄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别以货币化程度(M2/GDP)和证券化程度(S/GDP)以及人均GDP增长率作为衡量金融发展以及经济增长的指标,并运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江苏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证券化程度是江苏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且货币化程度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很有限的。  相似文献   

8.
陈梅 《致富时代》2011,(6):13-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M2/GDP已在2009年超过关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学者对我国高货币化现象的解释纷多。外汇顺差的加大、投资环境的恶化、政策银行的存在以及居民投资偏好的变化等因素的存在,加大了我国银行的存差,而我国的银行存差的不断扩大是导致我国M2/GDP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经济货币是特定时点货币化经济量占经济总量的比例,M2/GDP则是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广化和深化的重要指标,但我国货币供应量远高于经济发展,M2/GDP趋势呈现与理论不符的畸高现象。其原因大体可分为内部货币化传导和外部经济体系两方面,主要从货币面层次出发,对我国“高货币化之谜”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
M2/GDP作为衡量货币化与金融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数据的偏高受到理论界和决策部门的广泛关注。首先通过数据比较分析,得出我国M2/GDP的特点,并着重从金融体系中的主体构成、资产结构和运行效率的角度对M2/GDP偏高成因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纪志宏 《中国市场》2013,(27):37-39
对中国M2/GDP的比例持续上升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M2/GDP的比例上升是近年来中国金融业不断市场化的标志,与中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也受到统计时M2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不断发生变化的影响。现阶段要从转型的角度来观察中国的政策,中国在一定时期内还需加强M2/GDP比例的研究,用动态的研究方法来看待该数据。指出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多重性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呈现井喷式增长,中国广义货币M2/GDP在1996年后首次有效突破了100%,与美国等发达金融市场长期保持M2/GDP在80%以下相比,这种货币超发现象值得反思。文章首次通过M2、GDP、信贷规模等要素测算出了1996—2015年的中国影子银行月度规模数据,结果发现自2003年后影子银行规模快速增长,一直到2012年基本稳定在了一个区间内上下波动,而2015年以后,影子银行规模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在开放条件下,中国过剩流动性的波动受到了内生货币化进程和美元流动性输入的共同影响.内生货币化进程决定了中国的均衡货币化路径,即马歇尔K指标(M2/GDP)的均衡增长路径.而美元流动性输入则影响了中国马歇尔K指标围绕均衡路径的变动趋势,进而影响了过剩流动性的波动.本文使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中国货币总量、实际产出,以及美元流动性之间的双重均衡关系,从而分析了1998年以来中国过剩流动性的波动规律.而加入马尔可夫链的非线性模型显示,在美国执行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1)”以后,美元流动性对中国宏观流动性状况的短期冲击效应显著提高.在美国已经开启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下,这些结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判断中国当前的流动性状况,并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货币供给角度对M2/GDP与CPI的关系进行研究,选取2000-2022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通过构建VAR模型,实证分析中国M2/GDP与CPI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当前我国货币政策下,M2/GDP对CPI短期具有明显波动,长期波动不明显。当期给M2/GDP一个标准差的正向冲击之后,CPI第一期有上升趋势,物价水平波动显著;第二期冲击的反应在零上下波动,震荡一段时间之后趋于稳定状态,M2/GDP会在一段较短时间内影响CPI。研究结果表明,M2/GDP与CPI存在协整和长期稳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马骏  文杰 《新财富》2006,(10):17-17,20
2季度的GDP增长远强于预期,同比增长11.3%,比1季度的10.3%进一步加速,这反映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热。上半年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31%,而且个人消费增长强劲,这促使我们把全年GDP增长的预期从9.9%调高到10.4%。但是我们维持2007年增长8.9%的预测不变,也就是说,2007年GDP增长将较2006年低1.5个百分点,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最近下调了美国经济增长预期。而美国GDP增长放缓意味着,在今年剩余的几个月和明年全年,中国的出口将弱于我们此前的预期。  相似文献   

16.
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储蓄问题得到了较大的关注。金融危机后美国储蓄率大幅度上涨,耐用消费品支出在GDP增长比率中处于领先地位,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增长。从美国国民储蓄和耐用消费品支出两变量出发,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美国国民储蓄和耐用消费品支出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国民储蓄是耐用消费品支出的Granger原因。这说明高储蓄率能够带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7.
当今,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一课题倍受研究学者关注。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吸收和借鉴相关研究方法,选取了1995年~2014年我国年度货币供应量(M1、M2)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分析的样本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来看,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有着正向影响效应。货币供应量M1和M2均为GDP的Grange原因,货币供应量M1和M2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实施冲击,短期时间里略有波动,但长期是趋于平稳,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M2/GDP水平不断升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奇特现象。M2/GDP的持续上升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将从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的货币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三方面分别考察经济因素变化对M2/GDP比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正>一、中国内地M2/GDP高达195%,令多少人莫名担忧2013年内地GDP为56.885万亿元(流量概念,比如个人的工资收入),当年M2存量为110.652万亿(存量概念,比如住房\存款等个人拥有的资产),M2/GDP高达195.2%,以2011年世界银行数据,内地M2/GDP为180%,列全球第10高,在大国中仅次于日本(240%)。为什  相似文献   

20.
中国M2规模成为世界第一,是央行、商业银行、政府、企业和个人合力推进的结果。从本质看,这是中国经济在全球份额上升的结果,只是货币份额的升幅大大超过经济增速。回顾1978年至今的中国货币创造过程,可以发现,中国的货币创造大致经历了引进外资、出口导向、房地产开发这三个大阶段,这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如果从银行的资金来源与运用来分析,作为资金一方来源的M2大致等于作为资金运用一方的贷款加上外汇占款,不难发现,2004~2008年,当出口增长迅猛、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热钱流入增加时,每年新增外汇占款约占到新增M2的一半;而当全球经济进入低迷和复苏阶段时,大规模投资所带动的信贷增长又占到新增M2的70~80左右,支持了M2的高速增长。中国M2高速增长的体制方面的因素主要有长期的高储蓄率、大中型银行的政府背景和垄断地位导致其资本金规模的扩张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缓慢等。货币超发与M2高速增长,不仅是导致目前资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的主要推力,也是目前通胀的主要原因;也拉大了贫富差距,从而使得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下降,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日趋严峻。而中国的财富神话与通胀一样,都是货币超发的反映,财富神话是过量货币在资产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