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实行留地安置,使失地农民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体现了较公正的权益分配.本文通过我国各个地区实行留地安置制度的实践,分析了这一制度产生的原因,特点以及现存的缺陷,并结合天津滨海新区的实际情况,对和何完善这一制度,保护失地农民权益,推动滨海新区高效、和谐稳定发展提出了若于建议.  相似文献   

2.
土地征收补偿中的留地安置方式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失地农民实现土地增值收益的权利。然而,广东省在实施留地安置政策过程中存在政策落实难、政策执行随意性大、容易产生矛盾的问题。而且,在现有政策安排下,失地农民的权益容易受到损害,集中表现在留用地所有权获取难以保障、失地农民的留用地使用权权利主体地位虚置、留用地留地比例少、留用地产权安排与失地农民意愿不一致、留用地处分权不完整五大方面。政策含义的要点包括:在坚持市场化改革导向、尊重失地农民主体意愿的基础上,保障留用地所有权的获取;因地制宜明晰留用地产权主体;放开对留用地指标处分权的限制;确定合理的留地比例;灵活安排留用地产权性质;维护失地农民的留用地增值收益分配权。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研究留地安置制度的做法及存在问题,为改革和完善中国农村征地制度提供参考建议。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政策分析、案例分析。研究结果:留地安置的实质是在法律规定的补偿费用之外增加了一部分实物补偿,其实质是农民分享了一部分土地增值收益。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了留用地的多种实现途径,经历了从实地到货币化的转变。虽然留地安置在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方向正确,应从细节入手解决弊端。研究结论:对留地问题宜及早进行规范并明确规定留地安置的法律地位;从源头入手,在规划上预留农民征地后的留用地;虚化区位、固化权益,因地因时探索留用地的多种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4.
陈敏 《农业经济》2006,(9):46-47
根据中央确立的“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工作方针,福建省委、省政府把解决工业发展用地与农民失地后生产生活保障问题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探索出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维护和发展好失地农民根本利益的“金包银”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留地安置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法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留地安置政策作为安置失地农民的制度安排之一,能够使失地农民更直接更持久地分享土地开发的成果,但从该项政策的具体实施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进一步完善。从法理上说,留地安置政策应当具备正当性与合法性,并兼顾公平与效率,才能稳定、持续地保障失地农民生存与发展权。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全国公路,铁路的发展,城市的发展、扩大,大批的农村土地被征收,导致大量的失地农民的产生。这些失地农民在没有了维持生计的土地后,如何对他们进行合理,有效的安置,使他们的今后生计与生活得以维持和进行下去,就成了我国当前治发展的一大问题。中央,地方政府的安置的方式有多种,但传统的安置方式却带来了许多深刻的社会问题,是否有一种真正能够持久,一劳永逸的安置方式呢?在经过长期的比对各种安置方式的优劣,分析思考之后,通过本文,本文作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说明,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留地安置政策作为安置失地农民的制度安排之一,能够使失地农民更直接更持久地分享土地开发的成果,但从该项政策的具体实施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进一步完善.从法理上说,留地安置政策应当具备正当性与合法性,并兼顾公平与效率,才能稳定、持续地保障失地农民生存与发展权.  相似文献   

8.
土地征收中失地农民安置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越来越多的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大量农民已经或即将成为失地农民。而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现行的征地安置方法,可能会导致大量失地农民转化为城市贫民,其结果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而建立失地农民安置的法律体系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被征地农民留地安置的实践探索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福建省现有实物留地、留地货币化和货币换物业三种留地安置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考虑到相关主体意愿差异,本文提出创设留拨供地利用方式,其增值收益共享,赋予被征地农民选择权,并规范收入分配,实现被征地农民长期受益目标。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对留地安置下农户土地增值收益共享性进行研究。研究方法:基于包容性增长理论对收益共享的内涵进行分析,构建留地安置下农户土地增值收益共享指标体系,以杭州市三叉社区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农户土地收益共享性的模糊评价值为0.6030,农户土地收益共享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收益共享的权利公平、机会均等、规则公平和结果公平的模糊值分别为0.4993、0.7153、0.6077和0.6877,农户土地收益共享的权利公平性较低。(2)收益共享的权利公平和规则公平的权重较大,分别为0.6904和0.4980,说明收益共享的权利公平和规则公平是影响农户土地收益共享水平的重要因素。研究结论:(1)留地安置政策下,农民参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权利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征地补偿的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提高了农户维持长远生计的能力;农民的生活保障和环境有一定改善。(2)农户的知情权、表达权、公众监督权以及集体资产管理制度规范程度较低,集体在留用地资产经营管理制度健全及有效监督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厦门市正处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阶段,大量的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面临转型,为解决好失地农民生产生活出路问题,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农民利益,厦门市农村信用联社(以下简称“厦门市联社”)通过探索和创新,对接市政府的“金包银”项目,对其进行信贷资金支持,并给予相应的利息优惠,帮助失地农民解决实际困难,实现信贷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步人良性循环轨道。  相似文献   

12.
王慧博 《农村经济》2008,(4):117-121
本文首先对"以地为本"的发展思路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这种思路是造成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源所在,接着在对"以人为本"进行阐释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是化解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3.
论农地征用的经济补偿与失地农民的安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现行农地征用因为存在补偿与安置标准形有实无和行为准则不一等问题,导致对农民侵权,必须改革补偿费分配方案及失地农民的安置方式。  相似文献   

14.
所谓留地安置,即政府在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时,按照征地面积的一定比例核定指标,留给被征地的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发展二三产业,通过留用地的开发经营,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带来长期收益或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安置失地农民,保障农民利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我国东中西部失地农民住房安置状况的考察,从社会学、城市学、经济学等角度分析了当前各地实施的失地农民住房安置政策中存在的对农民消费权益的侵害、城市新贫民的大量产生及"城中村"等问题,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失地农民的住房安置模式。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在城市扩张过程中通常会出现征地拆迁现象,由此产生失地农民。本文基于对皖东乡村的实地调查,提炼出现阶段失地农民安置补偿的实践样态,尝试以农民的视角去重新解读新时期失地农民的安置选择逻辑。笔者尝试从“主体嵌入”视角出发,通过分析失地农民在安置地选择上的关系嵌入、安置方式选择上的制度嵌入和生计选择上的资本嵌入三大维度,提出构建失地农民安置补偿过程中的全生命周期的沟通机制、社会保障一体化和利益共享机制,进而促进失地农民安置补偿机制转型。  相似文献   

17.
卢颖 《农业经济》2006,(6):56-5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面临失去土地的现实。据报道。目前全国失地农民的数量可能超过2000万人,专家分析,按照目前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我国今后每年大致又有250-300万的农民失去土地,到2030年,失地和部分失地的农民将超过7803万人。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辽宁省为例。据统计到2004年,无地、无业农民也达141.4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11%。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农村土地征收与农民的安置补偿问题,辽宁省高速推进的新型城镇化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因传统货币补偿方式引发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应尝试建立留用地安置制度,以协调征收补偿的公平性利益冲突,有效地保障农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实现就地城镇化,推进辽宁省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19.
对失地农民财产权益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其失地途径无外乎有两种:一是土地征用;二是“农地的隐性市场化”。在这一过程中,农民的上访事件连连不断,诱发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这是因为农民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更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对未来的希望和千百年来凝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针对留用地安置实践中面临的适用范围有限、规划协调难度较大、权属复杂、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建立留用地安置适用性综合评价模型,对影响其实施效果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进行分析,为征地前期的安置方式选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通过对浙江省调研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综合评价结果与实施情况基本吻合.研究结论:为了避免盲目照搬留用地开展成功地区的作法,建议在采用该安置方式之前,慎重进行适宜性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