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讯上海市人大常会6月20日审议《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修订草案)》,“精神损害赔偿的责任”被写入修订草案。该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侮辱或者诽谤消费者、搜查消费者的身体或者携带物品、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致消费者具有人格意义的特定纪念品永久性灭失或者毁损、法律法规规定应当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其它情形),造成严重后果的,经营者除承担上述民事责任以外,还应当赔偿消费者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上海将精神赔偿列入《消法》  相似文献   

2.
消费者受到精神损害该不该索赔,怎样赔?这一至今尚无明确的司法解释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过,精神赔偿并非完全没有法律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消费者进行侮辱、诽谤,不得侵犯消费者携带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第四十三条规定,违反上述条款的,“应当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这就是消费者名誉权、人身自由权受到侵害时要求精神赔偿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3.
消费者受到精神损害该不该索赔,怎样赔?这一至今尚无明确的司法解释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过,精神赔偿并非完全没有法律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对消费者进行侮辱、诽谤,不得侵犯消费者携带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费者的人身自由。”第四十三条规定,违反上述条款的,“应当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相似文献   

4.
消费者受到损害时应该获得何种索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如果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一、人身损害的民事责任及赔偿人身损害是指经营者提供商品或服务,造成消费者人身伤害、残疾、死亡以及侵害...  相似文献   

5.
精神损害赔偿是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受到侵害而遭受精神上的损害请求赔偿的法律制度,应从保护民事主体人身权利角度出发,在立法上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进一步明确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第三人侵害债权绝对权与相对权竞合时,侵害绝对权应吸收侵害相对权.在范畴界定上,不应仅限于侵害合同,可以作扩大的解释.当第三人构成侵害合同债权时,对合同法上财产责任的扩张应扩及到精神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7.
王文明 《活力》2014,(16):34-34
于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赔偿.这是我国法律在最近十几年中才正式确立的司法制度。目前来看理论上具有高度成熟.但在立法变革上存在严重迟滞.由此带来司法实践诉求的不断递增与立法变革迟滞矛盾的凸显,这昭示着此项立法变革之迫切。《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为在审理民事侵权案件中正确确定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规定:“受害人或者死者近亲属遭受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抚慰金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  相似文献   

8.
公用企业,指涉及公用事业的经营者,包括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邮政、电讯、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经营者。目前,我国的这些企业往往都是独家经营,长期处于无竞争状态,由此而来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也比较严重,其主要表现在企业的限制竞争行为方面。近两年来,尽管我国的消费者权  相似文献   

9.
何晓飞 《活力》2013,(10):177-177
我国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十问,明确使用了“精神损害赔偿”一词。精神损害是指自然人因侵权人的侵权行为而产生愤怒、绝望、恐惧、焦虑、不安等非物质性痛苦。一、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具有以下特征:1.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主体是自然人,我国现行法律不支持法人的精神损害赔偿,因法人没有思维活动和心理感受,无法像自然人那样因被侵权而产生压抑、悲伤、羞辱等情绪。无法感受精神痛苦。  相似文献   

10.
<正>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因经营者往往与不同消费者在相同交易场景下进行同种交易,故经营者经常使用格式条款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法律对格式条款效力的确认,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消费者的缔约自由,但不可忽视的是,其必须以交易公平为底线。目前,一部分经营者通过不公平、不合理的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依然突出,此种非对等合同关系的成立,则通常以经营者处于优势缔约地位为前提。  相似文献   

11.
建立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之构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问题的提出传统诉讼法理论将原告资格限制在申诉人须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对于消费者公众利益等社会公益,公民被认为不具有直接利害关系,其原告资格不被承认。这样,当消费者公众利益遭受侵害或有侵害之虞时,公民便无法通过司法手段来维护这一公益。因此,对只顾及保护私人利益之传统诉讼法理念加以突破,授权每个公民个人对公益损害享有提起诉讼的权利,无论是私益纠纷还是社会公益的损害,司法大门都要为公民个人永远地敞开着,这已成为现实的需要。①公益诉讼制度正是为适应这一要求而产生的一项理想的制度设计,并为国外立法与…  相似文献   

12.
索赔,是消费者受到侵害以后应该行使的权利。索赔额应该与被侵害的损失基本相等(欺诈行为除外)。同时,消费者应有相应的证据、证明表明自己受到何种侵害,受到多大损失。我们日常生活中多数是消费者实际所受的损失,在理赔时并未得到全部补偿,有些是由于消费者损失证明不全,有些是消费者面对不讲理的经营者,不愿投入太大精力与其斗争。但是,现在漫天要价的情况开始出现(一时说气话不算),恶意索赔也有案例。这不仅给企业造成损害,实际上,没有依据的索赔,也给自己带来麻烦。  相似文献   

13.
作为消费者,应正确行使权利,采取合法手段维护自身的消费权益。大多数消费者权益受到了损害,会拿起《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个“法宝”来为自己讨说法。其实,可以用来维护消费者权益的不止这一部法律,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内,与消费者维权关系密切的主要有13部法律、法规。以下为您列举一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最有力的武器。按照该法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和财产安全权、知悉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损害赔偿权、结社权、知识权、社会监督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等9项…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精神损害?非到了精神失常才算受到损害吗?精神损害如何赔偿?是赔钱还是公开道歉,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损害的消费者提出精神赔偿要求的越来越多,而法院也有支持精神赔偿请求的案例,但是,对类似的精神赔偿请求,有的法院以无法可依予以驳回,有的法院则判少量赔偿,有的法院则判高额赔偿。同时,消费者在提出精神损害赔偿时,也存在着随意性太大的问题。精神损害赔偿,该是有个法律上的明确说法的时  相似文献   

15.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有关保护消费者在有偿获得商品或接受服务时免受人身、财产损害或侵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对属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提供特别保护的法律,是以保护消费者权剥为主要内容的法律。之所以说是基于消费者的弱势地位而给予的特别保护,是由于消费者的弱势性两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克掳"立邦"败走上海近年来,知名品牌屡屡成为被侵犯的"唐僧肉",而且侵害的手段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有关专家表示: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就是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但竞争应当合法有序。任何非法竞争的行为必然扰乱市场经济秩序,损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将消费者的反悔权作为一项法定权利予以规定,体现了在权益保护上向消费者适度倾斜的立法宗旨,反映了《消法》追求实质公正的价值理念。文章从消费者反悔权行使的依据、行使的主体、行使的结果以及行使的限制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指引消费者更好地运用权利维护权益,也促使经营者履行义务保障消费者权利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许翔 《审计与理财》2008,(11):41-42
一、不平等格式条款的概念及其特征 不平等格式条款俗称——霸王条款,主要是指一些经营者单方面制定的逃避法定义务、减免自身责任的不平等的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和店堂内告示或者行业惯例等。目前它大量存在于消费领域内,主要是一些公用企业和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沿袭旧体制下的规定,或仅从行业自身利益出发制定惯例,对消费者权利多方限制.严重侵害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它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19.
王某与许某因琐事而发生纠纷,在争执过程中,许某当众骂了王某几句。随后王某一气之下一纸诉状将许某告上法庭,要求许某赔礼道歉并赔偿其精神损失费 2万元。法庭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责令许某具结悔过,当庭向王某赔礼道歉。王某因无证据证明其精神受到损害,其要求许某赔偿 2万元精神损失费的诉讼请求被法院依法驳回,王某因此承担了本案大部分诉讼费。王某赢了官司却赔了钱,为何会出现这种尴尬的结果呢 ?原因就在于王某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时乱开价。   所谓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公民因特定的人身权利受到不法侵害而导致精神上的忧虑、…  相似文献   

20.
叶国平 《企业导报》2011,(4):168-169
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受害人因侵害人的侵害行为导致精神痛苦或精神利益的减损或丧失,而请求侵害人进行损害赔偿的民事责任。近几年,当事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案件明显增加,但是由于我国该方面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及法官对该制度理解适用的不统一,导致精神损害赔偿在我国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本文从其含义、立法现状入手,在分析侵害财产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的基础上,对赔偿数额的确定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