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业会计》2003,(5):13-13
最近,财政部暂停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审批工作。此前,我国许多大型周有企业已经开始试点。为严防国有资产流失,前不久,财政部在给原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问题的复函》中明确,相关法规未完善之前,暂停受理和审批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待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相关措施后再作决定。财政部负责国有资产管理的国有资产评估等相关职能已向新成立的国资委移交。  相似文献   

2.
以MBO的名义     
3月底,一纸普通公函引起诸多猜测。这就是财政部发至原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问题的复函》。其中提到:“在相关法规制度未完善之前,对采取管理层收购(包括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行为予以暂停受理和审批,待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相关措施后再作决定。”  相似文献   

3.
我国MBO暂停探析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3月下旬,财政部出台了《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问题的复函》(财企便函[2003]9号),明确规定“对采取管理层收购(包括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行为予以暂停受理和审批”。MBO暂停说明了什么?其背后原因何在?以后如何发展?类似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4.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财政部已经向原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发函,建议“在相关法规制度未完善之前,对采取管理层收购(包括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行为予以暂停受理和审批,待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相关设施后再作决定”。据了解,财政部目前并未就此事形成专门文件下发全国。一些正在进行管理层收购的企业和当地政府表示,现在还没有接到暂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财政部对MBO喊停,宣布在相关法规未完善之前,暂停受理和审批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MBO作为一种兼并的手段在中国被赋予了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意义。本文通过中西方在经理人市场、股权结构、融资方式、定价等方面的差异,从会计视角,阐述了当今形势下MBO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并得出应该在条件成熟后谨慎进行管理层收购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财政部对MBO喊停,宣布在相关法规未完善之前,暂停受理和审批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MBO作为一种兼并的手段在中国被赋予了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意义.本文通过中西方在经理人市场、股权结构、融资方式、定价等方面的差异,从会计视角,阐述了当今形势下MBO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并得出应该在条件成熟后谨慎进行管理层收购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沿海经贸》2003,(7):33-34
中国MBO遭遇政策黄牌 据报道,2003年3月下旬财政部在发给原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问题的复函>(财企便函[2003]9号)中建议:"在相关法规制度未完善之前,对采取管理层收购(包括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行为予以暂停受理和审批,待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相关措施后再作决定."至此,源起于北京四通产权改制,在2002年下半年骤然升温的中国MBO遭遇政策黄牌,诸多有望在"2003MBO年"有所作为的企业顷刻间如囚禁之鸟,体验"冰火两重天".  相似文献   

8.
公司制企业中股东和管理层之间是法律上的委托代理关系。管理层作为受托人,对股东负有诚信义务,在进行相关决策时,应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不得为自身利益而侵害股东利益。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股权分裂,国有股股东处于虚设地位。国有企业管理层在其收购中侵害股东利益的现象很普遍,这实际上是收购中的非伦理行为,直接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和国有企业的价值毁灭。本文试图对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中非伦理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王琛  胥朝阳 《现代商业》2006,(14):66-67
公司制企业中股东和管理层之间是法律上的委托代理关系.管理层作为受托人,对股东负有诚信义务,在进行相关决策时,应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不得为自身利益而侵害股东利益.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股权分裂,国有股股东处于虚设地位.国有企业管理层在其收购中侵害股东利益的现象很普遍,这实际上是收购中的非伦理行为,直接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和国有企业的价值毁灭.本文试图对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中非伦理行为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管理层收购是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一种有效途径,其具有实现经营者股权激励和特殊的制度创新意义,但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收购价格、资源来源、新的内部人控制以及寻私空间的产生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导致了中小股东利益受损及国有资产的损失。应遵循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层收购中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建立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解决国企管理层收购融资、经营者短期行为和代理成本问题,揭开长期困扰公有制企业产权症结,使其提高经营效率,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1.
可惜了,科龙     
我之所以推荐周其仁这篇文章,是因为他点到了科龙的病根,也提出了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即国有企业改制,首先应该卖给内部人还是卖给外部人,甚至卖给外国人。从目前的改制政策看,国有企业卖给外部人,甚至卖给外国人,没有政策障碍,已有不少国有企业以及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被外资收购。今后还会有更多的上市公司被外资收购和控股。然而,国有企业卖给为本企业工作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管理层和职工,却障碍重重。之所以不愿意把国有企业或国有股权卖给管理层,主要有三个理由:其一,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点是两权分离。即小孩(指企业)只能给阿姨(指职业经理人)养,不能给父母(指投资者、股东)养。这里涉及一个基本问题,即我们要建立一个以父母为支点的企业制度,还是建立一个以阿姨为支点的企业制度。我们应该把小孩的命运寄托在父母身上,还是寄托在阿姨的身上。大量事实表明,阿姨终究不如父母。当时的晋商为什么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阿姨变成父母,给大掌柜、二掌柜等阿姨身股。对大多数国有企业来说,改制的最终方案是管理层或全体职工收购,即把阿姨变成父母。当然,把阿姨变成父母有个前提,即这个阿姨,或这一批阿姨是比较好的阿姨。其二,管理层收购,会出现自买自卖,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这个问题其实不应该成立。我们有那么多政府部门都在研究国有企业的改制,有那么多部门在管理国有资产,为什么到现在还让管理层自买自卖呢?这不是管理层的问题,是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做得不够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建立一套公开拍卖的机制,不可能出现国有资产流失。事实上,许多地方已经创造了不少好的经验。如四川乐山21家国有企业在本地交易所上市,又如武汉有机管理层与外部投资者一起参加投标。这些办法一般都不会出现国有资产流失。但我们对这些好的办法为什么不认真研究和积极推广呢?其三,让以工薪为生的管理层收购巨额国有资产,他们拿不出那么多钱。这是一个融资技术问题。如果我们真正愿意让管理层和职工收购,我们自然会为其创造相应的融资渠道,甚至为此成立专门的金融机构。管理层在一个企业干了几十年,他们愿意买,说明他们心里有底。只要将他们所购买的国有资产或股权作抵押,这种融资风险是很低的。我提到了管理层收购和职工收购两个概念。我并不是说所有的企业都只能由管理层收购,职工只能靠边站。这应该根据各个企业具体情况而定,有的企业适宜于管理层收购,有的企业适宜于全体职工共同收购,不应该一刀切。经济学家看到真实世界的现象之后,应该以专业的角度告诉民众“是什么”和“为什么”,而说“好不好”的是伦理学家,说“怎么办”的人是政治家或工程师。周其仁与郎成平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经济学家,后者我们不知道他是以什么身份在说事儿。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还没搞清楚“是什么”和“为什么”,就说出“好不好”和“怎么办”的人,很无奈,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把经济学当作科学来看待,而喜欢把经济学家当伦理学家。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收购(MBO)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国有企业MBO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对明晰产权、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代理成本等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由于管理层收购的特殊性和不规范性,使大量国有资产面临流失的可能。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提出应辩证地看待国有企业MBO问题,谨慎尝试,并采取强有力措施保证MBO规范进行。  相似文献   

13.
韦群 《现代商业》2008,(12):182
国有资产流失在我国呈愈演愈烈之势.本文首先分析了导致国有企业在公司化改制和管理层收购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进而尝试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何宏莲 《商业研究》2007,(7):107-109
目前管理层收购(MBO)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叫停管理层收购的呼声居高不下,MBO与国有资产流失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法律的滞后是造成管理层收购过程中固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只有解决我国国有资产监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才可能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5.
管理层收购作为企业资本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应用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之中。从管理层收购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关系出发,在论述基于管理层收购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管理层收购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应明确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管理层收购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热点,但与此同时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也凸现出来。文章结合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现状,分析我国MBO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促进管理层收购在我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我国管理层收购中的具体情况,对其运作模式和理论依据进行深入分析。得出管理者从经营者转变为所有者必然追求其自身利益最大化,这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员工遭受损失的根本原因。针对管理层收购所存在的问题,在虚拟股份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虚拟国有股这一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解决方案,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18.
邓丽 《商》2012,(9):42-42
MBO在中国的发展遇到了两股相反的力量,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深化要求对可能的合格股东担当者进行筛选,而相关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和完备定价机制的缺乏又使MBO成为合理、合法转移国有资产的通道,MBO在中国陷入了困境。本文在对困境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了中国管理层收购困境的短期突破方法以及对部分收购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江苏商业会计》2005,(3):i012-i013
为加强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规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96号)及《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号)的有关规定,我们制定了《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  相似文献   

20.
我国MBO中的内部人交易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伍艳 《商业研究》2004,(23):109-112
目前 ,一些国有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国有企业的管理层通过收购国有股权和国有资产 ,集所有权与经营权于一身 ,完成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但在实际运作中 ,国有资产转让的暗箱操作、转让价格的非公正性等内部人交易问题不同程度地暴露出来 ,其主要原因是长期存在的代理人问题 ,政府的寻租行为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因此 ,实现收购主体的多元化、加强承诺机制和法律机制的建设及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资产评估体系是解决内部人交易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