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几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增长缓慢,农村消费不足的问题尤其严重。山东是农业大省,对山东农民消费的分析有利于山东省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为其他省市提供借鉴。本文选择弗里德曼的持久性收入假说分析山东省农民消费问题,并运用山东省农民的消费数据进行了计量经济学分析,最后从增加持久性收入和提高持久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方面提出政策性意见,以增加山东省农民消费。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民消费问题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农村消费持续低迷的态势阻碍了经济发展,阻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民消费的演变趋势与特征为基础,对农民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从定量研究的角度证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消费品价格的同时上涨。必须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来扩大农村消费。论文以计量研究作为侧重点。  相似文献   

3.
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了解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我们组织在韩城市3个乡镇的5个自然村,随机对330位农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00份.调查报告反映出了目前农村居民消费主要特征,分析出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和文化教育支出量大是制约农民消费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促进农村消费增长和引导农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民消费问题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农村消费持续低迷的态势阻碍了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论文以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农民消费的演变趋势与特征为基础,以计量研究为侧重点,对农民消费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并从定量研究的角度证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消费品价格的同时上涨。必须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来扩大农村消费。  相似文献   

5.
农村社会中纯农民消费需求是中国拉动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增加纯农民消费需求?那就要使之有钱可花,而且敢于花钱。本文首先从多个视角分析了中国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再结合现实中农民的需要,探讨纯农民增加消费需求的思路:除了纯农民自身主观上的努力,从国家、社会层面的外力介入,为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创造条件,这对增加农民的消费需求更有效、更具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浅谈我国农民消费现状及改善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来,农民消费增长缓慢,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十分不利。在探讨分析我国农民消费落后原因的基础上,根据农民消费需求特征,提出政府、银行业、工商企业以及公共产品供给部门和农民自身在促进农民消费、开拓农村市场方面应做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受阻,提升农民消费能力扩大内需成为当务之急.笔者从影响农民消费能力的因素出发,阐述了扩大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稳定物价等是提升农民消费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生产性消费:撬动农村市场的“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消费既包括生活性消费也包括生产性消费,从理论上说,生产性消费应占农民消费总额的绝对比例。但是,由于农民自身、企业、法律、市场、金融、价格等多方面的因素,我国农民生产性消费所占的比例很低。因此,撬动农村消费的“支点”应放在农民的生产性消费上。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增加农民收入、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开发适合农民需要的生产资料、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稳定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等。  相似文献   

9.
农户交通消费是日常生活消费支出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交通消费研究对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社区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之,农户的交通消费研究对农民、对整个农村社区,甚至整个国家都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0.
浅析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海 《全国商情》2007,(12):96-97,121
目前扩大内需的重点是解决农村消费需求不足.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民的消费现状及制约农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诸如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趋缓、预防动机增强等,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购买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农村消费市场,为农民提供良好的消费环境,改善消费预期,培育新的消费观念,建立农村信用消费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优化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质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能否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否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进而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如何解决环境问题是关键。环境包括消费环境,消费环境更是广大消费者直接关心的问题。本文在揭示和分析了当前消费环境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后,提出了优化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质量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2.
生产消费文化与媒体消费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现代社会,消费化日益成为社会构筑和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工具。社会借助消费化影响生活方式的两条基本途径是生产消费化和媒体消费化。前以产品为载体,是通过物的形态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具有日常生活化的特征;后则以大众媒体为载体,是用符号调制传递的生活方式,具有意识形态化的特征。两在对生活方式作用的机制、方式和途径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3.
绿色消费概念的确切表述应为可持续消费、和谐消费。绿色消费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资源效率、消费者权利的消费模式,其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推行绿色消费,必须建立新的消费观念,提升全体国民的现代生态意识,普及和提高人们的绿色消费知识,对全民进行绿色消费教育,加强对绿色产品的研究开发,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严格执行绿色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新常态下消费驱动需要驱动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驱动意味着在经济的需求动力结构中消费应获得更长足的发展,以培育起国内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内生能力,经济"新常态"应培育起内需(消费)驱动型经济。新常态下消费需求虽已抬头,但消费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仍然面临系列障碍: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停滞的收入分配改革、不健全的社保体系和发展滞后的消费金融等。新常态下应贯彻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等,化解消费驱动发展模式形成的系列障碍,创新驱动消费,从而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5.
低碳消费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低碳消费是我国履行国际节能减排义务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我国经济的新发展。我国居民消费过程中追求高能耗高排放现象突出、低碳消费意识淡薄,其主要原因是居民消费结构不舍理、相关制度不够完善等。应通过合理调整居民消费结构、完善低碳消费的相关制度、扩大对低碳消费的资金支持等措施促进我国居民的低碳消费。  相似文献   

16.
从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看我国的消费需求低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绝对收入假定”、“相对收入假定”、“持久收入假定”、“生命周期假定”、“消费决策影响收入假定”等,是以凯恩斯为首的当代西方消费函数理论的主要内容,它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了消费变动的各个影响变量,特别是研究了收入变量对消费变动的影响。我国目前的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现期收入在减少、由过去收入和别人收入所带来的“棘轮作用”和“示范效应”弱化、未来收入在减少、未来支出在增加等。走出消费需求低迷,需要从制定收入增长政策、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消费信贷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消费非饱和性与生产过剩的矛盾冲突是一种理论幻觉.这种幻觉源于对狭义消费与广义消费两种不同概念的混用.狭义的消费概念包含效用性和消耗性两个基本内涵.广义消费保留狭义消费的效用性规定,而放弃其消耗性规定,将意愿储蓄纳入消费范畴之中.在储蓄性消费中,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可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离开来.因此,储蓄性消费有两种独立的形态:一种是实物型储蓄性消费,它与消耗型消费一起构成实物型消费,具有可饱和性;另一种是价值型储蓄性消费,具有非饱和性.生产过剩是相对于实物型消费而言的,非饱和性则是相对于价值型消费或者总消费而言的,二者是可以并存的.一部分家庭对价值型储蓄性消费的追求导致另一部分家庭不得不进行非意愿的实物性储蓄.  相似文献   

18.
论绿色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消费的重大意义在于要培育绿色消费,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消费质量,建立文明生活方式。要发展绿色消费。建议制订以下对策:培育良好的消费环境,发展环保产业,构建经色产品流通体系,完善绿色标志和加强消费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对循环消费的认识和研究仅仅处于起步阶段,诸多层面的问题正在探索之中.因此,研究和探讨循环消费的内涵、原则、特点及其发展对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广州部分高校大学生的经济能力、体育意识与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行为特征,以及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等问题作了实质性的调查、分析和研究,以期为建立切合实际的高校体育消费市场,促进当代大学生合理、健康的体育消费,推动高校体育的有序、持续地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