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1997—2017年我国省级层面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不同等级公路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区域创新在经济层面的空间关联更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有利于提升我国区域创新水平,但各类交通设施的作用存在的差异。结果显示,铁路和高速公路在发达地区发挥的正向溢出效应较强,低等级公路在西部地区发挥的溢出效应更强,高速公路的投资修建在短期内会对欠发达地区的创新产生挤出,因而需要国家更多的支持。另外,教育水平、城镇化以及开放水平的提高也都会对区域创新产生影响且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2.
3.
《经济师》2021,(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项目,目的在于促进人、物、信息互通互联,加快流通速率。对于各地区经济发展而言,交通基础设施是其对外联系的重要载体,一个完善且成熟的交通建设体系,将会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文章对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表现、路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5.
采用我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3~2012年的面板数据,以电信基础设施为门槛变量,运用门槛模型,探讨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电信基础设施双门槛效应,电信基础设施门槛值分别为4.031和4.552。我国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人力资本仅仅在电信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对区域创新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林澍珅  罗能生  杨钧 《经济地理》2019,39(12):21-30,38
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了2004—2015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区域生态效率值,通过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交通结构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以公共交通出行占比表示的交通客运结构在现有条件下显著降低了本省和邻近省份的生态效率,但随着结构的进一步提高,这一抑制作用会逐步减弱并转变为促进作用;以公路运输占比表示的交通货运结构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则依托于地方经济发展程度和城镇化水平,分组比较发现,在东部发达省份,交通货运结构对生态效率表现出负外部效应,且城镇化水平越高,这一负效应越强;而在中西部欠发达省份,交通货运结构则提高了邻近省份的生态效率,且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扩大这一正效应。因此,中央政府有必要推行生态绩效考核机制,并引导地方政府加快发展公共交通,同时对不同区域实行差别化管理,坚持分类指导,通过改善地区交通结构,促进区域间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冯江茹 《技术经济》2020,39(12):123-130
佛罗里达国家风景游径以展现和保护自然风景资源为目标连接全州动植物栖息地,并提供以远足为主的游憩活动,率先在全美设立了保护野生动物安全迁徙的生态廊道。在田野踏查和参与游径维护的体验基础上分析了佛罗里达国家风景游径的选线方法、规划重点和维护管理,发现该游径的设立营造了城镇地区与原始自然地的缓冲带,实现了生态走廊构建、水环境治理、科普教育和历史文化保护等多功能,并为佛罗里达州每年带来了高额的旅游经济收入,具有显著的生态保护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8.
交通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重要的基础设施内容,是经济辐射的重要媒介之一,将区域内各个地区以及不同区域联系起来.本文通过论述外部交通基础设施的正负空间效应,及在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重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尽可能发挥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9.
基于Super-SBM模型,测算中国内地30个省市区域绿色创新能力并分析其空间相关性,引入财政透明度,实证分析财政信息透明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双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绿色创新能力上升趋势明显,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和西部,空间上呈现正相关性;②财政信息透明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存在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③财政信息透明度分值在25.916以下时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呈现正效应,介于25.916~64.840之间时促进效应增强,跨过门槛值64.840后,由于交易成本过高、创新预期收益趋于稳定等原因,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产生微弱的负效应。基于此,对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倪方钰 《生产力研究》2012,(10):100-103
文章建立了以城市化水平、人力资本、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和创新政策为基础的模型,利用江苏省13个城市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并就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做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城市化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是正面的;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和开放程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基于上述结论,我们提出了促进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政策建议:进一步提升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质量;进一步发挥人力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在综合考虑多维要素对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协同作用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铁路设施、高速公路设施、一级公路设施、二级公路设施、内河航道设施、民航航线对区域旅游经发展影响的空间计量模型,分别从全域和局域角度,对其进行了空间计量回归。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2)全域范围内,铁路设施对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显著,二级公路、民航航线、一级公路、高速公路、内河航道设施均对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系数依次为0.7010、0.4992、0.4532、0.0695、0.0212;(3)局域范围内,对于铁路设施,仅西藏和青海的作用系数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余五种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表现出了显著的空间变异性:西部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对除内河航道以外的各种交通基础设施的反应均比较敏感;东北地区的一级公路对其旅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长三角地区的民航航线条数对其旅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强,一级公路和内河航道设施的促进作用为中等水平;除北京市的高速公路设施对其旅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处于中等水平外,京津冀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各种交通基础设施的反应均较弱;对华中地区而言,除一级公路设施对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弱外,其余各种交通基础设施的促进作用基本处于中等水平。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不同区域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黄元斌 《生产力研究》2022,(9):14-18+161
基于2000—2019年31个省际空间面板数据,建立空间和时间双固定效应静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和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房价、城市化、非农产业发展等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房价增加扩大了本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化和非农产业发展不但缩小了本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而且产生了空间溢出性,缩小了相邻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人力资本发展和人均收入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本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针对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了打击炒房行为、支持城市化和非农产业发展等政策措施,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2005~2016年全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全国整体来看交通基础设施显著促进了经济集聚,不同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梯度性,从而对经济集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随着中国经济从工业化阶段逐渐迈进城市化阶段,交通基础设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效应的影响由集聚效应转变为扩散效应;交通基础设施、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发展对经济集聚的影响受到城市规模的约束,多样化对大城市作用显著,而专业化对中小城市作用显著。交通基础设施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差异化发展对经济集聚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的研究为中国城市发展路径的选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中国分地区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动态杜宾模型研究了人力资本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结果显示,无论是中国的人力资本还是制造业结构升级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制造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动态过程,前一期的制造业结构升级会对后一期的制造业结构升级产生显著影响;人力资本数量对制造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不显著,但溢出效应显著为正;人力资本数量对制造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及溢出效应均不显著;人力资本质量对制造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及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人力资本质量对制造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显著为负,但溢出效应并不显著.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得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5.
交通基础设施具有明显的网络性特征,使得它在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临近区域的经济发展.本文利用我国2001-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并在模型中加入代表不同经济含义的空间权重矩阵,考察了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这种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总体而言,交通基础设施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且通过经济联系发生的空间溢出效应大于简单相邻关系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相对于东部和西部,中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对于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最显著;从不同的交通方式看,铁路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大于公路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6.
交通基础设施与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利用2008年中国交通部省际货物运输周转量的普查数据,本文在引力方程的基础之上引入交通变量,以此来验证交通基础设施对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2008年中国省际贸易的边界效应处于6—21之间,这一数值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的边界效应值比较接近;(2)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对中国的区域贸易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3)交通基础设施越发达,则边界效应越低,说明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中国区域贸易量的增加主要是促进了省际之间的贸易增加。所有这些均表明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发投入是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作用形式可能是非线性的。以中国2007—2015年30个省际(西藏及港澳台地区除外)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研发投入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金融发展水平门槛效应。研究表明:研发劳动投入、研发资金投入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着基于金融发展水平的"单一门槛效应",研发投入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是显著存在的;研发劳动投入能推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而研发资金投入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促进因素有研发劳动、城市化水平、政府投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外直接投资;当金融发展水平处在不同区间时,研发劳动投入、研发资金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0-2018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以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两种模式为切入点,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显著促进了自主创新,抑制了模仿创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扩大人力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带动产业升级和减轻环境治理负担等路径间接影响区域创新。此外,公路建设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力远小于铁路建设,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力远大于东、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9.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分布和影响因素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康继军  侯雪琨 《技术经济》2011,30(3):1-6,116
研究了1998—2007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数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考虑到区域变量间存在空间相关性,采用普通面板模型与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分布规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提出落后地区政府应加大本地区对科研资金和人力的投入,改善科技创新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张文城  白凤兰 《技术经济》2023,42(5):137-148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建设和绿色发展转型。因此,本文利用2006—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从多维度检验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减少了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PM2.5、工业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作用机制分析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能够通过促进绿色创新和优化产业结构两个渠道来减少污染排放。本文还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对污染减排的影响、作用机制和地区空间差异,也佐证了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