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汪浩瀚  徐建军  吕博 《经济地理》2019,39(9):129-137
以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例,首先测算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和研发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程度,进而构建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不同要素价格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并比较其地区差异。结果发现:①资源错配导致的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客观存在,东部资本要素和研发人员要素价格扭曲程度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程度高于东部。②中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TFP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各类要素市场扭曲对该行业TFP增长呈现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最大的是劳动力要素市场的扭曲。③不同地区要素市场扭曲对该行业TFP增长的影响差异明显。其中,资本要素扭曲对三大区域TFP增长均呈现显著的抑制作用,劳动力要素仅对东部地区TFP的抑制作用具有统计显著性,研发劳动力要素扭曲能提升东部和中部该行业的TFP,而抑制西部地区该行业的TFP。  相似文献   

2.
市场波动的不确定性会导致出口企业扭曲(或错误)配置劳动力要素,本文通过Blinder-Oaxaca分解法将出口企业在国内市场和外部市场的订单(业务)波动类型分为四组,以此考察不同波动情形下资源错配的企业生产率损失。市场处于膨胀期(订单增长期)的企业相对萧条期(订单递减期)企业由此会付出更大的生产率损失,即"市场机会损失"更显著;订单外销导向(比内销导向)的要素扭曲配置代价更高,即存在显著的出口"干中学损失"。此外,要素扭曲配置还会导致"多样性收益损失"。除了信息不充分,要素和产品市场不发达造成的劳动力调整粘性,也会导致企业非意愿逆向调整(扭曲配置),进而降低了出口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而肩负社会(就业)责任的国有出口企业短期内缺乏劳动力要素调整的市场敏感度,因而抗订单波动的决策风险较小。  相似文献   

3.
金融摩擦会导致企业间的资本误配,进而降低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基于Midrigan&Xu(2014)的分析框架,结合我国1998-2007年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对由金融摩擦引起的生产效率损失分行业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资本误配造成了我国制造业18%-33%左右的生产效率损失,且在2003年后,随着外部融资环境的恶化,效率损失大幅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摩擦通过扭曲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机制,进而加剧资本误配,抑制行业生产效率的改进。  相似文献   

4.
该文利用包含经济扭曲变量和投入产出结构的一般均衡模型,以美、日、英、法、德、意、韩等发达经济体为基准国,在模型中引入行业产品价格扭曲、行业资本价格扭曲、行业劳动力(高技能劳动力、中等技能劳动力、低技能劳动力)价格扭曲等三类扭曲变量,测算中国各行业要素投入扭曲带来的产出效率损失,结果表明:中国各行业扭曲对经济产出的影响迥异,金融业和企业生产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的扭曲显著地增加产出损失;通过对不同类别扭曲影响的分解,资本、产品、各类劳动力的价格扭曲在不同行业表现也很不一样,现代服务业主要通过高、中技能劳动力价格扭曲影响产出,而如果消除教育和卫生行业的扭曲,反而会降低产出。未来需要从市场化改革、产业政策有效性等角度对行业要素价格扭曲导致的效率损失加以校正。  相似文献   

5.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要素配置扭曲成为影响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主要因素。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剖析要素配置扭曲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作用机制,基于2001—2020年中国上市企业数据测算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实证检验资本和劳动力配置扭曲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结果发现:考察期内中国企业资本配置扭曲程度呈上升趋势,劳动力配置扭曲程度呈下降趋势;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大多数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资本和劳动力配置扭曲均显著抑制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且劳动力配置扭曲的抑制作用更大;要素配置扭曲的抑制作用因企业地理位置、企业规模、企业所有权性质差异而存在异质性。结论可以为改善要素配置扭曲程度、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而推动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李鲁  王磊  邓芳芳 《财经研究》2016,(9):110-120
资源错配突出表现为企业间持续而显著的生产率差异,这一现象在中国制造业中尤其明显.文章基于中国要素市场化改革滞后性的典型事实,研究要素市场扭曲对企业间生产率差异的影响机理.在放松了经典模型关于企业进入与退出某一行业是外生的基本假设后,新的理论分析揭示:扭曲的要素价格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行为及其进入与退出决策,降低了市场均衡时生产率分布的临界值,从而使得低效率的企业得以继续存活,造成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机制部分失灵,最终导致企业间生产率差异的扩大.进一步地,文章基于中国市场化指数估算了行业要素的价格扭曲程度,并利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制造业企业数据检验要素市场扭曲与企业间生产率差异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要素市场扭曲指数每减少1%可以使得企业间生产率差异降低0.46%.文章对于我国当前如何矫正要素市场扭曲,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要素价格机制,从而促进企业间的有效竞争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7.
已有关于资源错配的研究大多基于生产要素测度错配,本文从企业融资错配视角扩展Hsieh和Klenow模型,研究由企业融资及劳动力错配导致的效率损失及动态变化特征,并将测度拓展至行业间层面。利用1998—2013年中国制造业微观数据,本文发现,经济总体效率损失从1998年的57.8%上升至2013年的96.5%,其中93%来自融资和劳动力规模错配,仅7%来自融资类型错配;行业内和行业间错配分别造成了55.9%和6.9%的损失,行业内部中债务错配损失>劳动力错配损失>股权错配损失。异质性分析表明东部地区、高技术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国有企业的资源错配更轻微。最后从信贷约束缓解视角综合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提出效率提升路径,实证发现地方金融发展与外资开放均能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8.
要素配置扭曲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要素市场扭曲会导致农户个体对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配置扭曲,最终降低农业的总量全要素生产率(TFP)。本文运用2003-2007年全国农村固定跟踪观察农户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农户家庭生产的要素配置扭曲程度及其与总量TFP的关系,发现不同地区农户要素配置的扭曲存在显著的差异:从扭曲水平和发散程度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资源配置扭曲较为严重,中部、东北地区的配置效率较高。即使不考虑技术因素,如果有效消除资本和劳动配置的扭曲,农户的农业TFP有望再增长20%以上,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的改进空间超过30%。要素配置的扭曲程度主要取决于农村非农就业机会、金融市场和土地规模。促进社会转型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2006—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全国—省份—陆海三层架构的一般均衡模型,测算了沿海11个省份内部以及省际因海陆生产要素配置扭曲而造成的全要素生产率(TFP)损失程度,并分析了其演化趋势。结果表明:(1)2019年我国整体海陆间生产要素配置扭曲导致TFP损失了2.68%。与陆地经济相比,各省份在海洋经济上的要素投入仍然不足,尤其是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区有高达40%以上的投入缺口。(2)省际海洋生产要素配置扭曲导致TFP损失高达6.18%,远高于同期陆地生产要素的错配,且存在逐年加重的趋势。(3)从各省份的海洋生产要素投入来看,劳动要素中辽宁、广西、海南投入过度,上海、江苏、福建等地的投入均不足;资本要素中天津、辽宁存在一半以上过剩,而上海、江苏、浙江由于自身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其现有资本投入处于相对短缺状态。各省份应进一步提高海洋部门生产要素投入,以促进陆地和海洋的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陆海统筹。  相似文献   

10.
刘艳萍 《技术经济》2010,29(2):54-59
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产业集聚、企业规模对TFP增长的影响;其次,运用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1998—2007年我国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江苏、浙江、上海)20个制造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变化;最后,用面板数据的计量回归模型对长三角两省一市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制造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表现出负增长;产业集聚和企业规模对上海、江苏和浙江制造业行业TFP增长的作用显著,且产业集聚的作用大于企业规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产业政策是否有效已成为当下学术界的热点话题.文章聚焦2005年中国汽车工业国产化政策,并结合同时期的税收减免政策,利用2002-2007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和整车制造业的微观数据,实证分析其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整车厂商对零部件厂商的纵向技术溢出效应是国产化政策提升零部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机制,但市场规模的扩张和短期内市场垄断程度的上升也使零部件企业产生了技术改进的惰性;(2)国产化政策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存在差异:内资企业、非国有企业更多地从整车厂商的技术溢出中获益,外资企业则更多地从市场规模的扩大中获益,国有企业生产率受该政策影响不显著;(3)国产化政策与同一时期税收减免政策之间的关系存在两面性.国产化政策下,受税收减免的FDI向本土零部件企业发生了更多的技术转移,受税收减免的企业本身却缺乏效率改进的动力.上述结论带给新一轮中国工业改革的启示是:国产化政策在一定范围内仍然是有效的,特别是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新兴产业,政策导向有利于为新产业主体建设打下基础;但是产业政策同样不应被过度使用,制定政策应该重视政策工具在不同阶段的有机组合,取长补短,使各产业政策形成合力进而保证企业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irect effect of ownership and technology import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neoclassical economic theory. The econometric analysis is based on panel data from a random sample of large and medium-enterprises in Shanghai,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8 to 2003. The results show that 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s,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nterprises and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SANZI) enjoy higher labor productivity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than domestic enterprises. Intra-firm diffusion of non-codified technology, proxied by ownership, is the main source of their better performance, whereas internally transferred codified technology makes little contribution to TFP. Fo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codified technology imports have significantly raised both labor productivity and TFP, but such positive effect is significantly dependent on the S&T human resource. In contrast, no evidence supports that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technology has enhanced the productivity in domestic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SANZI do not have a distinct advantage in their codified technology. In addition, inadequate investment in assimilation process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gether with inefficient manag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tivities, may impede the use of imported technology.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ingji Yanjiu 经济研究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6, (3): 90–102  相似文献   

13.
宋唐清  蒲阿丽 《技术经济》2023,42(12):35-44
在构建要素扭曲和出口市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本、劳动力和总体要素扭曲对制造业企业出口生存状况的效应。实证分析结论表明:要素扭曲对企业出口生存状态具有比较强的解释力度,也说明中国出口市场上制造业企业频繁退出与进入的现象部分原因归结于国内要素市场不完善而造成的企业间要素配置效率的差异。其中,资本扭曲对企业参与出口市场持续时间的影响是负面的,而劳动力扭曲是正面影响;资本扭曲对企业-目的地的贸易伙伴持续时间的负面影响,比劳动力扭曲的影响更大一点。虽然资本扭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延长企业-产品持续时间,但是劳动力扭曲的负面影响更大,总体上要素扭曲对企业-产品出口生存状况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兴  刘超 《技术经济》2021,40(5):39-49
要素的优化配置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基于2006—2016年28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探讨了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对劳动力错配的异质性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对劳动力错配的影响机制存在异质性.专业化集聚与劳动力错配程度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在专业化集聚程度较弱时,集聚能够改善劳动力错配;随着专业化程度逐渐深入,集聚开始恶化劳动力配置.多样化集聚对劳动力错配的优化强度随集聚程度加深减弱.产业集聚主要通过影响劳动力结构作用于劳动力配置.研究结论对改善中国制造业劳动力要素错配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H-K要素错配测算框架的基础上,将人力资本生产要素引入企业生产函数,并突破了原有模型规模报酬不变的约束条件,对1998-2013年间中国135个工业行业的人力资本错配程度及其TFP损失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1)在生产函数中引入人力资本生产要素后,我国90%以上的工业行业呈现规模报酬递减特征;(2)整体来看,我国...  相似文献   

16.
黄大禹  谢获宝 《技术经济》2021,40(7):103-112
选取2007—2018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分析制造业上市公司金融化程度对其自身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进行金融化投资后,企业财务绩效表现变差;对制造业上市公司而言,其金融化投资水平越高,企业的财务绩效表现越差;无论是投资过度还是投资不足的实体企业,其金融化投资均与财务绩效显著负相关,而投资效率高的企业可以缓解制造业上市公司金融化带来的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为了避免内生性问题,采用工具变量法、差分GMM和系统GMM模型对制造业上市公司金融化水平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检验,发现二者之间的负向关系依旧显著.为了确保本文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改变了金融化测算方法,继续对制造业上市公司的金融化水平与财务绩效进行回归,研究结论依旧成立.  相似文献   

17.
高中华  张恒 《技术经济》2023,42(12):45-55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同样也要靠人才。人才已经成为引领驱动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关键资源。然而,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尚未建立起坚实的人才支撑体系,在人才盘点与规划、人才吸引与引进、人才开发与培养、人才激励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难题。为解决这些难题,在归纳总结工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人才供需状况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宏观、行业和教育三个层面剖析了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并系统分析了当前我国制造业企业人才支撑体系存在的短板。最后,针对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支撑体系面临的困境和短板,提出针对性的优化路径及对策,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支撑与基础。  相似文献   

18.
国有企业对资本和劳动价格扭曲的非对称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知  刘卫群 《财经研究》2018,(4):34-46,129
要素市场化的滞后是我国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要素价格的负向扭曲则是其重要表现.文章从国有企业的视角研究了要素价格扭曲的原因.一方面,金融抑制和所有制歧视使得国有企业以低于市场利率的价格获得了大量资本,加剧了资本价格的负向扭曲;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提供的社会保障、收入调节功能以及工会的作用会导致国有企业的劳动力价格高于非国有企业,反而有可能改善劳动力价格的负向扭曲.本文测算了171个三位数行业的资本价格扭曲和劳动力价格扭曲指数,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比重越高的行业资本价格扭曲越严重,但是劳动力价格扭曲越小.本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虽然国有企业在提高劳动者收入上的作用值得肯定,但降低竞争性行业的国有企业比重、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减少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补贴和保护,将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社会的总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ole of ownership and market competition in Vietnamese firm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 from 2001 to 2011. Making use of a large panel dataset of manufacturing firms, we find that, on average, both foreign-owned enterprises (FOEs) an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s) have performed better than privately owned enterprises (POEs) in terms of their TFP levels. However, while FOEs’ TFP ranked the highest in the period 2001–2006, SOEs “closed the gap” in the period 2007–2011. Moreover, we find that market competition has been effective in enhancing average firm productivity and in reducing the gaps in efficiency across ownership types. SOEs’ remarkable performance may be linked to several concurrent factors experienced during the period 2001–2011, namely, the process of restructuring the state sector during the 2000s, the increased economic integration due to the country's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2007) and, finally, the preferential access to financial capital and land granted to SOEs. While some evidence supports SOEs’ equitization as an explanation for their remarkable productivity performance, WTO accession and cheaper access to inputs do not fully explain it.  相似文献   

20.
赵丽君 《技术经济》2017,36(9):23-30
利用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倍差法,采用2006-2013年中国沪深股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系统讨论了政府补贴影响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微观机制和效应。进一步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揭示了政府补贴抑制企业技术效率提升的主要途径。研究结果表明:政府补贴有效促进了装备制造业模仿创新下的技术进步,但显著抑制了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技术效率改善;政府补贴引发的要素市场扭曲、企业寻租、市场集中和投资过度是导致创新活动技术效率损失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应通过补贴政策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保证竞争性市场中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营造良好的创新支持环境来提高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