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银行与货币     
本文从银行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特性出发,用全新的角度阐述了银行存款与贷款的运行机理,给出了银行不但经营货币,而且还创造货币的结论;同时在一个理想的银行体系模型下,对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作出了数学推导,并对存贷比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作用给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2.
叶翔  梁珊珊 《海南金融》2012,(10):25-27
本文首先分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风险管理、改革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传统货币供应的银行渠道入手,研究阐述了存款稳定性下降、净利差缩小、经营管理转型等因素对我国货币供应的抑制作用,得出了以银行信贷为主的货币创造机制将被削弱,商业银行在货币供应中"王者"地位将动摇的结论。本文最后提出了加大对金融创新产品和银行金融机构的分析监测,适时调整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研究重构我国货币供应形成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丽 《时代金融》2014,(7Z):46-46
<正>欧洲货币是指货币发行过境外银行体系所创造的该种货币的存贷款业务,经营欧洲货币存贷款业务的银行叫做欧洲银行,而由欧洲银行经营链的金融业务的国际信贷市场叫做欧洲市场。欧洲货币市场出现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在这半过多世纪里欧洲货币市场以其难以想像的速度发展成为了现今世界各国都必须依靠的金融市场,无论是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还是向古巴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他们的经济政策,资金运转无不依靠欧洲货币市场。  相似文献   

4.
<正>欧洲货币是指货币发行过境外银行体系所创造的该种货币的存贷款业务,经营欧洲货币存贷款业务的银行叫做欧洲银行,而由欧洲银行经营链的金融业务的国际信贷市场叫做欧洲市场。欧洲货币市场出现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在这半过多世纪里欧洲货币市场以其难以想像的速度发展成为了现今世界各国都必须依靠的金融市场,无论是像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还是向古巴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他们的经济政策,资金运转无不依靠欧洲货币市场。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我国的实际新增货币供应总量总是远远突破中央银行制定的信贷规模上限,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可谓"功不可没"。同时,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也给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巨大挑战。首先从理论的视角对比分析中西方影子银行体系的两种不同的信用创造机制,然后运用协整分析法以信托贷款量为例分析了其对我国不同货币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货币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2008年以后,影子银行被冠以诱发次贷危机的最主要因素,监管层面对其关注程度更是不言而喻。本文从货币的本质、货币创造理论着手,将信用创造与货币创造过程联系起来,最终在统一的框架下解释了影子银行的货币创造过程,分析了其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进而研究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影子银行业务快速发展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影子银行资金过于集中带来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7.
银行与企业是经营货币与商品的平衡对等关系,随着银行商业化经营和行政干预的减少,银行对公司行为或者是"老板"行为的影响在放贷时显而易见,也是至关重要的.若仅是碍于情面,导致此"关"失守,"老子"即变成"儿子","儿子"对"老子"究竟有多大影响就可想而知了.由于公司"老板"行为泛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主宰招致银行不良货款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8.
央行应当建立有效货币供应量概念王振营在我国的货币供应总量中,至少有两块资金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大。第一块是用于货币化程度提高的资金。第二块是在银行创造货币过程中产生的一部分资金。由于我国经济中整体信用水平较低,企业经营状况差,银行从保护自身资产的角度出...  相似文献   

9.
存款货币创造的理解错误和教授方法改进(上)张新泽十几年金融体制改革最重要内容之一是,将计划经济体制下只有一家银行的一级银行制度,改变为由中央银行和众多存款货币银行(或称商业银行)构成的二级银行制度。货币,主要是存款货币,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对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经济学界对"存款创造贷款"还是"贷款创造存款"还存在较大争议,但一个事实就是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效果不太理想,所以将以上争议明确化,对我国制定行之有效的货币政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依据可贷资金理论、货币供给理论模型等,对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做出分析,得出我国货币供给具有较强内生性的特点。在这一结论的指导下通过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分析得出,目前我国是"贷款创造存款"这一结论,并针对这一结论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影子银行的本质是信用中介,其具有的信用创造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货币政策的有效运行。本文重点对我国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降低了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可控性及相关性,加大了央行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调节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难度,放大了金融风险和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形成了挑战。最后,文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通过选取银行同业交易量、非银行同业交易量和货币供给变量月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证实同业业务从银行同业渠道和非银行同业渠道对广义货币供给产生显著影响,长期内贡献力度约为10%,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非银行同业渠道。同业创造与广义货币乘数的相关性统计检验结果表明银行同业创造对广义货币乘数具有放大效应,加大了央行调控货币供给的难度。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各类型同业业务中买入返售类业务对广义货币供给产生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企业,承担着储蓄向投资转化及信用创造的重要职能。银行业的安全和稳健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资本作为确保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缓冲,越来越受到各国监管部  相似文献   

14.
理财产品较为成功地规避了信贷管制,从而间接地创造了货币供给,这是当前多数文献讨论并形成的共识。本文另辟蹊径,从货币供应量的角度研究问题:通过对理财资金流动和资产负债表传导的考察,对银行理财产品自身所具有的、直接的货币创造功能进行了分析论述,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立健全银行理财产品统计信息制度、优化完善理财业务相关会计科目设计、贴近创新实践适时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社会主义需要大银行 银行是经营货币、从事货币信用活动的机构,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从历史上看,最早的银行正是在商品货币经济有了相当发展的基础上,由货币经营业(即经营货币商品的商业)逐步演变和发展起来的。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高度社会化,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并占居统治地位。不仅生产和商品流通规模巨大,需要大量的货  相似文献   

16.
对于“银行是什么?”这一问题,经济学家已经持续地探讨了上百年的时间,关于银行许多人给出过不同的定义.早在十九世纪中期,英国学者Macleod (1856)就提出了银行不是简单地贷出它吸纳来的资金,而是在创造信贷.这种信贷创造学说认为银行并不是借出他们的存款,而是通过扩大其信贷而创造了存款.实际上,对银行的这种认知在经济学界的主导地位持续到了二十世纪50年代,随着金融中介理论的提出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中促成这种转变的最强推手是托宾,他认为银行并不特殊,它们和其他非银行机构一样都是金融中介.此后,银行的金融中介观代替了信贷创造观,并形成了主流的货币银行理论.  相似文献   

17.
谭松珩 《时代金融》2014,(6Z):14-14
2013年3月,银监会下发了"8号文",监管限制银行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的总额。由于理财资金运用受控,银行大幅转弯,使用自营资金购买非标准化债权。但银行的这一行为,导致了整个货币流动结构的改变,给传统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带来了挑战。本文通过对货币创造和资产流动性等因素的梳理,调整了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以适应自营资金购买非标导致的经济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18.
2013年3月,银监会下发了"8号文",监管限制银行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的总额。由于理财资金运用受控,银行大幅转弯,使用自营资金购买非标准化债权。但银行的这一行为,导致了整个货币流动结构的改变,给传统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带来了挑战。本文通过对货币创造和资产流动性等因素的梳理,调整了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以适应自营资金购买非标导致的经济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19.
首先,按照货币银行学理论,商业银行的基本特征之一即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经营目标十分明确.在前些年的经营中,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是银行的主要业务,银行的利润也主要靠存贷款的利差来实现."存款立行"的口号正是伴随着这一时期的银行经营而被叫响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新型数字化货币对货币创造影响的“三阶段论”:2011-2017年支付场景深化和货币市场基金兴起推动现金进入银行体系增加货币创造;2018-2019年备付金新规导致银行体系存款漏出减少货币创造;2020年至今数字人民币试点短期或造成银行存款漏出减少货币创造,但长期为中性影响。2011-2021年数字化支付的发展使货币总量净增8.9万亿元,总体影响有限。数字化支付场景深化是互联网金融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综合的结果。从货币职能看,数字化货币减少了用于交易支付和价值窖藏的现金持有率,提供了更佳货币持有形式,推动更多货币沉淀为价值窖藏,为“中国货币迷失之谜”提供了可能的解释。当下,数字人民币已被纳入“十四五”规划战略,本文对实现数字人民币高质量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