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运用重心模型计算和研究了1995—2011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人力资源的空间轨迹变动,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分布相对不均,尤其是东西横向失衡较突出,人力资源区域配置同高新技术产业重心变动趋同,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高新技术产业空间配置影响显著,产业层次越高、越集聚引致人才的层次也越高、越集聚。因此,提出应提高西部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来协调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分布格局,从而形成合理的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与产业升级等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标:分析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研究方法:从产业空间分布的产业地理集中与产业集聚角度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相关和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空间相关程度整体不高,协同集聚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反馈机制;知识溢出、技术创新与层级分工程度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正向的影响。研究创新:构建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两区制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协同集聚的非对称效应。研究价值:提高协同集聚跨区域合作能力和渗透力以缓解区域差距。  相似文献   

3.
运用重心模型计算和研究了1995—2011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人力资源的空间轨迹变动,发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分布相对不均,尤其是东西横向失衡较突出,人力资源区域配置同高新技术产业重心变动趋同,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高新技术产业空间配置影响显著,产业层次越高、越集聚引致人才的层次也越高、越集聚。因此,提出应提高西部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来协调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分布格局,从而形成合理的高层次人力资源配置,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与产业升级等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1997年~201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的产值数据,计算了分行业的EG指数和Moran指数,以考察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行业特性。研究发现:其一,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为高度集聚,医药类和电子信息类的高技术行业分别为中、低度集聚,这种行业差异主要由政策、技术、资金等多种市场进入壁垒综合导致;其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布局为负空间自相关,说明高产值区域的集聚经济效应尚未明显地向外围地区扩散,其它高技术行业布局均为正空间自相关,说明高产值区域在空间上呈现彼此邻近的片状分布。  相似文献   

5.
朱文娟 《物流技术》2022,(8):49-52+57
基于福建省9个城市2010-2020年物流产业相关数据,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区位熵和空间自相关对福建省区域物流产业空间分布和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福建省物流产业集聚程度一般,2017年后空间集聚程度明显增强;各城市区域物流产业集聚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不平衡,空间差异较大;福建省物流产业存在空间正相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集聚向分散演变,且高度集聚城市占比较少,区域物流集聚一体化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加快区域物流集聚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引力模型,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凝聚子群分析,对31个省(区、市)的创新产出空间联系进行探究,研究发现:我国省域创新产出空间联系主要集中于京津冀和长三角一带,呈现出严重的分布不均状况,具有较强的区域集中性和空间依赖性;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作为区域创新产出引力较强的节点省(区、市),对周边区域的创新产出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总体来看,省域创新产出空间联系并没有形成贯穿东西南北的交叉网状结构,中心省(区、市)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辐射范围有限。基于此,提出加大区域创新投入、减少区域创新产出联系的政策性障碍、营造区域创新产出联系的良好环境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民出游对住宿个性化的不断追求,民宿应运而生,随之形成区别于酒店、旅社的住宿产业。以哈尔滨市主城六区为研究区域,以美团APP为主,途家、小猪等民宿信息收集平台为辅收集民宿信息,利用核密度估计法、最邻近指数法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哈尔滨市民宿的空间分异及吸引力特征。结果表明:哈尔滨市民宿在空间上集聚但不均衡,呈现两核四节点的空间集聚特征,具有临近本科院校和景区的空间依赖特征;哈尔滨民宿等级分布呈现中心外围结构,并与两核四节点的空间集聚特征一致;民宿吸引力受内部条件的影响,民宿舒适体验感成为民宿的主要吸引力。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聚是集聚企业区位决策的结果,集聚因子是企业区位选择的约束条件。文章通过分析集聚区内的企业依据与其它企业经济关系来选择获得最大集聚因子的行为,得出企业的区位描述了集聚现象空间特征,揭示了集聚形成的机理的结论。为我国的地方政府利用产业集聚制定区域经济增长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服务业高度集聚于国际化城市,更集中于其中心区域。文章首先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行明确定义和内涵分析;然后从服务经济、集聚经济和当代信息技术三个视角构建综合分析框架,研究大都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机理;最后,以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服务业集聚区为例,介绍区域产业集聚发展情况,并应用前文构建的分析框架深入分析该集聚区的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10.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下区域R&D投入与创新产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下的R&D投入与区域科技创新产出的影响关系.实证结果表明,R&D经费投入和R&D人力投入有利于各地区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产出绩效的提升。同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对R&D投入与区域科技创新产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各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越高越能加快R&D经费投入对区域科技创新产出的正向作用;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越高使得R&D人力投入对区域科技创新产出的正向作用逐渐降低。研究结果对管理R&D投入与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具有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产业转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格局的重要因素,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伴随着制造业空间结构的变化。研究消费品制造业区域转移的特征有利于分析产业特性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消费品制造业空间转移总体上呈现先向沿海地区集聚后向内陆地区扩散的特征,并遵循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的变化趋势。分行业来看,劳动密集程度高、集聚程度高的行业,其空间转移发生得也较早。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发展质量视角,以我国2009~2018年30个省、市及自治区的物流产业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分别测算了中国区域物流产业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变化,并利用Moran's I指数模型对我国区域物流产业效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在观测年份内,我国区域物流产业效率呈波动上升状态,但地区间效率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东强西弱”的格局;Malmquist指数表现出升降相继、涨落相连的特征,且该指数主要受技术进步影响;Moran's I指数验证了我国物流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存在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模式主要为H-H型、L-L型,形成了“高—低”集聚的显著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13.
经济集聚与区域发展空间格局密切相关,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本质是不同区域的经济集聚程度发生了变化,是经济集聚与经济扩散的统一。区域发展空间格局的形成就是地理区位和政策影响下的经济集聚与扩散过程的统一,经济集聚在该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地理区位和政策通过经济集聚间接发挥作用,产业的集聚与扩散引起区域的经济集聚与扩散现象。促进经济集聚(扩散)发展是一种内涵式的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方式,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经济集聚的重要途径。在一体化和经济集聚基础上,加强城市群与发展轴的相互耦合,形成以"城市群为核心,发展轴为引导"的区域发展新空间拓展模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统考察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检验人才集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的非线性关系、共轭驱动效应及空间外溢效应。结果表明:人才集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符合威廉姆森假说。就全国而言,人才集聚和产业集聚背离共轭状态;分区域样本中,中部地区人才和产业集聚处于协同发展的共轭驱动状态,东、西部地区尚未对区域经济增长形成协同发展的正向互动关系。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影响,产业集聚在短期和长期内均对邻近地区存在显著的负向作用,而人才集聚则表现出非线性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一批集聚区,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在创新条件、投融资等发展环境方面。因此,进一步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等在区域内集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是面向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培育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举措。文章通过对合肥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长宁区近日公布了紧邻虹桥交通枢纽的虹桥临空经济园的新一轮规划方案,按照新一轮规划,临空经济园将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在园区打造3个互相独立又相互融合的产业发展空间:在园区北部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高端企业总部与高科技企业集聚区;在园区南部形成以信息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园区西部形成以现代物流业为主的产业集聚区。  相似文献   

17.
金融机构的集聚,提高了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合作效率,加快了资本流动速度,增加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促进了经济增长速度。由于省域之间的经济活动交流密切,所以省域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在指标计算上采用综合评价法得出金融集聚指数,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西北五省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向溢出作用;引入的控制变量“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也具有较明显的影响作用。金融集聚空间溢出效应的有效发挥,需要政府给予宏观政策支持,积极推进区域间金融交流与合作和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等测算产业集聚程度的工具,通过对2003年至2013年上海市各个区、县的建筑业信息进行分析,说明了上海市建筑业存在空间差异性,建筑业对于中心城区的重要性明显高于郊区,在2003至2013年间存在产业集聚现象,产业集聚的方向是从郊区转向中心城区.  相似文献   

19.
关于新疆经济增长的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产业集聚理论设定区域经济增长模型,并根据新疆区域经济展的资料,做出实证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率与区域人均产出集聚指标、企业单位数集聚指标、企业总产值集聚指标都呈正相关系。区域经济的增长,一方面可以提高区域现有企业的产出,有利于产业的集聚;另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企业或产业的集聚,从而也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促进新疆的经济增长,缩小东西部差距,最首要的任务不是大规模的硬件投资,而是要构建宽松的区域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中国区域金融效率的影响因素对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视角,通过构建一个综合投入产出分析框架,利用非期望产出Super-SBM模型测度了2002—202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区域金融效率发展状况,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揭示了金融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金融效率时序演化呈现动态升降的特征;金融结构、金融集聚对金融效率具有正向作用,而金融对外开放的作用尚不显著。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対策建议:科学配置金融资源,完善区域金融布局;优化金融体系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深化相关制度改革;提升金融集聚水平,扩大金融辐射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