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河是一条有着十分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河流,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目前水患、污染等问题也使淮河流域的民众饱受痛苦。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下,积极做好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发展文化产业是造福淮河两岸人民的当务之急。淮安是淮河流域的重要城市之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提出行之有效的发展措施,对搞好流域开发、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正>旅游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不仅能在保护和传承中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在创意创造中发展新兴文化,从而形成文化保护、开发、传承、弘扬的良性循环。河南丰富的文化资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据统计,河南省共有旅游资源单体39802个,其中人文旅游资源单体25323个,具有古(古文化)、河(黄河、淮河)、山(嵩山、南太行山、大别山、伏牛山)、拳(少林武术、太极拳)、根(寻根觅祖)、花(洛阳牡丹、开封菊花、许昌腊梅)等鲜明的特色。这决定了河南旅游必须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转型和文化旅游的发展,如何更好地传承挖掘人文资源的价值,实现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论文以马鞍山市国家重点风景名胜采石风景区采石矾片区李白诗歌文化为例,通过资源梳理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规划发展的目标、思路、策略、措施,意在通过规划,抓住发展机遇,促进采石矶片区文化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武汉担任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一环。近年来,其政治经济蓬勃发展,已经赶超许多城市,其旅游业的发展虽势头向好,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研究汉口商业文化和码头文化的传承与再发展以及商务旅游这种新兴的旅游模式,致力于推广汉口商业文化,从而实现以商贸促旅游,以旅游促商贸的双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族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的和谐发展面临着正确处理好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原真传承与创新传承、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迎合市场与引导市场等关系的核心问题。着力民族文化传承,恪守民族文化原真,致力于民族旅游创新是推进民族旅游文化正向变迁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6.
旅游者的旅游活动给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是多重的,多面性的,其中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旅游活动给西安的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表现在对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之间的积极影响,而且还表现在为人类文化传承的积极影响更有精神层面的文化传承。旅游经济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旅游活动也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化要求,西安市政府在发展旅游经济同时,必须均衡旅游活动给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坚持积极地影响,减少负面的影响,要对旅游地的社会文化进行深切的关注和有效的管理,从而真正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徐丽娟 《商展经济》2023,(23):60-6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既是对我国文旅融合发展经验的高度总结,又为新时代新征程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近年来,我国文旅融合持续深入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为促进经济增长、传承中华文化、推动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相互促进,需要在路径探索与模式创新上下功夫。在城市发展中,将城市文化和旅游进行融合创新,是现阶段文旅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文旅产业改革发展的要求,城市文化旅游的融合创新发展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以数字技术为根本依托,对改造传统文化旅游业态起着积极作用,不断推进文化旅游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新动能。以此为研究契机,本文简要阐述了数字经济及文旅产业,重点探析了数字经济下城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与路径,为打开城市文旅融合的新发展格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民族文化旅游是兼顾自然和人文的一种新兴的旅游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以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为核心和灵魂。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民族间的理解与认同具有重要意义。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价值追寻在于实现自然、文化、人三者的和谐共生,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民族旅游的开发在给当地少数民族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当地民族文化带来一系列的负面作用。主要分析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原真性与商品化关系,探讨了民族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的商品化保护及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旅游的发展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冲击。研究、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的关系,通过旅游开发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是大众旅游时代非遗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途径。通过研究白族三道茶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变迁与传承,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化生存和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旅游文化品牌塑造即通过旅游文化的主题定位和整合创新,保持当地的文脉,促进旅游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它不仅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而且对旅游地和整个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也有重要意义。塑造旅游文化品牌在未来旅游业的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它不仅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区域文化风采的展现,更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和整体形象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希望通过在保护老城区文化传承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对烟台老城区经典案例进行调查研究,将绿色环保材料及改造方式加入老城区改造与修缮的过程中去,在绿色环保为前提情况下,历史街区为发展标准、历史文化为主要线路、旅游发展为次要目标,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经济手段,实现经济社会与历史文化保护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研究一套适合于如何做到在有机的城市更新中进行城市文脉传承的方案,希望对后续的其他城市的老城区改造项目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3.
桂林是一座拥有强大旅游吸引力的城市,而桂北地区又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但桂林的旅游产业与红色文化之间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融合发展。在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背景下,本文对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以及桂北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阐述,并提出要充分利用桂林的自然资源和文化优势,采取一定对策,积极推动桂北地区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承担起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责任以及文化教育和传播的责任,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伟大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城市旅游规划要重视旅游文化空间的发展。城市旅游文化空间分为整体旅游形象、旅游文化分区、旅游文化片区和旅游文化吸引物四个空间层次。城市旅游文化空间发展是上述四个层面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变迁,文化传承的方式与模式也在不断地变化与创新.旅游发展对文化传承具有较大影响,不仅影响其传承的动力,也不断创新文化传承模式.论文以黔东南州为例,讨论了黔东南州家庭传承、社区传承、学校传承、市场传承、社会传承等文化传承的传承场、传承媒介、传承特点,以及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等.虽黔东南州已建构起多种模式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6.
《品牌》2015,(11)
当前,国家对城市文化旅游发展愈来愈重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指出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化脉络,保护好城市在发展中沉淀下的文化遗产,在旅游中注入文化氛围、文化内涵、文化精神,推进文化旅游强市的建设,景德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也成为文化开发的重镇,本文正是以景德镇陶瓷为例阐述陶瓷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深入发展以陶瓷为特色的旅游路线。  相似文献   

17.
刘堂 《商场现代化》2007,(9):253-254
城市文化是城市旅游发展的支柱,要发展城市旅游,必须发展城市文化,因为城市旅游基本上是文化旅游。本文介绍国际上成功建设城市文化的三种模式,以此促进城市旅游的发展。城市旅游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城市旅游管理有其独特的方式和途径,本文在此方面也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文化视角的淮安水利枢纽风景区旅游项目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琚胜利 《江苏商论》2011,(12):119-122
水利旅游项目只有充分体现地域文化内涵,才有地方性、特色性、新颖性。文章在梳理了淮安水利枢纽风景区的苏北灌溉总渠与淮河文化、淮安京杭大运河文化、淮扬美食文化等八大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文化为主题的水利旅游项目开发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水利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相似文献   

19.
吕红波  吴晓 《现代商业》2020,(10):73-74
地域文化资源利用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当前许多地区所致力打造的产业项目体系,二者都充分利用到了地方文旅生态资源内容,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内涵内容的传承与发扬光大,一方面也是希望借助传统文化产业内容激发现代旅游艺术产业创意,借古还今。本文就以某城市老城博物馆发展建设为例,探讨了当地基于地域文化资源利用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并思考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的需求源于人们内心深处积淀的乡土情结,而城市人工造景的视觉疲劳也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催化剂。孝文化背景下的体验式乡村旅游立足于给游客提供一种深度文化体验的传统文化之孝文化的感悟,创造出高品位、精需求的文化与环境的盛宴。本文从体验乡村旅游和孝文化入手,通过对孝文化背景下体验式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和对乡村旅游项目的分析,提出孝文化背景下体验式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