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空间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下,通过构建城市化、交通基础设施与制造业集聚的空间面板模型,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2000-2011年我国省际城市化、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效应,并探讨二者与制造业集聚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论表明,城市化、交通基础设施对制造业集聚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城市化与制造业集聚之间具有倒N型关系,城市化对制造业集聚的拥挤效用比促进作用会更早地出现;交通基础设施与制造业集聚之间存在N型关系;银行业集中度、对外开放度与信息化对制造业集聚均具有显著作用;新经济地理因素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不容忽视;我国制造业集聚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与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在全国层面上,基于2002—2012年232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不仅可以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而且能够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增长。东中部城市的制造业集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东部城市制造业集聚因要素成本上升等原因而使得其溢出系数小于中部;而西部城市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则不显著。这就要求合理安排我国东中西部城市层面制造业集聚的格局,从而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空间集聚、FDI溢出与中国汽车制造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制造业对FDI的空间依赖性已得到越来越多的文献所证实,但大多数文献都忽略了汽车制造业对FDI产业的空间依赖性。本文依据统计数据把中国汽车制造业分为内资汽车制造业和FDI汽车制造业,并以2003~2008年数据分别检验了中国汽车制造业的空间自相关性,同时,用空间面板模型进一步估计了中国汽车制造业的空间相邻效应、集聚效应和FDI汽车制造业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汽车制造业对FDI汽车制造业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FDI汽车制造业对内资汽车制造业还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以资产为载体的技术溢出更突出。目前,中国汽车制造业仍处地区竞争态势,还需因势利导,制定分类政策,促进中国汽车制造业集聚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重点分析网络零售对制造业集聚广度和深度的空间外溢效应及其有效边界,并以2007—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动态和静态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制造业集聚规模和专业化集聚在内生交互效应的作用下均不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关系。第二,随着网络零售市场规模的扩大,网络零售对邻近地区制造业集聚规模和专业化集聚均产生“U型”空间外溢效应,且这两个空间外溢效应分别在地理距离为1 400公里和2 000公里处达到最大。第三,网络零售对制造业集聚规模和专业化集聚的“U型”空间外溢效应的有效边界分别为1 100~1 600公里和1 700~2 000公里。在有效边界范围内,网络零售对制造业集聚的空间外溢效应并没有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出现衰减。因此,网络零售有利于制造业空间分布的均衡化。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大陆30个省份2003年~2010年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降低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其知识溢出效应和创新效应为制造业企业的升级提供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从而促进了制造业的升级。据此,文章提出了促进制造业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杨青 《价值工程》2010,29(10):227-230
本文依据生产函数模型和我国1994-2007年度30个省级地区(重庆市包含在四川省内)面板数据分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我国各省份经济增长推动作用,得出在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我国各省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产出系数,进而得出经济越发达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于经济增长贡献越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基于邻接空间、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三类权重矩阵,以空间杜宾模型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有效带动本省制造业绿色创新,但会抑制邻省制造业绿色创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创新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在邻接空间、地理距离、经济距离下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地理邻近地区更显著。多维度空间效应分解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创新的直接效应在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下呈“梯度递减分布”特征。数字化产业发达省份的生产性服务集聚对邻省制造业绿色创新具有较强“虹吸效应”,不利于整体制造业绿色创新发展。是以,未来应优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环境,施行区域差异化产业发展策略,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合传统比较优势和外部性因素在新经济地理框架下建立理论和计量模型研究了我国284个地级市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机制及其地区差异。结果表明,传统比较优势仍是影响制造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各级城市之间存在明显的要素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空间关联性,且已超过传统比较优势成为制造业集聚的主要来源;传统比较优势与空间外部性对制造业集聚的作用分别由西到东和由东到西依次递减。该结果为进一步促进区际产业转移和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10.
依托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对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5-2016年中国239个城市层面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SEM和SAR),并且构建地理邻接与地理距离两种空间权重矩阵,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可以提升本地区的制造业效率,而且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提升其邻近地区的制造业效率。各个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提升作用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中部地区的提升作用最小,并且中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12.
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资源的空间集聚具有重要影响,同时这种影响由于交通网络的逐步完善而呈现非线性关系。采用浙江省1998—2012年69个县级单位的面板数据,构造门槛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交通基础设施对浙江省经济集聚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三重门槛效应,交通基础设施供给在超过第一门槛值时将会对经济集聚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然后由于市场拥挤效应使得这种影响出现下降。因此,政府应当加强交通路网的规划和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以此吸引外部资源流入,增强地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特点,总结了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及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空间演变的4个主要特征:随机分布、港口及铁路周边集中分布、极化分布以及扩散分布,并且分析了经济危机对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空间集聚形态的内在影响,最后提出在"后危机时代"适合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运用区位熵指数,测算2000—2014年东北三省34个地级市制造业的集中程度,并运用空间探索性分析(SEDA)探究城市制造业的空间地理集聚特征,结果显示:2000—2014年期间,东北三省城市制造业的集中程度存在明显差距,根据时间演变趋势特点将城市制造业划分为平稳型、波动型、上升型、下降型四种类型;利用邻接和经济两种权重矩阵计算的全局自相关Moran’s I指数均为正值,且表现出相似的下降—上升—下降(N型)演变趋势;东北三省制造业空间地理分布格局呈现典型的由南向北递减的阶梯状分布,且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以拓展的知识生产函数为理论框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在控制了科研经费、人力资本等传统投入要素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后,考察了出口贸易和产业集聚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在中国制造业中,存在从出口贸易到技术创新的单向因果关系,出口贸易显著促进了制造业的技术创新;(2)存在出口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倒逼效应,研发机构对技术创新的单独促进作用不显著;但结合了出口贸易后,研发机构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则变得显著,且这一促进作用随着出口规模的扩大而增大;(3)产业集聚对制造业技术创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从技术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再到劳动密集型行业,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17.
传统计量模型忽略空间影响使估计结果有偏,而空间截面计量模型又无法揭示具有时空二维的经济特征;加之城市规模差异导致交通基础设施溢出效应不一,故本文以湖南省为例,在检验2004~2013年城市化质量空间相关性前提下,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建立交通基础设施与城市化质量关系的模型,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对城市化影响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以为城市融合及城市一体化发展提供相关建议。实证结果表明:湖南城市化质量存在空间正相关作用,其他地区1单位发展对本地具有0.226个单位正溢出作用,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完善能促进本地与邻近地区城市化发展,但对本地的直接效应强于溢出效应,故提高城市化水平应以完善内部交通为主,连通外部为辅。  相似文献   

18.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通过形成规模经济、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引领城市科技创新等,有效推动了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促进了城市集聚扩散功能的发挥。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聚已经成为全球中心城市的重要特征。为适应中心城市特征的变化,同时真实地反映出经济全球化时代专业化分工不断深化的规律性趋势,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对中心城市等级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和工具对不同等级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估算。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等级中心城市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遵循从全国性中心城市向地区性中心城市依次递减的规律;全国性中心城市对相邻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而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平均影响显著为正;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地区性中心城市也对其他地区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通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将能够有效地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金融集聚视角出发,本文通过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定量分析金融集聚对我国及各地区科技人才开发效率的空间溢出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加入空间效应后,金融集聚与科技人才开发效率之间存在倒"U"型的关系,科技人才开发效率先是随着金融业就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而后在达到一定程度时,随着金融业就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而呈现下降趋势。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信息化水平、市场化水平以及产学研合作程度对我国科技人才的开发也会起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最后,根据以上发现,从完善金融市场环境、深化区域金融合作以及推动金融体制改革3个方面对推动我国金融集聚、提高科技人才开发效率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选择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数据,通过估算莫兰指数I,进而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在省域空间内的集聚度和生产性服务业内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各项变量存在着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在空间方面显示出了一定的经济资源竞争关系。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方面,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为明显,而金融业受危机影响作用略为减弱,房地产业则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