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由来已久,但在我国的发展比较缓慢,09年第三季度以来,由于上半年的天量放贷,面对监管的日渐趋紧以及盈利需求,各大商业银行积极开展信贷资产转让业务,鉴于商业银行的趋利性,在操作中出现了种种存在安全隐患的现象,监管部门随之出台一系列政策予以规范,但问题并未彻底解决.本文借此分析了我国当前市场信贷资产转让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银监会以及证监会今年上半年联合发布《关于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补充一级资本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明确了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的申请条件、发行程序、合格标准、监管要求、发展路线图等细则。此举意味着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的重要步骤已然明朗,至少有三项利好确切无疑拓宽“补血”渠道有助减轻A股压力:银行股估值得以提升:拓宽“补血”渠道有助减轻A股压力;有利于缓解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压力,并可提升银行股的估值。  相似文献   

3.
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选取特许权价值、隐性保险、银行规模、政府监管、资本杠杆、经营杠杆和银行稳健性的度量指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并采用16家中国上市商业银行2000~2011年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通过研究发现:特许权价值存在内生自律效应;隐性保险提供的范围涵盖各种商业银行,没有国有和非国有的差异;隐性保险削弱了特许权价值的内生自律效应;银行规模越大,稳健性越好;政府监管降低了银行风险,增强了银行稳健性;中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杠杆和经营杠杆效应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4.
防范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通过隐匿信贷资产规避微观审慎监管,而宏观审慎监管在理论上能够防止金融机构的监管套利行为。宏观审慎监管对商业银行通过同业业务进行监管套利行为产生影响。本文通过搜集商业银行财务数据构建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指标及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压力指标,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变动刻画其监管套利行为。首先,分析了微观审慎监管压力对商业银行监管套利行为的影响;其次,在模型中加入宏观审慎监管压力指标,分析了宏观审慎监管压力对商业银行监管套利行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宏观审慎监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防止商业银行通过同业业务规避监管,但针对同业业务的资金拆出方和资金拆入方的政策效果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贷款的有效工具,合理有效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可以抵御因坏账增多而导致的金融风险。以2004—2017年125家商业银行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央行使用的宏观审慎工具会使商业银行前瞻性地多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以保持银行系统稳健运行;监管机构加强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监管会导致银行忽视对贷款损失准备要求的考量;央行实施的货币政策与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且对银行的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6.
信贷风险一直都是银行业甚至整个金融市场最重要的风险之一,也是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加强防范和控制的核心内容。自2008年美国出现次贷危机后,我国商业银行出现资本充足率下降、抗风险能力不足的现象,加之商业银行本身存在一些风险管理体制方面的缺陷。因此,全面强化信贷风险防范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管理策略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目前的状态分析出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来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存款保险制度引入银行资本监管对风险承担行为影响的分析框架,借助2007-2019年中国475家商业银行数据,实证检验银行资本监管对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及其协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资本监管会降低银行风险承担,且在危机时期对降低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比正常时期更大;在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后,资本监管与存款保险制度会相互作用进一步降低银行风险承担;银行资本监管和存款保险制度除了对总体的银行风险承担存在协同作用,还会相互作用使银行资产端风险和负债端风险都得到显著降低.在控制银行层面和地区层面观测值的异质性影响后,研究结果依然保持稳健.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完善银行监管以及发挥资本监管与存款保险的协同作用,共同管理银行风险承担行为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8.
以2007~2017年381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对信贷行为周期性和监管有效性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为普遍存在顺周期性,此特征在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间表现更为明显。随着资本充足率的提高,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效应出现减弱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逆周期性监管是有效的。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应该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银行,采取不同的措施,在不同经济周期下应加强对资本充足率的管制,设定合理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建立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理念。  相似文献   

9.
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促使人们重新审视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通过引入VECM模型对1998年-2012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具有顺周期性,并从资本监管、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等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顺周期的影响因素。我国监管当局通过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反思,认为应当实施宏观审慎的逆周期监管政策,针对我国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要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协调、建立前瞻性的资本监管机制、完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式,以促进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防范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0.
接管是一种治理危机商业银行的重要监管措施,但由于立法没有明确规定接管的内涵,因而学术界对此存在分歧.本文从考察"接管"的字面含义以及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商业银行接管制度的具体立法规定入手,指出接管的核心是法定银行监管机构接受危机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权.并进一步指出商业银行接管在本质上是一种行政行为、决定接管的银行监管机构和接管条件具有法定性、接管不转移被接管商业银行的债权债务等特点,从而匡正了接管的法律内涵.  相似文献   

11.
从合规性监管为主向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相结合的转变是我国银行监管制度的必然选择。本研究课题通过考察、比较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的银行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风险评级体系以及取得的监管成效,从我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面临的“风险”和“内控”两大主题出发,初步探索了我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风险评级体系。  相似文献   

12.
以2007~2017年381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对信贷行为周期性和监管有效性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行为普遍存在顺周期性,此特征在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间表现更为明显。随着资本充足率的提高,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效应出现减弱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逆周期性监管是有效的。对于监管部门来说,应该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银行,采取不同的措施,在不同经济周期下应加强对资本充足率的管制,设定合理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建立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理念。  相似文献   

13.
借助信号博弈模型,对资本充足率监管下监管当局和商业银行的行为选择进行的研究发现:在分离均衡条件下,资本充足率监管最有效;在准分离均衡条件下监管效果次之;在混同均衡条件下,监管效果最差。对资本充足率监管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发现: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不仅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具有实质性影响,而且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思想、经营模式和经营机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国际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大力发展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我国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监管存在诸多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突出表现为中间业务监管法律法规指引性的规定较多,实际操作性不强以及监管内容狭窄,这些不足都将大大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不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完善监管法律法规建设,增强其可操作性以及扩大监管范围是加强中间业务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2005年~2011年的ROA与净利润差额数据进行分析,从分布直方图的定性角度与指标检验的定量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情况展开研究。在对3组盈余管理指标的实证检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上市商业银行基本未进行盈余管理。我国商业银行的特殊性、独特的银行监管模式,以及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可能是导致上市商业银行缺乏盈余管理动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国际金融风暴暴露了欧美国家的金融体系监管的重大漏洞,在金融风暴的背景下,巴塞尔委员会于2010年正式发布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它在监管范围、资本充足率等问题上均有较大的发展,加大了对银行业的监管。在分析巴塞尔协议Ⅲ的资本充足率指标、中国银监会面对巴塞尔协议Ⅲ对中国商业银行制定的相关监管指标,以及几年的监管实践后,指出中国商业银行在新的监管指标体系下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金融业的开放以及银行监管机制逐步国际化,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提高资本充足率主要包括增加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以提高资本总额和减少风险资产总量。本文分别从上市商业银行以及非上市商业银行作出分析,以期使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得以长期有效的增长。  相似文献   

18.
商业银行质押监管业务综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押监管业务是商业银行与物流服务供应商合作开展的新型物流增值业务,是广义概念。本文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分析质押监管业务,探讨其发展前景,并分析业务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相关规避措施。  相似文献   

19.
孙天琦 《西部金融》2006,(11):14-21
抵押是商业银行重要的信用风险缓释技术之一.本报告分析了本轮经济增长中抵押贷款的增长趋势及其风险,比较了国内各监管当局现行的抵押监管要求和香港金融管理局抵押品监管指引,指出(1)商业银行要加强经济景气分析和有关抵押资产价格走势分析,准确把握运行周期,根据抵押资产价格走势调整抵押率、准确定价、充足拨备,避免经营的剧烈起伏.(2)监管当局同样要加强经济景气分析和有关抵押资产价格走势分析,对抵押率进行监测,目前应该建议(指引性而非强制性)金融机构把房地产过热地区的抵押率降低5-10个百分点.(3)监管当局有必要促进金融机构业务在一定基准上的规范化,促进金融交易合同的标准化.目前可以研究一个技术含量高的关于抵押品的监管指引,对抵押率、抵押品保险、拨备、资产评估机构、价值跟踪等方面进行规范.(4)抵押仅仅是第二还款来源,商业银行必须牢固树立只有"第一还款来源"才最重要的概念;建立或者完善抵押品管理的内控制度,尽量详细列明所接受抵押品的资产类别以及每类资产的抵押率;商业银行要做好贷后抵押品价值及其状态的跟踪监测,尤其是在资产价格周期波动剧烈期和企业改制高峰地区尤为重要.(5)商业银行应该在各省会城市评估市场选定5家左右可用的外部评估公司,掌握其专业资格、信誉、经验和能力,并动态监察评审.(6)政府应该研究建立统一规范的抵押品登记体系.相关监管当局配合推动抵押物信息共享.立法层面上应该推动将存货、应收账款、收费权、尚未收获的农作物等动产纳入抵押、质押范围.  相似文献   

20.
随着监管强度不断提升,小银行监管负担是否比大银行更重成为业界关注的问题.运用中国115家商业银行2011-2018年数据,通过构建包含监管变量的成本函数,估算了银行平均合规成本的大小,并对小银行的监管负担是否更重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提升监管强度将显著提高银行成本;无论按总资产大小、银行传统类型以及是否上市分类,均发现提升监管强度更加重了小银行负担,稳健性检验也支持这一结论.异质性分析发现,风险不同的小银行其监管负担并无显著差异,但金融创新活跃的东部地区小银行承担了更重的监管负担.因此,建议构建差异化监管机制,降低小银行合规成本,为小银行发展提供公平的监管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