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Simunic审计收费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利用2002年到2006年广西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广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结果发现,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不显著相关,且相关关系为负,审计费用与公司规模、会计师事务所的类型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Simunic审计收费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利用2002年到2006年广西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广西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结果发现,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不显著相关,且相关关系为负,审计费用与公司规模、会计师事务所的类型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欧群芳 《企业经济》2012,(8):156-159
自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成为要求公布的信息以来,大量的学者开始研究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问题,以试图为我国审计收费的合理定价提供理论依据。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基于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在控制相关影响审计收费变量的基础上,通过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2010年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程度与审计费用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审计收费就越高。  相似文献   

4.
以2008—2015年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从应计和真实双重角度研究了异常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发现,异常审计费用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显著负相关,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并发现异常审计费用的方向对盈余管理程度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审计师抑制了风险较大的应计盈余管理,纵容了风险较小的真实盈余管理,对客户的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持有不对称的态度。高于正常水平收费的审计师显著抑制应计盈余管理为客户降低风险,明显纵容真实盈余管理为客户谋取短期利益。  相似文献   

5.
以我国2007—2015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向下粘性的影响。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盈余管理行为对审计费用粘性具有不同作用:应计盈余管理强化了审计费用粘性,随着应计盈余管理程度的增加,审计费用的变动呈现出更强的“易涨难跌”特征,而且这种特征对于正向应计盈余管理和负向应计盈余管理都非常显著;真实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粘性没有影响;盈余平滑会弱化审计费用的向下粘性,盈余平滑程度越高,审计费用的粘性越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2010—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费用粘性、盈余信息质量与审计溢价的影响关系.研究表明:盈余信息质量与审计溢价显著负相关;费用粘性与审计溢价显著正相关;费用粘性会弱化盈余信息质量与审计溢价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王鑫 《财会通讯》2021,(22):64-68
文章选取2008—2019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税收激进度和盈余管理策略对企业费用粘性的作用与影响,并进步探究税收激进度对盈余管理策略和费用粘性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应计盈余管理会显著抑制企业的费用粘性,而真实盈余管理则会加剧企业费用粘性;税收激进度越高的企业费用粘性程度就越高;税收激进度显著抑制应计盈余管理对费用粘性的治理效应,同时显著增强真实盈余管理对费用粘性的加剧作用.进一步发现引入高质量的外部审计能在税收激进度和盈余管理的负向影响中起到较好的治理作用,进而更利于费用粘性的合理控制.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2008年制造业的601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审计师所承担的审计风险的角度出发,鉴于上市公司不同方向的盈余管理行为封审计收费的影响作出了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存在非对称诉讼风险,由于中国特有的监管制度,审计收费与向上的盈余管理行为正相关,与向下的盈余管理行为也正相关。同时发现,在中国的股票市场上,看似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的上市公司,其向上的盈余管理行为与审计费用的正相关关系并不显着。  相似文献   

9.
汪猛  魏标文 《财会通讯》2011,(11):133-135
本文选取2009年度中国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筛选739家样本对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但并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2000—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并检验客户公司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对审计师风险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客户公司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越大、审计收费越高,但和审计师变更没有显著关系。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在纵向上,随着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审计费用、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更敏感;在横向上,审计收费策略和非标准审计意见策略之间存在替代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了IPO盈余管理对会计师事务所选择的影响,研究发展盈余管理为正方向、盈余管理幅度越大的企业,越是倾向于聘请小所和同省所进行IPO审计。但并未找到审计费用由此而明显提高的证据。可能原因有二:一是会计师事务所为长期留住客户而对IPO盈余管理放弃收取审计风险补偿,二是IPO企业在上市公告书上披露的审计费用不完整。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2010—2017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作为样本,对融资需求、内部审计以及企业盈余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重点探讨了融资需求在内部审计和企业盈余管理两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内部审计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融资需求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融资需求能够增强内部审计与企业盈余管理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2009年我国深沪股市1333家上市公司横截面数据,实证分析了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选取我国2013~2017年购买贸易信用险后发生保险索赔的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保险索赔对盈余管理和异常审计费用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的贸易信用险索赔越高,管理层越倾向于操纵盈余,盈余质量越差,支付的异常审计费用就越高。通过PSM检验和Heckman二阶段检验,结果仍然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保险索赔高的公司更倾向于选择"非四大"审计,更有可能存在审计意见购买行为。可见,高额保险索赔可能反映了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管理层试图通过操纵盈余、支付异常审计费用和购买清洁审计意见来掩盖其不道德行为。这一结论拓展了客户和审计师关系的研究,对理解新兴市场国家上市公司保险索赔行为的动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上市公司数量急速膨胀,企业通过盈余管理向投资者传达低质量会计信息频有发生。本文选取2016-2020年沪深主板A股企业数据,构建审计质量综合评分指标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从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角度研究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关系,并考虑企业属性影响。研究发现高质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可以抑制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发生,国有属性可以促进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盈余管理、关联交易与审计师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必须得到会计师事务所的"配合"才有可能顺利实施,而与之"配合"的审计师因承担更高的审计风险,必以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作为补偿.实证研究表明,关联交易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量越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规模越有利于抑制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审计任期过长不利于抑制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量越大,就越倾向于选择非国际"四大"和国内非"十大"会计师事务所,即小规模会计师事务所是上市公司的选择目标,因盈余管理进行关联交易的上市公司支付了更高水平的审计费用.  相似文献   

17.
外部审计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本文将选取2007-2017年A股上市银行的数据作为样本,实证检验外部审计对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外部审计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与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水平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基本的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关系出发,借鉴转型经济学中关于企业与政府关系研究的最新成果及不同方向盈余管理的特征,深入研究了终极所有权对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终极控制人的影响力越强,注册会计师对该企业的盈余管理容忍度就越高;终极控制人性质对盈余管理程度和审计意见关系的影响会随着盈余管理方向的不同而不同;与向上盈余管理相比,终极控制人对向下盈余管理程度和审计意见的关系影响较小。本文的研究,对于深入认识终极所有权的影响及提高独立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我国2014-2015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部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活动和被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审计意见能在相应程度上揭露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即具有一定的信息含量。非标意见和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呈正相关关系,即注册会计师更倾向于对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的公司出具非标准意见。  相似文献   

20.
以2014—2019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探讨企业创新对异常审计费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创新投入越多,其异常审计费用越高。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创新投入的增加会诱发真实盈余管理活动而导致异常审计费用增加;异质性检验表明,法制环境和事务所规模是企业创新影响异常审计费用的重要调节因素,在法制环境较好和非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样本中,企业创新对异常审计费用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结果为审计师和相关部门加强企业研发活动审计与监管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