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股市泡沫破灭,偏股型基金全盘皆墨,值得信赖的基金何处追寻?有这样一类基金,他们几乎从不出现在最耀眼的前三甲,却长期稳居前列;他们不一定在牛市中涨得最多,却能在熊市中跌得很少;他们的基金经理很少跳槽,所以风格很少飘移;他们所在的基金公司比较靠谱,所以更有长期绩优的本钱。嘉实增长,就是其中的一只。  相似文献   

2.
叶波 《工业会计》2008,(6):52-53
小牛入市时,刚好赶上牛市的大调整。他用自己入市前钻研过的波段技法操作,却每每判断错误,幸好用止损法则控制了损失。小牛开始反思,决定考虑之前某位私募好友建议他走的路,即通过研究绩优基金的选股思路,来将自己铸造成专业投资者。小牛首先打开了华夏旗下基金的季报,发现在2008年一季度华夏大盘精选的前10大重仓股中,地产股占据了显要的位置。作为少数在中国赢得广泛认同的基金经理之一,王亚伟为何要买这些前期其他基金避之不及的重灾股呢?  相似文献   

3.
孙黎 《IT经理世界》2010,(14):94-95
最近,多家对冲基金出炉报告唱空中国,例如美国著名的对冲基金经理查诺斯和美国GMO投资公司都预警中国泡沫可能破裂。麦嘉华资产管理公司的“末日博士”麦嘉华放言“中国经济增速将放缓,甚至可能在未来9—12个月内崩盘。”英旧著名对冲基金经理亨德利说,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是被前所未有的信贷洪水推动的,而信贷洪水最终会毁了中国经济。  相似文献   

4.
冯静 《工业会计》2007,(3):24-26
2006年股市实现了超过130%的增长,基金的赚钱效应得到极大体现。步入2007年,股市继续维持牛市格局,股指屡创新高,直逼3000点。因此,老百姓的基金投资热情也被极大地带动起来,基金开户数不断创出天量,1月26日创纪录地达到17.5万户。  相似文献   

5.
叶波 《工业会计》2007,(7):28-32
很多普通投资者看基金经理,如观赏投资圣殿上璀璨的明珠,崇高、耀眼而遥远,尤其是私募基金经理。笔者有幸邀得一批优秀的公私募基金经理,先后论剑于本刊,希望于瓦釜钟鸣之间,于上进者以启迪。 均以价值投资为主导,均重选股多重于选时……私募确实有别公募,殊不知,经理们在投资哲学、操作方法、研究思路等方面却曲径相通。公私募之间,似乎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 经理不是神,也许用一首凡人歌来演绎他们时,会显得更为真切。你和他们的差距,可能只是努力与时间[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郭锐 《工业会计》2008,(5):14-15
过去的2007年,我们经历了中国资本市场空前的大牛市。10月16日,一个历史性的日子,上证综指盘中最高冲至6124点,创造了内地股市的新高。基金市场也随牛市而繁荣,2007年国内基金资产管理总额较2006年增长3.7倍,中国约有1/4的家庭购买了基金。债券市场,部分短期融资券的收益率,甚至达到了一两年前长期债券的水平。期货市场,交易额也首次超越了中国的GDP。保险市场,保费收入快速增长,投连险异常火爆。  相似文献   

7.
2006年基金大赚2700亿元之后,基金经理似乎一夜之间,成为现在资本市场的英雄和舵手。一些明星基金经理人,也成为基民和基金公司疯狂追捧的对象。随着基金经理大跳槽,又似乎在一夜之间,众多基金经理来了个“乾坤大挪移”,一张张新面孔凌空出世。如何在新的一年选好基金经理,成了难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叶波  高照娟 《工业会计》2007,(3):I0004-I0006
中国的基金经理群体可谓个胜十足,但很少有人像他一样,在百度搜索引擎上,几乎找不到任何他的和有关他的言论。据说如非迫不得已,他绝不抛头露面,不求闻达于基金诸侯。这会是怎样的一个人?在北京金融街威斯汀大酒店飘着咖啡浓香的大厅里,记者拜会了这位以低调著称的基金人——国投瑞银总经理助理邢修元。  相似文献   

9.
人民币流动性泛滥加上良好的炒作题材,注定2007~2008年是个大牛市。应该买股票、买基金,还是股票基金齐上阵呢?用数据来抉择吧[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刘澄  卢用 《工业会计》2007,(1):26-27
伴随2006年基金业绩的全面飘红,基金经理被投资者捧为皇冠上的“明珠”,他们被认为拥有超月的分析、判断、研究、学习和社会互际能力,手上掌控数十甚至上百亿资金,在证券市场上呼风唤雨,为投资者点石成金。某些新发基金更几乎是为某个明星基金经理度身定做的。  相似文献   

11.
王豪 《工业会计》2007,(5):37-37
拜访博时基金时,正好赶上其旗下的基金裕元,成功转型为开放式基金——博时第三产业成长基金。作为目前封转开基金中规模最大的一只,其转型具有标杆意义。而记者亦有幸见到该基金经理邹志新,请其解读博时第二产业成长基金的未来投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姜彬 《工业会计》2011,(8):37-37
在债券投资领域傲游超过30年之久,被业界誉为"债券之王"之称的债基经理比尔·格罗斯这样描述其对债券投资的领悟:"请记得,你总会在某个地方找到牛市的存在。"这句名言就被今年表现不俗的债基良好的业绩所验证。而在债基中,分级债基表现尤为抢眼。  相似文献   

13.
初入股市的投资者,总是希望股市是一个只涨不跌的永远的牛市,而领教过股市辩证法的老资格投资者对此则会不以为然。记者近期在采访中发现,一种人造牛市的现象正在证券市场悄然显现。人造牛市初露端倪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最新规定,从2002年9月23日起,新股上市当天就以发行价作为“前收盘价”纳入综合指数计算。这样一来,由于人为的因素,今后无论上市什么新股,只要其当天的市价高于发行价,就一定会拉动指数的上升。有人分析,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指数甚至有可能因为新股上市而涨停。而一个现实的例子是,中国联通于10月9日…  相似文献   

14.
基金经理的道德风险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投资者利益的风险,通过法律法规、治理结构以及监管可以约束基金经理。但通过激励机制来激励基金经理努力工作并防范基金经理的道德风险却是最可行的方法。文章对中国基金经理激励机制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分析,期望为基金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乃至为中国基金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面对扑面而来的激烈的市场竞争,有人喻之为“狼来了”。在商海搏击中,有人如鱼得水,硕果累累,有人惶惑踟蹰,平庸无为,也有人落泊商海,惨遭败绩。市场即战场,做生意就是参与“没有硝烟的战争”,时时刻刻都要有一种危机感。“狼来了’”并非坏事。美国阿拉斯加一个自然保护区盛产珍禽——鹿。政府为了保护鹿不被狼吃掉,动用军队将保护区内的狼捕杀一空。不料好。C办了坏事,狼“走”后,鹿群反倒莫名其妙地成批染病而死。野生动物学家分析这一现象后指出,鹿丧生的原因是,一狼“走”后,鹿奔跑得少了,以致于机能萎缩,免疫能力降…  相似文献   

16.
叶波  博乐 《工业会计》2006,(12):32-34
投资大师巴菲特被全球的投资者顶礼膜拜,他有3条赖以成功的选股法则:选择有“壁垒”的公司集中持股,以“安全边际”买卖;只买看得懂的公司。在中国也有这么一位基金经理,矢志不渝地践履着这3条选股铁律,在1年多的时间内为持有人赚取了111%的回报。南方高增长基金经理吕一凡,用他与巴菲特一样平凡的哲理,走出了一条不凡之路。  相似文献   

17.
《董事会》2014,(1):14-14
正去年股票市场曾一度飙升,然而对冲基金经理总体上日子并不好过。根据彭博社报道,"价值2.5万亿美元的对冲基金行业,金融世界里收入最高的经理们,正面对着2005年以来最糟糕的年度表现(相对于市场而言)"。据悉,去年11月彭博社对冲基金综合指数落后于标准普尔500回报率22个百分点。如果这还不够糟糕,那么2013年对于一些久负盛名的对冲基金经理也是一个多灾之年。这些一直被投资银行家和交易员百般奉承的"大人物",曾经在  相似文献   

18.
读者感言     
《工业会计》2007,(7):8-8
我是一名银行基层员工,也是贵刊的忠实读者,对基金的关注比较多,从2004年南方基金增利发行的困惑,到南方成分精选的火爆,见证了中国基金从熊市到牛市的过程——从机构宣传、推销、人人身上有指标,到建信优化、添富焦点、中海能源的抢购,再到发行基金的比例配售。下面是我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9.
叶波  博乐 《工业会计》2007,(5):41-43
率先提出“2005年A股市场将经历最坏的时刻”这一预言的人,是他;在遍地楚歌的2005年,预见性地指出“未来两年的股票市场将完成价值回归过程”的,有他;从业内资深策略分析师,被提拔为汇丰晋信首只Free Style风格基金经理的,还是他——现任汇丰晋信动态策略基金经理王春。记者日前有幸代表个人投资者,向王春作了一次A股投资策略“咨询”。  相似文献   

20.
叶波  博乐 《工业会计》2007,(7):65-67
投资还是投机,稳健还是激进,分散还是集中,投资界为此争议不休。但争议却不妨害不同风格各显神通。与地处南粤大地的南方、易方达、广发等进取性的集中持股相比,海富通、华宝兴业、上投摩根等海派基金公司,则偏重行业中性配置和分散投资,形成了较鲜明的稳健特色。 不同风格的竞合,增加了基金投资者的选择。然2007年来,一些基金的激进炒作带来净值飞涨。获得了基民的高度青睐,而那些坚守既有风格、追求稳健增值的基金,一时黯然失色。在众多机构唱多的大牛市背景下,实行行业中性和分散配置的基金,是否仍具最佳投资价值? 带着持有人的这一疑问,本刊记者拜访了一些海派基金人。震旦大厦直插云天处,听郑安国董事长痛陈基金经理浮躁与激进之害2016经理万文俊第三只眼看中国。道出QFⅡ撤离A股原因;新增长经理王帅忆伦敦经济学院往事,揭示海外金融教育的风险烙印。也许在看过基金业绩的潮起潮落后。基金投资者会更应该关注那些追求稳健投资的基金公司和基金。[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