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力有限供给、人口转变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结构转化视角分析"刘易斯拐点"和人口转变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影响.通过对跨国面板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比率对资本形成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劳动力与资本的有效结合是人口红利得以发挥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总抚养比提高不利于资本积累,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中国经验数据分析显示:经济结构转化,劳动力跨部门转移,是中国经济得以长期、高速增长的关键,高投资率是该增长模式的必然结果;"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消失,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将使新增劳动力明显减少;如果继续保持较高的资本形成率,资本进一步深化,将使资本边际报酬率快速递减,现有的高投资增长模式难以维持,中国经济将逐步进入低速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2.
2013年全球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公共部门需求拖累美国经济增长,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导致中国和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从经济增速高峰下滑,欧元区则从衰退泥潭中蹒跚恢复.但可喜的迹象是在私人部门需求保持强劲的同时,随着财政整顿步伐的放缓和持续的宽松货币政策,美国经济活动已开始重新加速.转型中的中国经济增速在下滑后开始趋于稳定.经济增长动态则继续分化,发达经济体的实际经济增长符合预期,新兴及发展中经济体实际经济增速则低于预期.总体上,世界经济增速放缓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经济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也是对外贸易经济增长的过程,随着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运作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在扩大对外出口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我国进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反映也越来越灵敏.随着中国申请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在进出口体制方面已发生了显著变化.非关税壁垒的种类和范围大为缩小以到取消,进口关税水平大幅度下降.由此可见,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乃至政策上的变化有重大影响.所以,关于影响我国进出口的决定因素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对它的研究能为我国进出口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4.
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建一个包含金融部门的内生增长模型,本文考察了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利用中国省际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市场化改革后,中国的金融发展通过提高研发产出效率和技术吸收能力促进了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两种作用机制的比较研究发现,金融发展通过自主研发促进增长的作用并不明显,但通过提高本国技术吸收能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显著.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外商直接投资比进口贸易有更强的技术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绝对数量连续超过美国,位居世界首位.目前,FDI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安徽省是中国经济的核心地带之一,中国东西部经济连接的桥梁和纽带.应该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从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安徽经济增长、进出口贸易和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但作用力不大.今后如何吸引外资和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这就要充分发挥经济增长和吸引外资的互动作用,进一步增加政策导向,发挥区位优势,扩大招商引资力度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1978-2008年间的经济增长是一个奇迹,我们试图发现并量化造就这一经济奇迹的因素。一般认为,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成功的关键,但是这样的说法不够精确。这里提出了两个假说:产权变革(民营化)和外资流入是中国经济成功的两个关键因素。我们聚焦于产权变革和外资流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具体机制,并使用一个包括中国大陆31个省、1978-2008年的数据库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支持我们的假说。我们推测,进一步的经济增长取决于进一步的产权变革和对外开放,而不是国有化。  相似文献   

7.
从中美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为出发点,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有关数据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得出中美贸易的增加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并进一步分析,由于中美贸易结构和方式的特殊性,中美贸易中,对美进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并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做出了解释,并提出适度扩大进口,优化贸易结构等政策建议,从而使得中美贸易为我国经济带来更加持久与高效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一、旅游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经济增长的推动模式在国际上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投资推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消费推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这两种经济增长模式对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都有正面的推动作用。我国应进一步增加消费支出以确保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中国分省面板数据(1993年-2005年),检验了中国的金融发展、经济波动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我国金融系统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和完善,金融发展可以降低经济增长对外生冲击的敏感性,从而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提供有利的运行环境,防止宏观经济大幅度的波动.此外,回归结果还表明金融发展平抑经济波动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得以实现的,而不是投资总量.这一结论为进一步研究投资结构与增长和波动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重要标志。华东地区和东三省南北两地同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两极,必然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走一条协同发展的道路。本文通过构建华东与东北地区生产及资本要素的转移模型,分析区域合作后的整体经济效应,促进政府和社会各层面积极参与和推进两区域的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培养和增加人力资本的根本途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已得到了国内外学者普遍的认同.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分析和测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方法和结论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了不同学者测算的我国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数值.从而,有助于较为全面地认识目前关于测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研究成果,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26,自引:0,他引:126  
本文在经济增长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纳入外国直接投资变量 ,着重就外国直接投资( 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理论和经验分析 ,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存在资本效应和外溢效应两方面的作用 ,在 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高增长、高投资和低消费是中国宏观经济的三大典型特征,关于其形成机制的系统研究还不多.本文将财富效用和生产外部性引入最优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以系统解释这些特征.我们发现资本在效用中权重、生产外部性、生产效率、劳动增长率和折旧率决定着经济增长率和消费资本比的大小.比较研究显示,本文所建模型从财富效用和生产外部性等方面较好地解释了中国宏观经济的典型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宏观经济相应的演进路径.  相似文献   

14.
对新中国60年经济增长质量的定量分析,是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一次重要突破.文章在透析“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基础上,从数量、效益、稳定性和民生福利等方面构建了四维三层综合评价体系,使用“逐层”纵向拉开档次法,从动态时序角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包容性增长视角下,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依次呈现波动平稳、波动上升和稳步提升三种状态,相继出现四次较大波动.如何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张雪 《宁波经济》2021,(4):10-11,13
"6%以上"增长目标着眼长远 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冲击,中国经济依然取得了极不平凡的成就,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经济发展韧性和活力进一步彰显. 在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看来,中国经济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有三大支撑...  相似文献   

16.
韦森 《新财经》2002,(12):74-74,76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一个高速增长的势头.尤其是在近两三年来,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总体低迷的格局中扎实稳健地增长.这应是一个举世公认的事实.尽管国外一些中国经济问题专家对我国经济的实际增长数字有这样和那样的疑问,但恐怕当今世界无人能否认目前中国经济正保持着一个高速增长势头的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供给约束型经济"前提下建立了近代中国经济增长函数,实证结果表明,进口和货币量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一战期间中国资本品进口严重受阻,近代工业实际到位的投资呈下降趋势,造成总供给曲线无法右移,总供给的瓶颈效应愈发严重,经济负增长不可避免。同时,由于国际银价上涨导致的白银外流,造成近代中国经济增长函数的另一个正相关解释变量——货币供给——发生了萎缩,进一步打击了中国经济。一战时期是中国经济的衰退期,且衰退程度较深,从长期来看,是近代中国50年期间表现最差的一个短周期。  相似文献   

18.
2002年,中国经济出现了出乎预料的较高增长,根据目前对外部环境和对政策取向的判断,预计2003年中国经济仍呈平稳发展态势.但2003年中国经济发展中由于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因此,应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在宏观、微观和体制创新方面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郭继强  郭周 《开发研究》2007,(2):124-126,137
中国社会保障创新增长力,是衡量中国社会保障事业搞得好坏与否的标尺。GDP的增长与整体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是中国社会保障创新增长力的基础。一国的GDP的增长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与社会保障创新增长力成正比例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和行业垄断使中国社会保障增长力出现差异。为解决好此类问题,必须要加快地区间经济的发展,缩小地区之间经济的差距,缩小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之间的差距,要打破行业垄断所带来的特殊利益格局,促进中国社会保障创新增长力比较均衡地发展。并且要做好中国社会保障创新增长力的战略选择,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进一步促使中国社会从一个低保国家向社会保障创新的高增长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20.
黄凯南 《南方经济》2015,33(12):1-9
当前,中国正在尝试转换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力点尝试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这表明政府开始关注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问题。作者尝试从演化增长的视角深入剖析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考察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演化,并探讨两者的共同演化,阐释深化制度改革是推动供给和需求有效协同演化的重要动力,也是影响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原因,最后进一步探讨该理论视角对当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