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石 《新财经》2012,(12):39-41
信托作为影子银行的一种,金融监管高层早有担忧。中行董事长肖钢表示,银行发行“资金池”运作的理财产品,期限错配,要用“发新偿旧”来满足到期兑付,本质上是“庞氏骗局”。  相似文献   

2.
黄微 《沪港经济》2013,(4):20-23
2012年,“影子银行”频频见诸各类报道,而有关其风险的讨论也方兴未艾。有人形容“影子银行”是银行大堂中的“歌声魅影”,笼罩住了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城投平台等大量非银行金融机构,称其累积的风险是2013年中国经济最大的挑战之一。中国内地“影子银行”规模究竟多大,其潜在风险如何管控?  相似文献   

3.
刘玲 《中国经贸》2012,(12):130-130
普遍认为,影子银行是造成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冲击欧美经济,随着银根紧缩,金融创新,影子银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本文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特点,探讨了中国的影子银行现状及监管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数字金融的视角出发,以2011—2020年我国非金融企业为样本,研究了数字金融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有助于降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且在分析师关注度、研报跟踪数量及机构投资者持股的监督治理下,数字金融对影子银行业务的抑制作用更强;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下,数字金融对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的降低作用仍然显著;作用机制表明,数字金融可以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降低融资成本两条路径来改善企业对影子银行融资渠道的依赖性,进而降低企业影子银行化。研究结论可为抑制非金融企业在金融领域的扩张和防止实体经济“脱实向虚”提供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影子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世界经济的金融结构体系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影子银行的出现和发展是金融体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虽然影子银行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体系还不健全,对其的监管还不完善。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融资信贷需求的不断增加,影子银行的发展势不可挡。文章分析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进而探究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关政府部门和金融部门不应该一味的排斥和束缚影子银行的发展,而是应该正确引导和规制其发展。  相似文献   

6.
童晓力  段江娇 《科技和产业》2020,20(11):141-145
基于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金融科技指数与影子银行规模的月度数据,建立VAR模型以研究金融科技发展与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科技的创新运用抑制了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张。未来仍需持续鼓励金融科技创新,以合理引导影子银行体系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影子银行规模不断膨胀,形态逐渐演化。其中,国外影子银行形态包括政府资助影子银行、内部影子银行以及外部影子银行;国内影子银行包括实体支持形态、金融交易形态和杠杆放大形态。影子银行形态演化的原因在于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货币流动性过大,传统银行机构无力消化过量资金,促进了影子银行的扩张。  相似文献   

8.
影子银行首次迎来高层监管表态。1月初,一则关于控制影子银行风险的“国办107号文”在银行同业广为流传,并引发业界震动。  相似文献   

9.
李斌 《新财经》2014,(2):74-75
“中国人要感谢影子银行,囚为影子银行在忍辱负重的同时,也是一种金融创新。”107号文出台后,在市场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业内人士纷纷对文件进行了不同的解读,有的认为这是对影子银行出台的第一部“基本法”,具有深远的意义;有的认为文件对于银子银行的定义和分类不清晰,  相似文献   

10.
黄炎 《中国经贸》2013,(14):95-96
我们现在所称的的影子银行具体地来说是一种较为完善的金融体系(TheShadowBankingSystem),它和各大国家控股银行一样有着普通银行的功用性,能执行良好的银行效应,并且影子银行致力于开发各种的金融性工具和产品。但是其受监管的力度很小甚至不受市场监管,其产品和工具都不在监管区域之内。本篇论文主要站在我国货币供应体系的角度上分析影子银行情况,在货币供应杠杆效应的理论基础上估算其潜力,并且着重分析影子银行现阶段的信贷投放制度,主要通过其理财产品的市场情况来进行分析考量。  相似文献   

11.
影子银行在2008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加速了危机的发展,显示出影子银行给经济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本文从影子银行概念的界定、发展规模、特点与风险进行分析,重点研究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希望可以为影子银行在我国经济中发展更重要的作用的同时规避风险,促进其健康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2006~2015年我国25家上市影子银行机构的微观数据,采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法,研究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对我国上市影子银行机构的风险承担具有显著的影响,证明我国存在货币政策的影子银行风险承担传导渠道。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会鼓励影子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进而放大货币政策的扩张效应,增加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央行未来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重视影子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监管当局也应加强对影子银行过度风险承担行为的监管,构建有效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2006~2015年我国25家上市影子银行机构的微观数据,采用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法,研究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对我国上市影子银行机构的风险承担具有显著的影响,证明我国存在货币政策的影子银行风险承担传导渠道。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会鼓励影子银行承担更多的风险,进而放大货币政策的扩张效应,增加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此,央行未来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重视影子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监管当局也应加强对影子银行过度风险承担行为的监管,构建有效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相似文献   

14.
自2006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体系成为了金融行业的热门话题。尽管如此,综合国外以及国内的相关文献来看,影子行业体系的发展对当前社会所拥有的金融稳定与金融监管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与货币政策上极少有文献提及。为了影子银行体系能够有更好的运用,本文将针对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对货币政策的挑战进行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卢树立  黄丽娟 《中国经贸》2014,(10):153-154
我国影子银行规模迅速膨胀,引起监管层及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以信托贷款为例描述了影子银行信用创造的过程,并通过构建模型分析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社会福利水平的变化,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影子银行”泛指游离于传统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信用中介。影子银行在推动金融创新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系统性风险。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是一个全球性话题。次贷危机后,美国出台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把影子银行纳入其监管框架,并提出分类监管措施。通过中美两国影子银行的监管比较,有利于学习借鉴美国经验,推进影子银行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工作。  相似文献   

17.
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对我国信贷规模可控性、可测性形成挑战.本文运用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的月度数据,实证检验影子银行信用对我国信贷总量的影响.格兰杰因果关系表明,影子银行确实是影响我国信贷传导失效的原因: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显示,随着期数的增加,影子银行对信贷总量的冲击越来越大.货币当局应尽快把未受监管的影子银行纳入监管范围,加快推出价格型政策工具,进一步疏导利率传导渠道.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2013,(19):21-21
不少国内的研讨大家都强调利率市场化不足是我们现在影子银行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但是我们看到,在这种市场化的体系里面,影子银行却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一影子银行是不是利率市场化不足的结果。我们看到,美国纽约美联储在2012年  相似文献   

19.
王寅 《中国报道》2013,(5):46-47
银监会"8号文"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举动使"影子银行"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什么是中国的"影子银行"?它一无是处还是有利有弊?3月27日,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8号文")。次日,银行股在沪深股市上集体暴跌。股市的这一波动,将银行理财产品等银行业务以及由此牵扯出的"影子银行"问题推入大众的视野。模糊的影子"影子银行"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于2007年首次提  相似文献   

20.
宋海 《南方经济》2014,(1):114-116
影子银行对于我们深化改革金融体制是至关重要的问题。2012年以来,我国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由于其潜在的金融风险而受到国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影子银行有积极意义,但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商业银行的隐形担保,资本不足和风险集中度偏高,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违约风险;影子银行不规范、不透明,风险难以及时发现和监管,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影响稳定;影子银行产品存在法律关系不清晰,存款化倾向严重、信息披露不充分,虚假宣传等问题。当影子银行的流动性下降的时候,比如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候,甚至出现“钱荒”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数量和期限方面的问题。但这个风险是可控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较小;影子银行的运作形式比较简单,而且杠杆率比较低;资金的主要来源是社会闲散资金存款,发行到期直接兑付,与套期获利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