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瑞明 《嘉兴学院学报》2004,16(1):95-99,129
陈衍是近代“同光体”诗学的主要理论家,其理论观点“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虽未明确其实际内涵,但从其语意中所表达的实是一种在“人成”基础上的诗学功夫论,不但有对诗人精神主体的要求,也有对诗歌理想新境创造的期望,更有对社会现实文化的关注意蕴。  相似文献   

2.
“诗界革命”主要成员在理论主张上有所不同,同一成员前后的做法和观点也不尽相同。康、梁为了造新声,黄遵宪为了“有我;”在如何革命方面,梁、谭从新名词走向以旧风格含新意境,黄则在内容与手法上有独特可行的见解。其原因是形势的变化及对诗歌工具性认识的差异与变化。  相似文献   

3.
陈衍是最早认识到中国近代诗学价值与意义的学者。在他的相关论述中,对近代诗学的历史、表现及其文化精神,都有深刻的评说,透露出陈衍深沉的文化历史意识和道义关怀。但是,在新文化运动迅速兴起后,陈衍的阐说被激进的反传统思潮所湮灭。  相似文献   

4.
江淹以擅长模拟著称于世,但是他的诗歌具有自成体系的要素。文章认为,在词法上红、绿、紫色组合与重叠,翕赩、雄虹两个词语异于他人,使用独特的连绵词、数词;句法上并蒂句、顶真格、倒装手法别具匠心;意境营造上钟爱于"覆"境的营造;江淹将他的诗法和真我的情感心脉渗透进著称于世的模拟诗中,使其模拟诗不仅仅是他人的影子,进而具有了传世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维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继承了谢灵运的山水诗和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的基础上,将它们高度融合于一体,发展而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他以诗人兼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客观世界,调动了绘画的艺术手段,将透视、色彩、动静、虚实、形神引入诗中,形成自己“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山水田园诗。本文力图从画技与画理阐述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绘画特征。  相似文献   

6.
万里长城最初是作为军事防御工程出现的,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以长城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其中尤以唐代长城诗最为典型。唐代不以修长城为意,但却因诗歌的发达和戍守边疆的社会现实,兴起了以长城为主题的大量边塞诗篇。唐代长城诗的种类繁多,艺术成就很高,根据其内容来说,主要有对秦筑长城的批判,对恶劣战争环境的诅咒,对良将"长城"的赞颂,表达征夫与思妇的思念和对长城周边壮美风光、风土人情的描画。唐代长城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中国长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张智慧 《嘉兴学院学报》2006,18(5):10-12,52
佛教在西汉哀帝时传入中国,直至清代,佛教文化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文化对诗歌的影响大致开始于东晋,唐宋以后随着儒、释、道的相互影响逐步融合,产生了王维、苏轼等这样著名的对佛学深有涉猎的大诗人。清末“同光体”浙派的代表人物沈曾植,也是一位对佛学有深入研究的诗人,同时他又是一个学术成就突出的著名学者,这样的双重身份使得沈诗表现出很多的学问气,其中佛典的使用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现从沈曾植诗中的佛语佛理入手,探讨佛学对他的诗歌及诗学的影响:以佛语佛理入诗是其生涩奥衍诗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显示出其诗的奇崛关,同时能结合自身境遇和社会环境表现主题,并且以禅语佛语论诗。  相似文献   

8.
悼亡诗是最接近、最直接表现死亡的文学形式之一。它将死亡之思蕴积在自然景物、梦境追思、人伦道德、灵内善美中。使人人都畏惧但又无法逃避的死亡获得了崇高和纯美的地位。中国诗人由于受文化传统及诗学传统的影响。表现和思考死亡的方式是侧重死亡的伦理价值,用世俗化意象表现死亡,从而把死亡表现得哀婉含蓄,把它稳定在一种中和的思想里,使它不至于走向极端,而能够自持,形成一种内在的超脱。  相似文献   

9.
李商隐是唐代诗坛上影响深远也颇具争议的人物,对李诗的解读与评价历来为学人所关注.本文将李商隐及其诗作置于中国诗学传统的广阔背景进行考察,指出: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分别继承了“诗言志”和“诗缘情”的两大传统,把诗可以怨发展为诗可以感伤,将美刺比兴发展为比兴兼融.以比兴兼融的艺术来抒写感伤的心境是李商隐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也是其诗作独具魅力和在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孔子删诗"说为《诗经》学史公案,至今没有定论。肯定派与否定派各执一词,但似乎都找不到充足理由使人信服。本文将近年来双方所执的观点、先秦以来《诗》本彼此间的关系分别作了简要的梳理,以供大家分析驳辨。  相似文献   

11.
论现代诗派知性诗对五四哲理诗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冰心、宗白华的哲理小诗为主要代表的五四哲理诗创作是中国新诗向知性世界探索的第一步,而30年代现代诗派的主知诗则实现了对前者的超越。这种超越可以从各自的创作理念与传统、情理内蕴构成、意象与诗境等方面比较得出,从中能看出新诗在主知一路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上,酒与诗有着重要的关系,诗与酒相融相协。王绩在酒与诗中入仕与隐居;在酒与诗中体会生活的乐趣和无奈;在酒与诗中思萦与发展诗艺。由此诗人将酒化入诗意的境界,并开启了波澜壮阔的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勃兴。  相似文献   

13.
方回所撰<瀛奎律髓>,是一部集诗选、诗格、诗话为一体的诗学名著,对后世影响颇大.人们对方回诗学的评价一直存在分歧,主导性的观点,是认为<瀛奎律髓>体现了"江西诗派"的宗派之论,由此衍生出一些批评性意见.但方回论诗,并不偏执,总是兼及两端,希望在两端折中互济中求变求新,为诗歌发展寻求新的出路.所谓两端,如既为宋诗张目,又力倡以盛唐为高标;既倡"格高为第一",又重圆熟,希望以圆熟济格高;既重诗法,又倡无法;既重工巧,又以浑成为至高境界等.只有同时关注方回论诗之两端,我们认识的才是完整的方回.已有的方回诗学研究,多关注一端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另一端,由此带来对方回认识的偏颇.这被忽视的另一端,多表现在他对唐诗的论述中.  相似文献   

14.
"气"作为中国诗学的基本范畴,从客体方面,启示着一种生命生成的宇宙精神,从主体方面,表现为充满生命动感的人格基质。而它最终的诗学意义,在于超越主客对立,以整体的人格结构,化合宇宙生命,昭示中国诗学的整体精神。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众多的诗人之中,苏轼"独好渊明之诗"。苏轼慕渊明其人,崇尚渊明其诗的风格,欣赏渊明作诗的用意,钟情于渊明之诗的"金刚怒目",苏轼还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用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来表达对渊明其人其诗的喜爱之情。  相似文献   

16.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朦胧诗以启蒙、反思、诘问的姿态确立了自身的合法性地位和历史价值,对稍迟于其出现的第三代诗而言,它是当之无愧的前驱。根据布鲁姆的"影响的焦虑"这一诗歌理论,第三代诗作为迟来者对朦胧诗产生焦虑便成为一种必然。对此,第三代诗采取"克里纳门""苔瑟拉"和"魔鬼化"三种"修正比"进行超越,虽然付出了一定代价,但却建立起一套独有的诗学观念,成功实现了超越。  相似文献   

17.
倪霞 《嘉兴学院学报》2002,14(Z1):158-161
海子首先是个思想家,其次才是一个诗人.在他的诗里,语言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交际工具,而是它们自身.它们从"普遍性"中挣脱出来,还原(或者是建构)出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并非是柏拉图的"理想图",而是"理想园"被焚毁后的残迹.依稀可见的是海子在残墟上探索寻求再建构的可能,而这再建构似乎充满"为难"(不仅是艰辛),这是在人类经验和人类幻想之间的撕扯.他似乎很难将这两者融合起来,尽管他说他看到了黄昏之后的朝霞,但那是一种连他自己也不敢相信的希望而已.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末,清政府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存亡危在旦夕,举国上下呼吁变革图强,正当此时,黄遵宪撰著的近代史学名著<日本国志>问世了.该书首倡了学习日本的思想,启迪了国人的观念,为维新变法进行了先期的舆论宣传,并成为湖南新政取法日本实行改革的蓝本,推动了维新变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王安石<元日>诗的内涵,引发出对中国不同地域中"年"的民俗文化,为研究中国民间文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沈德潜和王士稹是清代两大诗学派别的代表人物,两人的诗学主张都注重诗的意境。不同的是:沈德潜侧重诗的雅正、温柔敦厚教化之功,追求一种至性至情之美;王士稹侧重于诗的神韵之美,他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作为对诗的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