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经济周刊》2004,(50):78-79
2004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05生生国的经济发展确立了方向和目标,并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列为了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作为衔接“十五”和“十一五”的关键年,怎样更好的协调东、中、西部及各经济带之间的区域发展关系,成为了2005年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缪尔达尔转折点”及其跨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  杨国才 《特区经济》2006,(12):225-226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推进,2003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就已经迎来“缪尔达尔转折点”。但是,历经3年多,中国经济发展仍在这个重要转折点上徘徊而难以跨越。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民工工资太低且增长缓慢,导致东部产业梯度转移迟滞。因此,中国经济要顺利跨越“缪尔达尔转折点”,当务之急是善待民工,提高民工工资。  相似文献   

3.
杨焕春 《北方经济》2006,(12):15-16
一、概述 以“温州模式”为基本特征的温州区域工业化发展是过去20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典范。“温州模式”具有高度的自发性和平民化特征,有人说,温州经济是“老百姓”经济、“草根”经济、“乡土”经济和“民本”经济。事实上,“民办”“民营”“民有”“民享”已成为温州区域工业化发展的本质特点。  相似文献   

4.
对江苏沿海产业选择及布局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沿海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且基础设施完备.有着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从全国区域发展看.我国的沿海地带、长江流域和陇海-兰新经济带是中国国土开发的三大主轴.江苏沿海正处在国家“П”型国土开发三大主轴的交汇部,占据十分重要的枢纽地位。从国家区域布局看.江苏沿海是支撑国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北翼”.是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纽带”。  相似文献   

5.
总部经济是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这种“总部一加工基地”的功能分工关系,成了我国总部经济的一大特点。目前,“总部基地”在我国多个城市遍地开“花”,当大江南北“花”香四溢的时候,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能否结出丰硕的“果实”。[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广西经济》2011,(6):21-21
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与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城市构成的“1+8”区域经济联合体。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7.
《环渤海经济瞭望》2007,(2):I0019-I0019
继“珠三角”和“长三角”之后,环渤海经济圈已经成为我国第三次经济发展浪潮的重点和热点地区。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给宝坻发展了注入了动力。宝坻区地处京津唐中心,恰好位于经济圈和国家大北京规划的重叠区域。这里自古就是皇家盐埠,商贾云集之地。  相似文献   

8.
“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的本质及其演化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引论:对我国经济地方化与市场化的一般性评注。本文主要考察我国的诸种经济发展模式,着重关注“浙江模式”和“苏南模式”。以这些模式为切入点,本文将从侧面(而非正面)证实两个判断。判断之一为:经济领域的“地方化”现象要被“市场化”所取代。  相似文献   

9.
促进中部崛起,是继东部开放、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之后国家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充分发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市问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加快新城市群建设,已成为中部省份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同时也为加快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0.
回顾我国近20年的经济改革发展史,毫无疑问以苏南乡镇企业发展为主的“苏南模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谁也不能够否认它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巨大示范效应。而当以集体经济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苏南模式”与以个私经济为主的“温州模式”在进行着热闹的较量时,无论是从舆论的观点,还是苏南各地方政府发“大力发展个私经济”,似乎“苏南模式”的势微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于是各界人士纷纷认为“乡镇企业已经从历史的舞台上消退,苏南模式已经终结”。  相似文献   

11.
供销合作社社有资产监管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供销合作经济作为服务“三农”的最大经济体,它历史悠久、覆盖城乡、横跨三产、业态多元。它既是为农服务的生力军,又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各级供销合作社控股、参股下的各类企业。不仅控制、占有、支配着大量经济资源,而且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除国有、“三资”企业外的最大企业群。在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方面,日益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亮点,区域经济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势头,增长的稳定性、持续性明显增强,在我国经济快速前行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先行军角色。2007年,长三角地区16城市共实现GDP46672.07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8.9%。作为我国首批开放的地区,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也走在全国的前列,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3.
区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世界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各地区间协调发展,加强合作,形成群体优势,以区域的比较优势为基础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成为一个地区经济或国家经济在世界超常发展、经济地位不断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面对我国加入WTO和国家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自治区在“十五”规划中提出优先发展以乌鲁木齐为龙头的天山北坡经济带,以乌鲁木齐的率先发展,带动天山北坡经济带及全疆经济整体推进的总体构想。在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立的宏观环境下,乌台木齐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而连接成的周边城区经济的影响。要实现自治区赋予的重大历史职责,在研究行政区域内乌台木齐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研究探讨由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连接成的乌兽木齐经济区域的发展战略,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就建设乌鲁木齐经济区域及区域发展思路谈一些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孙佳 《内蒙古工作》2005,(11):34-34
一是区位优势,包头市作为自治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地处呼——包银经济带核心区域,是自治区呼包鄂“金三角”区域中的中心城市,是沟通东西经济区域联系和合作的主要通道,该经济带与环渤海经济区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15.
浙江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国家与地区经济互补性强,开展互利共赢的合作潜力巨大。要积极抢占区域发展的先机,充分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战略大通道,扩大浙江经济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世纪,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关键在于落实好“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思想是指导我们工作实践的行动指南。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要实践好“三个代表”,必须深刻理解“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在正确认识和充分理解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学以致用,同时要营造一种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环境与机制。一、“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在区域发展的体现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又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指出,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  相似文献   

17.
柳博隽 《浙江经济》2006,(18):30-30
“独木难成林”,发展区域经济不能忽视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局。事实上,也只有切实把区域经济这棵“木”,真正融入全国经济这片“森林”之中,它才能根深叶茂。[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产业》2005,(7):29-30
科技部副部长尚勇6月11日在深圳举行的“自主创新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高层论坛”上指出.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技术创新已经取代自然资源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实现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型向自主创新型的战略转变。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部》2011,(1):8-8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2010年12月13日在昆明表示,随着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及中部崛起等战略的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有所改善,奠定了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十二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将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  相似文献   

20.
东部模式对西部开发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中国沿海的江浙一带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模式,最为典型的就是“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苏南模式中,地方政府充当企业投资者、创办者的重要角色,事实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性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