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银行间债券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直接对象和货币政策传导的首要环节,其市场行情及市场成员债券业务发展情况是货币政策操作所关注的重点之一.为了解当前金融机构债券业务情况及其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启示,本文集中对某市债券业务对金融机构资产收益的影响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提出规范债券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银行间债券市场作为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直接对象和货币政策传导的首要环节,其市场行情及市场成员债券业务发展情况是货币政策操作所关注的重点之一。为了解当前金融机构债券业务情况及其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启示,本文集中对某市债券业务对金融机构资产收益的影响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提出规范债券市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资产存量的增加,资产价格的波动对货币政策提出了诸多挑战。本文讨论了资产价格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以及货币政策操作中有关资产价格的争论。  相似文献   

4.
美国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较为成熟的货币政策操作经验,我国仍处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的尝试阶段,尚未形成市场化利率。对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中美货币政策效果异同及形成的原因,对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操作和改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美国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较为成熟的货币政策操作经验,我国仍处在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政策工具的尝试阶段,尚未形成市场化利率。对中美两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中美货币政策效果异同及形成的原因,对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操作和改进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金融市场的统一成为国际金融发展的主流趋势。这也对各国的货币政策提出新的挑战,如货币政策的内涵不能适应市场变化,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及货币政策操作难度加大。面对这些挑战,文章提出加快金融当局对统一市场的运作、建立健全市场化的利率体系及加强直接融资的管理和引导。  相似文献   

7.
当前,金融市场的统一成为国际金融发展的主流趋势.这也对各国的货币政策提出新的挑战,如货币政策的内涵不能适应市场变化,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及货币政策操作难度加大.面对这些挑战,文章提出加快金融当局对统一市场的运作、建立健全市场化的利率体系及加强直接融资的管理和引导.  相似文献   

8.
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冲击与变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面对我国加入WTO而言,中国金融业除了有效调动和提升微观金融主体的创新能力外,同时,还面临着如何适应金融创新在宏观领域的冲击,有效调整货币政策操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等更为重要的问题,本文结合国际上已有的经历,分析了金融创新对传统货币供求机制与货币政策操作体系的深刻影响,并根据我国目前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提出了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体系在应对入世与金融创新冲击等方面所应当进行的调整和适应性准备。  相似文献   

9.
社会融资规模的提出对货币政策调控有着深远的影响,央行在进行货币政策操作时不仅需要考虑银行信贷规模,而且要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资本市场融资的发展。本文首先对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趋势和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简要介绍我国现行货币政策框架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社会融资规模的引入将会给货币政策框架带来的影响,重点研究了对货币政策工具和中介目标的影响,最后针对如何完善货币政策框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货币政策的意义在于货币当局通过改变一定的经济参数,达到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目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描述了货币政策如何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来影响实体经济的变动及其实施影响所依赖的路径,它是货币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债券市场发达,能够比较灵敏、有效地传导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因而成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场所.而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在债券市场遇到了阻碍.如何疏通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提高债券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是摆在我国中央银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不仅会降低统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还会加大区域间的发展差距。针对区域效应问题,是否需要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异化操作存在很大争议。本文首先评析统一货币政策对区域发展不均衡影响的相关理论,继而结合自由主义和干预主义、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之争,分析区域差异化操作的理论可行性。然后,分析当前我国"十二五"时期公平和效率的战略选择和差异化操作已具备的现实基础,指出我国货币政策区域差异化操作的现实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差异化操作需遵循的几个原则:差异化政策需针对落后地区的典型问题、注重区别对待以及把握好差异化操作的合理的度。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依赖于一定的经济金融环境和市场条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资源配置格局及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原来以实体经济为主要调控对象的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作用渠道和实施效果受到了显著影响,这种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应加大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研究.本文分析了资本市场传导货币政策机制及影响资本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诸多因素,提出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完善货币政策操作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是记录其业务活动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资产负债表的规模、结构与一国经济金融改革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对2000年以来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动原因与内在逻辑及货币政策操作实践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应继续实施稳健中性货币政策,进一步推进货币政策调控转型和完善金融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4.
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的互动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市场的发展增加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影响着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等,货币政策反过来也影响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我们要推进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和改革、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关注金融资产价格,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疏导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渠道,大力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可能实现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的现实背景下,基于公众对大宗商品价格和货币政策操作的双重预期构建多部门BGG-DSGE模型,探讨双重预期对宏观经济波动以及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公众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有效预期有助于平滑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平稳发展;而对货币政策操作的预期则会降低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削弱政策调控效果,这与理性预期理论的结论基本保持一致;但在双预期共同交互作用下,公众对大宗商品价格的预期能够强化货币政策调控效果,说明改善和培育市场主体风险管理能力有助于提高政府货币政策调控能力。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相对于数量型调控政策,价格型调控政策更为有效,当然创新性的公开市场操作政策最为有效。因此,需要重视公众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预期和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预期的联动,发挥公众对大宗商品价格合理预期的正向效能,加强对货币政策操作的预期管理,进而优化宏观经济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货币政策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由于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加深和经济转型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必须对统一的货币政策根据不同经济区域的实际进行灵活操作,策略要求相对较高.本文分析了1 999年以来济南市货币政策操作实践,在此基础上探讨货币政策的区域性操作如何契合区域经济转型的要求,调整策略,提高效率,以支持经济在转型中保持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7.
工业化先行各国货币政策产生、货币政策操作方式变化出现了一系列共同趋势,我们认为,这些变化一定程度都是由金融市场发展推动形成的:金融市场发展导致了现代货币政策产生,改善了货币政策调控效果,推动了货币政策中介变量转变,促成了货币政策操作变量利率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货币政策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由于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加深和经济转型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必须对统一的货币政策根据不同经济区域的实际进行灵活操作,策略要求相对较高。本文分析了1999年以来济南市货币政策操作实践,在此基础上探讨货币政策的区域性操作如何契合区域经济转型的要求,调整策略,提高效率,以支持经济在转型中保持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9.
《济南金融》2001,(3):14-17
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依赖于一定的经济金融环境和市场条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资源配置格局及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原来以实体经济为主要调控对象的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作用渠道和实施效果受到了显著影响,这种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应加大资本市场的发展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研究。本文分析了资本市场传导货币政策机制及影响资本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诸多因素,提出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完善货币政策操作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一、原因   1.可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单一,操作自主权小,与货币政策意图不匹配.目前,人民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权均集中于总行,县域支行能够实际运用的货币政策调控措施仅有再贷款和“窗口指导“,再贴现在县域业务量很小,不具备实际操作意义.同时,对仅有的货币政策工具缺乏操作自主权,不能及时根据地方经济金融发展实际做相应的调整与变通.如再贷款的额度、数额、期限被死死框定,可操作空间很小,调节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