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
在今日的经济一体化形态中,它是“全球化”的一个符号、一个隐喻。这个以研究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为宗旨的非官方机构,用30多年的智慧引爆,而今已被西方媒体称之为“足以影响世界政治经济进程的非官方论坛”。  相似文献   

2.
小芳 《南方经济》2004,(7):80-80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 ,产业保护与发展、区域分工与合作已经成为我国入世后关注的焦点 ,也是广东全面实施区域协调战略、落实CEPA ,加速“9+2” (“泛珠三角”)和“10 +1”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 )进程 ,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主旋律。经广东省民政厅批准 ,广东省社科院联合广东省委党校、暨南大学等有关部门和专家 ,发起组建省一级学会———广东省产业与区域经济研究会。研究会 6月 6日在广东省社科院一号楼会议厅举行成立大会 ,同时举办了首届“产业&区域发展论坛” ,省政府副秘书长李春洪出席了论坛…  相似文献   

3.
夏振坤 《开放潮》2001,(6):18-20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进程。发达国家垄断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急剧扩张,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化的第一推动主体。认为全球化一定会带来经济全面增长,就业增加,人民生活改善,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是“互补”,都是“赢家”,是一个认识误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全球化的规则是由国际倾向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重要世界性组织制定的,谁出了钱谁就有权决定游戏规则,它必然产生利益分配的不平等。最重要是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最大限度发挥它的积极作用,遏制它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遭挑战 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但是就在“东亚投资论坛”召开之际,传来了多哈谈判停滞的消息,给了经济全球化“当头一棒”。表面上看,多哈回合谈判中止与中国的直接利益关系不大,但从国际贸易整体环境来看,带给中国外贸的潜在冲击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信息》2014,(18):34-35
9月10日,天津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正式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开幕式上表示,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眼前、看局部、看“单科”,更要看“趋势”、看“全局”、看“总分”。在专家看来,此次总理讲话主要强调,经济增长目标要更加注重“弹性”,政策重心将主要放在促进改革上。就业与创业形势向好城镇就业不降反增。李克强介绍,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17.4%,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3%。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就业不降反增。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的背景下,怎样生存和发展是当前国内企业所迫切关心的话题。前不久,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伦敦商学院举办的“全球论坛2005”的主题就是“如何成为世界级的竞争者”,其目的就是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多切实、有效的管理策略。与会人员包括企业领导人、著名学者以及政府官员,论坛的讲演者则是两家商学院的著名教授。本文撷取了此次论坛的精华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环球财经》2004,(12):82-84
2004年10月30日,由《环球财经》杂志和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联合主办的“发展与反思”中国论坛,在北京怀柔举行,新浪财经做了全程直播。本次论坛,以契合热点的议题和与会专家的精彩发言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和反响,也为中国经济在全球化历程中遭遇的问题开出了药方。  相似文献   

8.
《北方经济》2005,(9):43-43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特例,即使国内并没有完成市场化进程,经济却可以保持高速增长。这是因为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受益。8月22日,经济学家樊纲在向“中国经济增长与全球化”论坛提交的报告中这样写到。在中国,65%的人口在农村,工业化尚未完成,法制尚未健全,还拥有大量的国有企业、国有银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受计划经济深深影响的国家,虽然市场化和现代化程度与西方国家还难以相比,但是经济增长速度却可以长期保持在9%以上。  相似文献   

9.
温家宝总理2005年1月考察深圳关于“发展开放型经济”、“在体制创新中更好地发挥试验田作用”、“密切与香港合作”等指示,为深圳经济特区的进一步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我们生存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两大潮流之中,这正是世界各国“开放型经济”得以产生和形成的土壤和温床。然而,世界经济全球化并不等同于世界经济一体化,两者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这是因为,经济全球化是“经贸活动在全球范围和领域的扩大”,它的基本动力与作用是促进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经济一体化则是“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在体制和机制上的衔接”,它的基本动…  相似文献   

10.
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IT)产业是新经济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而网络大规模的“圈钱”浪潮,纳斯达克的风云变幻,关于网络公司不久就要纷纷破产的各种传言,常常令人眼晕目炫。这是一个当今被议论最多、受毁誉最多的领域,也是一个谁都无法漠视的全球性重大论题。今年6月,全国政协“21世纪论坛”2000年会议举行的企业家看经济全球化专题讨论会,邀请中  相似文献   

11.
扑面而来的经济全球化浪潮对当今世界有何影响 ?这已成为全球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在“21世纪论坛”2000年会议举行的专题讨论会上 ,中外专家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经济全球化 ,大势所趋何谓经济全球化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朱高峰说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就是本世纪下半叶以来 ,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往的限制逐渐减少 ,超出国家范围的经济活动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过程。他说 ,多年来全世界外贸的增长速度一直大大超过经济的增长速度 ,绝大多数国家外贸出口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在不断上升。随着商品在…  相似文献   

12.
万辉 《开放潮》2003,(5):20-21
“论坛”一词近年来几乎成为经济界和传媒业人士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国各地举办的各类论坛超过2000个,平均每天6个。可以说,’99《财富》论坛为中国论坛经济开了先河。“企业高峰会”、“世纪论坛”、“营销论坛”、“行业峰会”等比比皆是,黑龙江的亚布力,海南省的博螯,更是因此而一再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行业百态     
《中国经济周刊》2006,(9):55-55
2006国际经贸促进与发展论坛在琼召开2月25至27日,“国际经贸促进与发展论坛”在海南三亚召开,论坛深入探讨了经贸促进工作对促进出口、吸引外资、支持企业走出去、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问题。本次论坛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问题”、“世界经济中的中  相似文献   

14.
汪涛 《当代陕西》2011,(9):39-39
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出席上海合作组织10周年峰会讲话时强调,努力将欧亚经济论坛打造成区域经济合作平台,更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繁荣。这是对论坛发展定位的再度提升,为论坛未来建设和发展确立了新的坐标。西安作为承办论坛的永久会址城市,有效发挥论坛公共外交、投资促进、政策协调和项目对接的平台作用,形成了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窗口,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贸》2014,(8):18-21
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于4月8日至11日在中国海南召开。年会主题为“亚洲的新未来,寻找和释放新的发展动力”。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表示,今年年会主题定为“亚洲的新未来,寻找和释放新的发展动力”是因为在全球经济复苏并不明朗的背景下,亚洲和新兴经济体系的快速发展,主要受益于全球化和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16.
张永华 《中国经贸》2011,(6):161-161
新经济条件下,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充满挑战,而加快经济转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也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然而,经济的长期高增长并未带来高就业,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同时攀升,“增长型失业”成为严重问题,如何在转型期,协调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就业增长的矛盾,备受关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12月6—7日,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亚洲及中国制造业”为主题,由全国工商联、日本经济同友会、韩国经济人联合会、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共同举办的“亚洲制造业论坛2006年会”在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出席大会并发表了致辞。  相似文献   

18.
2000年12月23日,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首届“复旦经济学年论坛-2001”在上海证券大厦证券总汇举办,论坛的参与主全为经济学界的知名学者,金融专家,企业家,政府部门领导和媒体人士等,其宗旨和目的在于促进复旦大学经济学学科的品牌建设,使经济学的理论研究紧跟社会实践的前沿,通过“论坛”这种有效的平台促进学术界,决策部门,企业界以及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通,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新世纪,新经济与中国发展”,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陆德明教授担任论坛主持,与会的七十多位领导,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广泛深入地探讨了新经济的实质与内涵,中国新世纪的发展战略,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创业与发展,WTO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金融业的重组,政府的职能与定位和中国经济学的转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经济分析展望报告”称,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是“克服紧缩、优化结构、促进增长、增加就业”。  相似文献   

20.
翟悸灵 《特区经济》2010,(8):261-262
经济全球化影响了我国的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从而对我国就业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促进就业的方面,对个人需要更新观念、调整心态,在多变的世界中捕捉新的机遇;对于政府而言,就应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从而优化就业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