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矿区作为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带动和支持本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独特的典型经济社区,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矿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急剧下降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径。依据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监测、评价,并以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指导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区生态环境的协调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实现绿色开采和实施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及其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必将成为我国21世纪矿产资源的接替地。因此,开发西部的矿产资源将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目前西部矿产资源开发中存在着勘探程度低、开发粗放及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今后在西部矿产资源开发中,必须加大勘探工作的投入力度;建设大型的现代矿山企业;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执法力度,重视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技术对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和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确定同煤集团矿区可持续发展处于传统向可持续发展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4.
在矿产资源国家所有的大背景下,稀土资源表现为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具体形式;在资源开采过程中,全民所有权由各级行政部门或者地方政府代理。从政府取得采矿权许可证的矿产资源企业产权包括排他性产权和非排他性产权,这两类产权构成了矿区利益补偿的基础。分析表明,矿产资源开发的产权主体、利益主体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主体三者脱节,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风险和问题。因而,实施稀土矿山资源环境产权制度改革是彻底解决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矿产资源开发技术的不断完善,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环境的破坏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矿区不正当、不规范的开采不但会对自然资源再生造成破坏,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相关资源的破坏也不可小视。针对于矿区开采的诸多问题,本文从矿区开采中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主要分析了在矿区采矿中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如何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有效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是基于资源生态属性,对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给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坏以及环境污染进行的补偿。具体而言,是指矿业企业因开发矿产资源的经营活动,给矿区及周边的地表、地下的自然环境造成的生态系统损坏、环境污染以及该地区丧失可持续发展机会而进行的治理、恢复、校正所给予的资金支付、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的价值补偿。它是基于矿产资源开发的外部性理论和环境补偿原理,  相似文献   

7.
区域矿产资源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区域矿产资源的竞争力强弱,直接决定本地区的矿业发展水平和矿产品供应能力。在给出矿产资源竞争力概念的基础上,对其内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全面分析影响地区矿产资源竞争力的各个方面要素,建立了包含矿产资源禀赋、矿产资源开发、矿业市场发展、生态环境影响、社会经济支持五大评价系统、22项评价指标的区域矿产资源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各指标的分析、测算,构建了简便实用的分析评价模型,为开展地区矿产资源竞争力研究提供了现实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国外对矿产资源的经济研究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其间随着对矿产资源稀缺性和相关问题认识的逐步深入及技术发展,已大致经历了矿产资源经济作用与价值、矿产资源有偿占用和定价、矿产资源产权与管理、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进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有关矿产资源经济的各种研究基本都体现了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其研究进展值得我们予以关注,研究方法和技术制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大量的生产物资,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作为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能源,随着资源能源的耗竭,长期的掠夺式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矿区环境破坏,制约了这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以河南省的资源型城市--平顶山市为例,引入PSR模型,具体分析制约平顶山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是世界上少有的地质矿产资源丰富的大城市,矿产资源是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而矿产资源规划则是贯彻人口资源环境基本国策的重要举措。在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作者根据北京城市功能及其特征提出:首都应统筹安排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勘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同时,还应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等手段,调控资源开发总量,优化资源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切实加强地质环境的保护,实现首都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