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城市工业用地供应量较大,地价偏低和低效利用是城市建设用地结构调整和集约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探讨地方政府"低价"供应工业用地动机的基础上,重点对地方政府供应工业用地的收益进行定量分析,以北京、成都两地为例,采用报酬资本化法测算得到工业用地的长期收益是出让地价的几十倍之多,出让工业用地的综合收益是住宅用地综合收益的两倍之多,地方政府提高工业用地地价和减少工业用地供应的动力不足。应从解决工业用地供应和需求动力的问题入手,通过经济手段和自上而下的管理全面提高工业用地价格和土地闲置成本,压缩寻租空间,减少工业用地的相对需求量;修订工业用地标准,改革供地制度,提高工业用地建设强度和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2.
通常我国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严重偏低,工业用地占比偏高,很大程度"挤压"居住用地出让的空间,导致居住用地供应不足。本文通过分析城市用地结构及各类用地供应结构的变化,探讨地方政府"低价"供应工业用地的动机,并采用报酬资本化法,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测算城市工业用地的综合收益。分析显示工业用地的综合收益是工业用地出让价格的38倍之多,是居住用地出让价格的2.5倍。较高的工业用地综合收益表明,应该通过增加建设用地供应总量来提高居住用地的供应,而不是采取减少工业用地供应或强制将工业用途调整为居住用途的办法。  相似文献   

3.
研究分析云南省坝区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指标对促进区域行业用地集约利用具有重要作用,是对工业用地进行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措施,也是保护云南省坝区耕地、缓解用地矛盾、实现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手段。文章以坝区典型工业企业用地数据为基础,通过行业用地集约评价、统计与计量分析等方法,尝试探讨分析坝区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指标。结果显示:(1)从用地结构、用地强度、用地投入和用地产出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数据测算出的综合分值显示坝区不同工业行业之间以及行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的集约利用水平差异较大,总体上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处于中等集约水平,工业用地集约发展潜力较大。(2)通过岭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分值与建设用地控制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结合实际评价结果提出各行业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建议控制值,如容积率和投资强度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各行业均有所有提高,建筑系数控制下限提高到40%,绿地率等指标可按国家标准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4.
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工业用地作为城市规划用地重中之重,开展低效工业用地的识别工作能有效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因此,基于空间、效能两大维度构建评估框架,选取容积率和地均营收、创新专利作为表征指标,对济南市中心城区工业用地进行绩效评估;借助四象限法划分出四种潜力类型,并针对识别出的低效工业用地提出相应提效策略。  相似文献   

5.
陈立定 《时代经贸》2010,(10):34-34
国际经验表明,工业用地引入房地产开发模武对于促进集约用地、提升招商引资竞争、培育产业集群和拓展发展空间等具有重要意义。工业用地开发固有的特殊性、传统的企业用地观念和现行土地及投融资体制是制约工业用地开发模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加强标准厂房类型研究、加强舆论引导和政策鼓励是促进工业用地向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国际经验表明,工业用地引入房地产开发模式对于促进集约用地、提升招商引资竞争、培育产业集群和拓展发展空间等具有重要意义.工业用地开发固有的特殊性,传统的企业用地观念和现行土地及授融资体制是制约工业用地开发模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加强标准厂房类型研究、加强舆论引导和政策鼓励是促进工业用地向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秦在东 《当代经济》2024,(4):109-111
<正>新时代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城镇化升级转型。当前,我国城市中心区功能已由以工业生产为主,转向以人居环境建设、生产和生活综合服务功能为主,原有的工业用地格局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愈发激烈,城市中心区工业用地低效,建设用地结构不合理问题普遍存在,制约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资源,抢抓存量土地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解决城市低效工业用地问题,提高工业用地效率,优化城市布局,促进城市结构升级,已成为破解城市发展瓶颈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8.
利用创新型产业用地制度改革的准自然实验,文章重点考察工业用地组成及其结构变化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并且从市场化间接协调、知识要素积累视角,研究土地配置改革的制度困境与创新方法。具体而言,文章采用2002~2018年中国285个城市数据,评估产业用地试点改革的制度功能。研究发现,以加大用地优惠、增加开发强度、提高准入门槛为特征的创新型产业用地制度改革,未能有效促进城市创新,在高行政级别的城市中尤其如此。影响渠道分析表明,试点改革通过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产业结构调整和在岗职工薪酬水平对城市创新产生影响。文章的政策意义在于,应进一步加快改变工业供地偏向和让渡土地要素收益的土地配置模式,促进社会消费、知识创造与人力资本积累成为经济效率模式重塑的关键驱动力。上述结论有助于为新发展阶段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供经验证据,为经济结构转换和创新驱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关注工业用地相对成本对城市创新的异质性影响。基于2008—2016年216个地级市的样本数据,采用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工业用地相对成本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在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工业用地相对成本下降主要源于市场对住宅用地的投资投机性需求而引致的价格上涨,工业用地相对成本下降对城市创新产生促进作用;在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工业用地相对成本下降则主要源于地方政府引资竞争下形成的无差别低价供地策略,工业用地相对成本下降对城市创新产生抑制作用。(2)在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工业用地价格的上涨会进一步抑制城市创新;而在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住宅用地价格的上涨对城市创新反而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浙江东部沿海城市建设用地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基于《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08)》中宁波、台州和温州3市的城市建设用地数据,应用经济学区位熵、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方法,对浙江省东部沿海城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差异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结果:在各类城市建设用地分布的区域优势方面,居住用地总体趋向于各县级市,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总体趋向于宁波、台州和温州的核心城区,另外,台州各地的公共设施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的区域优势较为明显,温州市区内道路广场用地、绿地、特殊用地的区域优势都非常明显;在城市建设用地空间分布的差异度方面,特殊用地的区域分布差距较大(其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警戒线0.4),绿地和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的分布相对合理,仓储用地分布比较平均,居住、公共设施、工业、对外交通和道路广场用地的分布都处于绝对平均水平。研究结论:城市建设用地的区域优势及空间分布特征,很好地反映了其经济、社会、人口等多个层面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珠江三角洲城镇建设用地增长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珠江三角洲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动力是珠三角经济超常规发展对用地的需求。城镇建设用地增长占用了很高比例的耕地,用地总量增长速度非常快,增量用地的用地构成以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为主;用地增长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大部分城市和建制镇人均建设用地增加,并没有根本改变大城市用地紧张的局面,而使原有用地较宽裕的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的人均建设用地摊大饼式的继续增加。针对用地增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2003—2012年我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估计工业生产函数得到工业用地的年租金,进一步利用租金现值法得到工业用地的年均衡价格,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城市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合理比价进行了估算。研究表明:2003—2012年我国城市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实际比价为0.17,而测算得到的合理比价为0.43,整体上我国工业地价以被低估为主。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合理比价和实际比价形成了明显的"剪刀差",且其差值在近年来呈扩大趋势,工业地价被低估的现象不断加剧。从区域差异来看,东部地区城市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比价的不合理程度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最后,本文针对如何构建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供求分析模型、脱钩模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建设项目供地分析,揭示经济发达地区城乡转型过程中农村建设用地供求平衡演变特征。研究显示:(1)2010—2015年,宁波市农村建设用地供求平衡演变特征表现为强负脱钩模式,供求不平衡加剧;(2)农村新增建设项目需求多元化且主要来源于外部需求,主要通过增量供给方式满足;(3)农村建设用地增加主要是因为工业用地和房地产开发向农村地区延伸,农村房屋拆迁和征地成本等地价因素对于农村建设用地供求平衡影响显著。以上结果进一步表明,未来农村建设用地合理供给,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的严格控制和建设项目用地的批后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经济研究》2016,(1):99-113
在中国特殊的分权体制下,中央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依赖于那些掌握大量经济和行政资源的地方政府配合。为了探究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传导机制,本文基于2007—2011年中国城市工业用地出让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方法考察了"四万亿"刺激计划对工业用地出让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保增长压力会促使城市政府更积极地利用刺激计划而更多地出让工业用地,但财政压力却会制约城市政府对刺激计划的利用能力;(2)当且仅当中央实施宽松的宏观政策,那些保增长压力更大的城市政府才能够比其他城市政府出让更多的工业用地;(3)若市委书记的在任时间越长,尤其是超过3年,则会促使这些保增长压力大的城市政府在刺激计划下出让更多的工业用地。这些实证结果暗示,基于经济增长业绩的晋升竞争压力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动力来源;而这又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和经济波动产生了复杂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5.
旅游用地复合化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规模不断增长,旅游用地急剧膨胀,旅游用地浪费现象严重,旅游用地增长与土地保护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旅游用地复合化利用作为一种既能满足旅游开发,又能实现土地保护的方式,是缓解两者矛盾的有效途径:在分析旅游用地自身特点以及旅游产品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旅游用地复合化利用的可行性。而加强已开发和新开发旅游用地的复合利用,实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及未利用地等向旅游用地转化,将成为旅游用地复合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城乡结合部特征及划分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城乡结合部的特征(一)基本特征城乡结合部地区空间景观突出表现为用地松散,用地类型多样,如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而农用地又可分为菜地、粮田和果园等。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农用地迅速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建设多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建设用地选址随意,宏观布局常出现插建、散建局面,居住用地、工业生产用地与农业生产用地混杂,互相分割,但由于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总体上表现为建设用地多分布于近郊区,并且有沿交通线路呈向外辐射的趋势;而农用地多分布于远…  相似文献   

17.
避免土地利用失控应纠正城市偏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在这一过程中,大量农地被征为国家建设用地。社会上普遍认为,城市化必然要减少耕地。是否真的是这样呢?笔者的回答是否定的。理由如下:城市化的基本含义是指,随着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务农的人不断转移到城市去从事非农产业,导致社会总人口中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城市人口增加要占用农地;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减少,又可以腾退出农村建设用地(见下图)。由于城市土地利用率高于农村,城市人均用地面积大大低于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所以农村腾退出的土地要…  相似文献   

18.
范毅 《经济纵横》2019,(8):49-59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载体和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过去20年,我国城市发展不断适应进城人口增多的基本趋势;在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下房地产成为推动城市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并在土地价格稳定上涨背景下,通过土地融资解决了城市建设资金供给问题;通过工业用地的充分供给和建设用地低成本等地方扶持政策,推动第二产业发展;提高贸易全球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带来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从而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这是顺应城市化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土地、人口和全球化红利,形成城市空间规模不断扩张的内在动力机制,推动城市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但随着我国城市发展所面临外部条件的根本转变,过去城市发展动力已不可持续,城市发展已到转型拐点。应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城市建设融资模式,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明确城市发展转型方向。实现从政府主导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转变,从地产开发向土地复合利用转变,从大尺度建设向小尺度开发转变,从追求速度向注重质量转变,从传统城市向智慧城市建设转变。  相似文献   

19.
以安徽省良玉村为例,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地价内涵、估价方法、地价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从6个方面选取了影响土地价格最为密切的17个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定级,其定级综合分值位于0.35—0.65之间,土地等级被划分为四个,主要评价单元属于二级水平。考虑集体建设用地的特点,采用收益还原法、成本逼近法、市场比较法计算样点地价,并采用平均值法分别确定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的基准地价。结果表明:对于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一级土地和二级土地之间的价格差异最大,其余各级土地之间的地价差异依次递减,表明土地质量越好,价格反映越敏感。同级土地价格变化范围的差异:商业用地价格级差大于住宅用地,住宅用地大于工业用地,表明与城镇建设用地相同,集体建设用地地价对土地质量敏感性的反应也是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  相似文献   

20.
土地资源与城市化发展:理论分析与中国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土地资源与城市化发展,分别从理论与实证分析的视角探讨了土地资源与我国城市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论认为我国城市化发展中期存在的急剧增长的城市土地需求引致以占用耕地为主的城市土地供给增加,进而带来与农业用地及耕地保护间的矛盾,化解该矛盾依赖于优化城市存量土地利用结构、改变城市化发展方式以及协调土地资源利用;我国不应盲目追求高城市化率,应注重城乡的协调发展,应走"内涵型"城市化拓展道路,坚持"集约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保护及维护生态多样性等相适应。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增长和城市化水平三者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主要源于我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研究发现我国的城市建设用地与城市化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存在"集约效应"和"滞后效应",且经济增长与城市化发展之间并非总呈现正相关,一定时期内会存在着"U"型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