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程勇 《农业经济》2012,(4):40-42
社区组织发展是中国农村社区建设核心内容之一.针对农村社区建设中组织缺失及其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影响,本文对农村社区中党群组织、经济组织、科技文化组织、社会保障组织及社会服务组织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具体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2.
韩国新村运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成功经验对于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本文运用“国家+社会”的分析范式分析新村运动组织动员机制的历史变迁。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过程就是国家动员机制与社会动员机制互相影响,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农村社区建设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农村的有效途径。现阶段农村社区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从农村社区建设的制约因素入手,分析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当前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推进,各地对新农村建设有许多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并取得良好成效。建立农村社区组织、实现农村社区化管理,这是最近几年一些地方推进农村工作的创新之举,将来或许能呈现更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张志胜 《南方农村》2011,27(4):64-68
农村环境决定、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社区建设目标、机制及途径的选择,环境治理因此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建设则是环境治理的合适栽体。针对农村环境恶化导致的社区建设困境,本文认为,只有从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建立社区性环保组织,完善社区管理机制以及规划和建设生态型社区等方面着手,才有可能促使农村社区建设与环境治理互生共荣、同质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前,农民、农业、农村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整体快速、平稳、健康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能否得到较好解决,不仅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基础是否稳固,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数亿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收入来源和广大农村的社会安定。因此,如何改善农村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应作为我国加快农业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切实地加以研究解决。本文将对我国建立新型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必要性和路径问题作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对我国的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包含了复杂的社会经济运动过程,不同的学科对它下的定义也不同,经济学家往往强调产业结构转变,认为城市化是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的转变过程,地理学家从空间的角度强调城市化是农村地区缩小而城市地区扩大的过程。人口学家从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出发,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相对减少,城市人口相对增加的过程。社会学家从人类行为的角度考察,指出城市化是人们所经历的农村化向城市化的转变过程,概括地说,所谓城市化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人口、产业、资本、市场的集中过程,或说,它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整个经济活动的集中过程。  相似文献   

8.
9.
作为村落共同体存续和发展的灵魂,农村社区内生性组织具有地方性、自发性、自主性、非正式性、公共性和总体性等多重属性,是农村社会建设的组织保障。在市场化和乡村制度变迁的巨大冲击下,农村社区内生性组织遭遇了"内卷化"过程,表现为:生存空间被挤压、总体性功能衰竭、自主性消解和社区公共性衰落等。修复和重建农村社区内生性组织,重塑内生性组织公共性,是新时期推进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这种修复与重建,既需要国家的制度保护与社会工作者的积极介入,更应尊重和维护村落共同体的社区自觉性和自主性。  相似文献   

10.
民政部副部长姜力近日表示,在深入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同时,还要不断扩大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验范围。  相似文献   

11.
对广东省东莞、惠州、梅州三地的农村金融供求状况的调查显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三农”问题的表现形式就不同,金融需求也不同。针对日益增长的三类不同的金融需求,两类金融供给的缺口明显加大:正式的金融安排越来越难以满足金融需求,非正式金融安排的发展又受到遏制,由此产生了金融供给和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错位。根据农村金融需求安排农村金融供给,因地制宜地调整农村信用社的地位,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将更切合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  相似文献   

12.
粮食主产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粮食主产区的调研资料,分析了当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明确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受益主体和投资主体,并进一步分析了县乡政府、村委会和农户的投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古代淮北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海涛 《中国农史》2002,21(4):26-32
本文大体勾勒了古代淮北地区农田水利兴衰史。西汉、曹魏时期利用当地河湖众多的优势 ,兴修了大批陂塘 ,为该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唐朝、北宋时期 ,该区农田水利建设再兴高潮。明清时期该区农田水利建设以排涝为主。有关或蓄或排等水利政策的未定和大型永久性工程的缺少 ,是该区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重复博弈理论认为,如果存在无限次的重复博弈,人们最终会形成自发的合作秩序。然而中国农田水利运行的实践表明,即使农户之间存在长期的用水博弈,自发的合作也不一定能达成。原因在于:由整合能力、参与能力与执行能力构成的农村社区能力的弱化,使得水利博弈合作因为上下游不对称而产生的参与成本、因为用水协商而产生的整合成本以及因为惩罚搭便车行为而产生的执行成本无法得到有效的化解。而导致社区能力弱化的原因,主要是农村社会的原子化以及农村基层组织的虚化。通过对农村社区能力的重建,农田水利的合作有可能在重复博弈的过程中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15.
PFI:水利融资新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红艳  蒲华 《水利经济》2003,21(4):23-25
介绍PFI融资的概念、运作条件、运作特点及其优势,对PFI应用于水利建设做了价值分析和可行性分析,指出实施PFI融资应注意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做好相应立法工作,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重视风险管理和对PFI的研究和推介。  相似文献   

16.
17.
适应新形势 强化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的支撑保障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  丁民 《水利经济》2001,19(4):62-64
简介了世贸协定中有关扶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绿箱政策”,阐述了我国当前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今后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工作、加大对农村水利的投资以及科学制定农业用水水价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寻求并塑造对农地"三权分置"进行调整的妥适法律规范。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类比推理法、系统分析法。研究结果:从制度的妥适表达看,农地"三权分置"的实质并非三种具体权利的并立和对抗,而是三类主体之间享有的权利的并立和对抗。这三类主体即是农民集体、农民(农户)和土地流入方。农民集体所享有的权利是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农户)享有的权利则是一种集体成员权(可以"承包权"指称)或者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流入方的权利则为土地经营权。研究结论:农民(农户)集体成员权的调整可依据既存规范性文件,土地经营权必须进行物权塑造,农地"三权分置"才能得以在制度上实现。  相似文献   

19.
转型中的乡村建设:过程、机制与政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20余年来中部地区的乡村建设,无论是从体制变迁的视角,还是从乡村干部工作感受和农民生活的视角,均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已出现“衰败”与“治理危机”。乡村政府与组织固然是造成农村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其根子在二元性体制,在乡村建设的运行机制。近十年来乡村形势的恶化,反映出宏观体制与政策及其价值理念的问题。解决乡村问题,应当从体制安排及其价值转换上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综述农地"三权分置"理论的研究现状,以期深化对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理论研究和政策实施的认识,进而对中国农地制度变迁方向做出整体性判断和勾勒。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献检索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学界对于三权分置改革的制度必然性、功能价值与积极效应的研究存在着共识,但是对于"三权分置"的政策表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权源、性质和内容以及法律制度构建的研究却存在着分歧。研究结论:现阶段农地"三权分置"的政策逻辑和法律逻辑存在着违和性,学界对于"三权分置"的政策解读和法律解读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要想充分发挥"三权分置"政策的价值,就必须消除分歧,重叠共识,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法律调整和完善,最终实现政策安排和法律设计的完美相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