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7年1月召开的第三次金融工作会议把建立中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提上日程。所谓“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指的是交易所市场、场外市场、区域性市场、无形市场等多层次的市场体系,用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直接融资需求以及不同偏好的投资者需求。  相似文献   

2.
廖明 《产权导刊》2007,(4):34-35
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目前国内资本市场体系发展很不完备,股票市场通常是第一选择,但是也只有深沪两家.交易所一统天下,服务能力不高,在高度垄断的资本市场下,往往难以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因为我们也多次强调要建立二板、三板市场,但是现在证监会很难腾出时间和精力讨论二板三板.  相似文献   

3.
先说资本市场是什么?一些人说资本市场是融资场所,我个人认为这是错误的.如果没有大家的参与,钱从哪儿来?如果仅仅是融资,谁把这个钱给你?资本市场有四大功能,第一是为了已经进来的人的退出,第二才是融资,第三是投资,第四是投机.  相似文献   

4.
我国资本市场仍是以沪深主板市场为主的单一资本市场,这种单一的资本市场体系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在现阶段,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根本任务.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指出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并从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三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债券市场、证券投资基金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七个方面架构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本体系,并提出了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刘继兵 《中国经贸》2008,(24):64-65
我国资本市场仍是以沪深主板市场为主的单一资本市场,这种单一的资本市场体系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有效发挥。在现阶段,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根本任务。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指出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并从主板市场、创业板市场、三板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债券市场、证券投资基金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七个方面架构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本体系,并提出了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伟  吕文广 《发展》2006,(10):118-120
我国的资本市场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适应我国多层次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是适应我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迫切需要;是改善我国金融资产分布,优化融资结构,防范金融风险的迫切需要;是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我国层次单一的资本市场是不符合国际资本市场要求的,这种单一层次的资本市场要实现国际接轨也是有缺陷的.我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必须加强和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黄晓颖 《特区经济》2014,(6):141-144
2013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将扩大‘新三板’试点范围"的工作要求和目标,反映了我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各领域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发展的动力将被不断地释放出来,资本市场必须抓住机会,通过资金的更高效运转,在改革创新中实现平稳发展,为经济的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完善三板市场,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进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晓晋 《特区经济》2006,(3):120-122
由香港、深圳、上海交易所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轮廓已经初步形成,而产权交易所、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等已经具备场外交易市场或柜台交易市场的雏形。尽管三板与产权市场合并、打造中国式OTCBB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放眼整个资本市场体系,中关村园区企业首批试点成功,标志着健全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功能获得了突破,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迈出了重要步伐。  相似文献   

9.
刁军 《产权导刊》2005,(4):19-20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使企业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不仅是摆在国有企业,更是摆在中小型民营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国有资产有序流转,外国资本的进入,各项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措施的出台,一个优势企业快速扩张,强势企业做大,大型企业做强,民营企业兼并收购国有企业的群雄割据的局面正在形成.在中央宏观调控力度加大,调整经济结构,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条件下,企业面临更多新的考验.那么,如何认清形势,正视自我,找出差距,及时调整,措施得力,保持平稳发展,就显得尤其关键.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其资本市场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经济的作用。本文通过与经济强省浙江省的比较.提出河北省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陈芳平  姬新龙 《发展》2007,(11):130-131
2006年年初,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出批复,允许非上市企业登陆"三板".这一信息的发布,使得人们关注已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构建开始有了转机,一时之间,关于如何建立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成了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们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卢健 《产权导刊》2011,(5):57-59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多样性的发展势头虽然有了长足进展,但深、沪证券交易所仍主导中国资本市场的流动。因此在当前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迫切需要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来支撑,需要根据新的市场发展需求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3.
韩良 《产权导刊》2006,(3):21-22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2005年12月12日指出:今后一段时期,要积极推动市场创新,逐步形成由主板、创业板、场外柜台交易网络和产权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4.
王丹 《改革与战略》2012,28(5):84-86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如何满足多样化的投融资需求变得越加迫切,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文章从投资者异质性、企业生命周期、信息不对称、产权交易等视角分析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理论基础,探讨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组织架构和功能定位,从培养机构投资者、培育融资主体、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完善法律体系、健全监管机制等方面提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中中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中,应该重视和明晰产权市场的定位和作用,并将其纳入到资本市场体系的统一规划建设中自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以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12月1日,随着多位权威官员在第五届中小企业融资论坛上就“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发表重要讲话,这一话题又一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在多位重要人士的讲话中,可以看到,发展多层次资  相似文献   

16.
刘刚 《产权导刊》2006,(7):36-37
一、做市商制度概述 做市商是一种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证券经营法人,他们不断同时向公众投资者报出某些特定证券的买卖价格,并在所报价上接受公众投资者的买卖要求,以其自有资金和证券投资者进行证券交易。做市商通过不断买卖来维持市场的流动性,同时通过买卖报价的适当差额来补偿所提供服务的成本费用,并实现一定的利润。做市商制度,就是以做市商报价形成交易价格、驱动交易实现的证券交易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三板市场的正式名称是“代办股份转让市场”,是指在中介机构如证券公司的专门柜台从事证券买卖的场外交易市场。今年以来,沉默了8年的我国三板市场风云再起:在沪深主板市场一片低迷中,三板市场演绎了完美风暴:在5月份沪深主板市场一片低迷中,三板市场11个交易日里(每星期1、3、5交易),挂牌的9只股票在大部分交易时间里大面积涨停,让市场为之瞩目。鉴于当前我国三板  相似文献   

18.
洪锦 《产权导刊》2010,(6):43-45
发达国家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形成是一个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相关研究主要围绕资本市场的核心问题——金融资产定价而展开。这对我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资本市场来说,有其局限性。然与此同时,对于资本市场结构的多层次,金融学上存在一种基于金融市场功能观点的金融体系改革理论,还有制度经济学上制度变迁理论,又给国内学者开展对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理论依据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三板市场的定位与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刚  郭静 《产权导刊》2006,(5):38-39
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证券法。新证券法第三十九条将证券交易场所扩大到证券交易所以外的、“国务院批;隹的其他证券交易场所”。虽然将来具体如何发展还须由相关方面制订实施细则来落实,但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发展终于获得了合法空间。法律环境的改善和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必将催生中国的三板市场。那么中国三板市场应该如何定位?它对于中国的证券市场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令出多门、缺乏统一意志和指导方针的资本市场,其多层次结构发展迟缓也就见怪不怪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实际上是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体制的某种借鉴。但现实是,有关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却姗姗来迟,发展迟缓。笔者认为,造成目前这种局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