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发展结构性问题出现,宏观调控政策也实现了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到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变.下一步宏观经济走势仍存在不确定性,宏观调控仍处于关键时期.宏观经济政策应以"稳"为主,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2.
宏观经济政策的权衡:防通胀与扩内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物价不断上涨压力,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要在2011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由"宽松"回归"稳健",表明了政府"防通胀"的宏观调控决策。然而,从根本上说,我国经济生活中突出的矛盾还是总需求不足,"扩内需"是今后很长时间内宏观调控最重要的核心任务。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两大支柱工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目标呈现多元化趋势,需要在"防通胀"和"扩内需"之间进行权衡,以促进经济的持续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3.
2020年12月31日,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即2021年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并要求积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部部长刘昆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做好2021年的财政工作。  相似文献   

4.
2004年,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发生了微调,从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向“中性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转变。此次宏观调控政策的转变,被称为“民营经济发展春天里的打击”。打击的起源是由于国家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导致各大银行纷纷紧缩银根,致使民营企业贷款“难上加难”。  相似文献   

5.
一、正确认识当前的货币政策 近几年来,我国一直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结合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使我国经济在外部条件不甚理想的情况下,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逐步淡出.可以肯定的是,由于积极的财政政策成本太高,稳健的货币政策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近期人民银行总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公告表明,原计划今年M2货币增长13%左右,近期调整为14.8%,说明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仍将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总行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既不是扩张型的,也不是从紧型的,是适度、偏向宽松的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6.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保持宏观政策基本稳定,是深入分析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做出的选择,也是实现宏观调控预期目标的合理政策组合2011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  相似文献   

7.
国家货币政策对企业融资环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世春 《中国外资》2011,(14):69-69
近年来,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财政与货币政策也频繁调整,首先是在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两防"要求,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货币政策;2008年,为了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务院又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复苏,防止通胀和防止投资过热的压力越来越大,国家的货币政策又开始释放从紧的货币信号;2011年上半年以来从紧的货币政策更是频出。可以说,近年来的宏观调控政策转向速度之快、跨度之大、时间之短均令人始料不及,对企业的融资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财政与货币政策也频繁调整,首先是在2007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两防"要求,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货币政策:2008年,为了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务院又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出台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复苏,防止通胀和防止投资过热的压力越来越大,国家的货币政策又开始释放从紧的货币信号;2011年上半年以来从紧的货币政策更是频出.可以说,近年来的宏观调控政策转向速度之快、跨度之大、时间之短均令人始料不及,对企业的融资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以税收和信贷政策为主要手段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对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影响深远。但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的影响,欠发达地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存在着不协调和配合不到位的情况。本文以承德市为例,从分析欠发达地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施措施及成效入手,针对两大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对如何进一步有效发挥政策合力作用,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要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1年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会议。会议要求,2021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一是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  相似文献   

11.
陈华  张艳 《上海会计》2010,(5):8-11
宽松货币政策下释放的巨大流动性推动通胀预期不断升温,并通过传导机制向PPI和CPI传递。如何协调经济增长与通胀预期的关系,是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面临的难题。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将逐步发生动态微调,经济刺激计划也应适时退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逐步走向中性,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也逐步走向稳健,将向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倾斜,强化通货膨胀预期管理,保持经济持续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甘肃金融》2011,(12):7-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这是适应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新特点,保证实现明年宏观调控预期目标,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决策。  相似文献   

1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五大关键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观政策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1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  相似文献   

14.
2011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中国经济经历了多重考验;随着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上升,2012年的世界经济总体形势仍将不容乐观。根据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预计2012年我国通胀压力将缓解,经济增速将保持在8%以上,全年经济呈现稳健增长、温和通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2011年.中国在经济政策上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这意味着从2008年起实施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正式转向“稳健”。  相似文献   

16.
基于"稳中求进"的指导思想,稳健货币政策实施的内涵和重心将发生微妙变化,对政策实施力度、节奏的调控诉求显著提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了2012年我国经济"稳中求进"的总体发展思路,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与2011年宏观政  相似文献   

17.
要闻回顾     
《中国金融》2012,(1):8
12月12~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要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  相似文献   

18.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今年经济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和稳定。这是做好今年金融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近几年来,我国认真实行稳健货币政策,有力地维护了金融经济的稳定,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践证明,稳健的货币政策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应保持这一政策的连续和稳定。今年,我国市场环境不会有很大变化,金融运行环境仍需完善,保持金融政策的连续和稳定是非常必要的。保持金融政…  相似文献   

19.
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8年“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一“稳”一“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中央基于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做出的。如何贯彻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是广大理论工作者和经济工作者面对的重大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我们先对这一个经济周期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做一个简要的回顾.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为了应对同样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政府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为中国经济摆脱上一次的金融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稳健货币政策的提法一直持续到了2007年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