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改革中“弱势群体”的特点及成因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社会转型时期。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期的代价,新的社会群体——"弱势群体"逐步浮现出来,并日益受到国人的关注,成为我国一个独特而带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一、改革中"弱势群体"的凸现社会弱势群体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目前,我国弱势群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城乡贫困人口。这一群体的主要特点是经济收入低、贫困程度较深。城市贫困人口包括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  相似文献   

2.
方爱清  孙涛  朱雪 《理论观察》2022,(9):99-103
新冠肺炎疫情造就出“疫后综合征”这一社会弱势群体,尤其表现为心理层面的弱势困境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治疗。基于“疫后阳光”项目,运用社会支持理论,对中部H省E市Z镇的“疫后综合征”群体心理困境展开研究。研究发现:“疫后综合征”群体存在外部社会环境与内在心理世界双重影响因素致使心理困境彰显的问题。基于此,社会工作者运用多种工作方法促进“疫后综合征”群体的心理建构。同时研究认为“疫后综合征”群体心理支持体系建构需要政府、社会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多方合力共进。  相似文献   

3.
宋圭武 《发展》2013,(10):5
推进"双联"行动,要注重提倡"五联"。要联心。就是党员干部要与贫困户心交心,心联心,要做贫困群众的知心朋友。如何联心?一是个人在内心深处要弘扬良心。良心和同情心是联心的基础。二是在感情上要与贫困户贴心。三是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要对困难群众多操心。要联福。就是要注重贫困户幸福度的提高。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扶贫者要与贫困者建立真正的平等关系,对贫困者在精神上要给予更多关怀。要注重贫困人口社会关系网的建立,更多增加贫困人口的社会支持度。对贫困人口要加大心理疏导,对贫困人口要增加心理咨询服务。贫困地区的发展考核指标要更加注重幸福度的提高。要帮助贫  相似文献   

4.
贫困人口在脱贫后长期拥有脱贫人口身份或最终回归贫困人口身份均不符合扶贫开发的初衷。脱贫人口及时融入新的社会阶层与群体,是稳定扶贫实效,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是,在脱贫人口身份重建的过程中存在情绪迫回、知识迫回、挤压迫回、期望迫回等负面因素,从而使从贫困状态中脱离出来的人保持脱贫人口或回到贫困人口的身份。要促进脱贫人口的社会融入,就要在脱贫人口与标群之间建立相应的融入机制,使脱贫人口迅速融入标群,从而获得稳定的社会新身份。这一点,在2020年胜利完成精准扶贫目标后的扶贫工作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严小刚 《黑河学刊》2012,(10):191-192
"人肉搜索"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源于互联网的强大功能,而其引发的利弊探讨,则深刻剖析了其背后个人及群体的道德观念、社会行为规范等思想意识。"人肉搜索"是把双刃剑,是正义与暴力天平两端重要的砝码,其正确运用与否最终取决于个人及群体对自我心理动机、言行分寸的合理把握和道德观念及道德评判标准尺度的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6.
田伟红 《魅力中国》2011,(3):13-13,15
大学生贫弱群体是指在经济贫困的同时,心理、学习等诸方面都居于弱势的特殊大学生群体,包括“贫困”和“弱势”两个方面。这一群体的存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找寻解决他们实际问题的方法,排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研究大学生贫弱群体形成的原因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提高贫困人口就业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帮助贫困人口解决困难,进而发掘他们的潜能,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但是,由于目前社会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贫困群体的偏见,因此,贫困群体在实现基本权利和就业方面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从法律、经济、行政等方面进一步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与学生互为影响的.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他的信任度,而班级不健康的心理气氛,直接影响着群体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师生间交往的形式、舆论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师课堂教学的最佳化。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出现的社会心理现象,使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教师要较好地完成这一社会职能,应重视以下问题。一、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所谓心理气氛是指在群体中占优势的比较稳定的借给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气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心理现象.教学…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出现了大批的失地农民,他们成为新一代的城市边缘群体和贫困人口。而他们是否能顺利的实现市民化是关系我国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关键。本文从国家和失地农民两个群体的角度,对国家的安置政策和如何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两方面进行了思考,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而且有很多学生的家庭情况偏差,属于贫困生群体.这一群体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界学者所重视,也是学校管理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这一群体的存在属于"心理贫困"问题的高危人群,但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引起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严重影响着职枝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因此,研究和解决职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从面对特殊群体的"剩余模式"发展到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保障制度,有效保障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但是中国仍然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救助制度还需要适应经济、社会制度转型的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孟庆国 《理论观察》2012,(5):171-172
三本医学院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生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一群体有着特殊的心理贫困特征,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扶贫工作显得十分重要,是三本医学院校有的放矢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贫困特征和心理扶贫对策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财经》2006,(11):44-44
据资料统计,中国目前大约有1000位亿万富翁,300万位百万富翁。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以数千万计的群体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目前,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约3000万,城镇失业下岗者中的贫困人口约3000万,加上残疾人、受灾人口等其他生活困难者,需要社会救助的人口超过中国总人口的10%以上。  相似文献   

14.
冷艳菊 《辽宁经济》2011,(10):43-45
在资源枯竭型城市中,新增就业弱势群体主要是指棚户区、沉陷区的失业居民,零就业家庭成员及40、50下岗人员。这一群体经济上极度贫困、心理极为脆弱。新增就业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不仅严重影响了该群体的生活、心理及政治行为,而且影响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社会稳定。对此要通过严格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完善就业服务,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及社区居民服务业等措施对其开展就业援助。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投射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群体也出现了分层和分化的趋势,形成了贫困勤奋型、富裕学困型等特殊群体。为消除分层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组通过调研,对这两类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等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6.
“小悦悦事件”中对于众人所产生的冷漠行为,包括道德冷漠和心理状态等内因,也包括社会历史文化、群体影响等外因.针对这些内外因,可以从社会层面包括完善相应的制度保障、培育良好的道德环境、建立道德赏罚机制、积极引导群体规范与舆论等和个体层面包括培养健康的道德心理、亲社会行为、良好的价值观、移情能力和强化道德教育等方面减少冷漠行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指出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低收入群体已经形成的基础上。认真探究了低收入群体形成的原因及目前的发展状况;深刻地阐述和剖析了当前扶持低收入群体、救助贫困人口的重大现实意义;并针对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的已有缺陷,提出了收入分配政策必须向低收入群体倾斜的一系列政策主张,以期通过扶持和救助,有效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缓解各种利益矛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而城市突发事件的发生给城市公众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影响,城市公众在产生巨大心理恐慌的同时,会对政府的执政能力产生怀疑,这对于城市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为了避免城市突发事件下群体心理的形成,基于流变—突变理论,分析了城市突发事件下群体心理的发展规律,提出了避免群体心理形成的有效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突发事件发生后,群体心理的形成遵循流变到突变的规律,政府通过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并避免谣言与流言的传播,能够有效降低群体心理的形成,避免次生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中央一号文件的核心内容就是农民增收,而中国的贫困人口绝大多数是生活在农村的农民,这说明竭尽全力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生存状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新增贫困人口80万这样的一个事实,再一次提醒我们:当务之急是要认真运用法律、政策、文化和教育等方式切实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差距,并真正把扶贫变成全社会的长期自觉行为。 农村贫困人口的存在,不但将导致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还将诱发一系列社会问题,最终也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 从这个意义上讲,帮助贫困的农民,就是帮助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造就了网络时代的乌合之众,即由网络上无数匿名者构成从而丧失了作为个体的人的本质的庞大群体.文章借鏊勒庞对乌合之众的分析,比较网络群体心理与现实社会中的群体心理的异同.要对网络群体心理进行有效引导,才能对社会发展带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