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绍兴县农田面积逐年递减。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政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种粮保护政策,然而单一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却不高,希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渔业生产。针对这一情况,2006年,绍兴县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稻虾轮作"生产——在同一块农田里种一季早  相似文献   

2.
如何使粮食主产区从发展粮食生产中得到实惠,以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问题,一直未引起有关方面足够的重视。实际上,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比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还要低,对粮食生产的近期和长期发展都已经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工业区建设的推进,宜城市农田面积逐年被减少,政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种粮保护政策,然而单一种粮效益比较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希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渔业生产,目前宜城市还没有大规模的实行稻虾共养模式,还没有超过5000亩以上的专业性稻虾养殖场,因此探索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自然灾害频发、耕地刚性减少、农资价格上涨、农民纷纷外出务工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河南省新安县把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作为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重要抓手,强化站位抓落实,稳定生产保粮安,坚持以工业的思路发展粮食生产,建立健全农民种粮的激励机制,不断培育、壮大粮食生产能力,让粮食生产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农民施展才能的"福地",形成了政府重粮、部门抓粮、农民种粮的强大合力,有力地保障了县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对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宋益三目前,我国在粮食问题上存在不少忧虑。表现在生产上,由于粮食价格低,种粮比较效益下降,粮产区党委、政府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粮田面积减少,产量下降。表现在流通上,国有粮食部门负担沉重,人员过多,设施落后,财政补贴不到...  相似文献   

6.
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农不稳、无粮不安""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价是百价之基"。诸如此类,对农业生产和粮食供应的重要性,人们无论何时、无论怎样认识都不过分。近年来农民人数尤其是务农人员的大幅度缩减,使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出现大幅度下降,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高,各级地方政府种粮积极性也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势必进一步增加粮食安全风险。务农人员大幅缩减2004-2015年,中国外出农民工数量呈直线上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引起”农民断层”的农业生产实际问题,指出我国农村特别是粮食主 产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资源呈现结构性短缺,大量农民由第一产业流入二、三产业,由中西部流向东 部,由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劳动力组成上看,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以中老年和妇女为主。” 农民断层”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目前种粮比较效益低、 种植规模小,从事种粮的劳动生产不体面、没尊严,造成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同时,”农民断层”的外 部诱因是城镇化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民择业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孙晓燕  苏昕 《农业经济问题》2012,(8):102-108,112
目前兼业种粮户仍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种植主体。比较效益低是兼业农户选择"粗放种粮、少种粮、抛荒不种粮"的直接诱因。土地托管服务可以帮助兼业农户种粮,在提高兼业户种粮净收益的同时,更为农户腾出时间务工增加收入,"种粮+务工"的总收益增加,兼业农户在务工的同时会选择请人继续种粮、种好粮。为提高土地托管服务能力,必须坚持农民土地承包权、使用权、收益权等权能不变;必须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让利于民;必须选好龙头企业;加大政府扶持。  相似文献   

9.
<正>近年来,各地为破解"谁来种地"难题、保障粮食生产稳定,积极引导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发展粮食规模经营。但岁末年初一些地方却不断曝出种粮大户亏损乃至"毁约弃耕",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何看待种粮大户"毁约弃耕"?农业规模经营之路怎么走?政府何为?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度追踪。种粮大户面临多重压力"这两年,我因粮价过低赔了1600万元,去年就干不下去了。"新年刚过,流转8000多亩土地种粮  相似文献   

10.
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稳定增长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认为,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主要是没有建立起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积极性的稳定增长机制。因此,保护和调动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就必须从制度和机制层面着手,通过建立对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利益保护的长效机制,使主产区政府有抓好粮食生产的利益驱动,种粮农民能够取得比较稳定的收益或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11.
以种粮农民为主体,构建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有利于提高种粮生产经营专业化水平,降低粮食生产经营的组织成本和交易费用,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种有效  相似文献   

12.
<正>粮食直补政策执行十年来,增加了种粮者的收入,提高了种粮的积极性,保证了粮食的供应。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粮食直补的直接刺激作用渐次减弱,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以确保粮食生产安全。补贴过低,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农村税费改革后,"皇粮国税"走向终结,粮补实行后农民皆大欢喜,因为种粮不但不用上交税费,反而国家给予补贴,所以政策实施初期,农民纷纷扩大耕种面积以增加收入。但由于市场农资价格涨幅大大超过国家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农民增收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无论温饱社会还是小康社会,农民种粮积极性始终是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在现今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和种粮机会成本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激励显得尤为重要和势在必行。建立使农民能够从粮食生产中获得持续增加的、可预期收入的有效机制,是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必然政策选择。本文基于委托代理机制,对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激励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种粮不划算,种粮不赚钱,是农民的感慨和焦虑,也将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粮食生产稳定,饭碗能不能端在自己手里是个问题。同时,由于传统农业"很苦很累",年轻人都不愿意回乡种粮,种粮"后继无人"成了老一辈农民的担忧,指向的是同一个问题。可见农业发展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农业发展何去何从,提上了议事日程。毫无疑问,用老办法已经行不通了,必须发展现代化农业,实行规模化种植,一方面降低劳动强度,使人愿意从事农业,另一方面要让种粮的能赚钱,才有人愿意投资农业,才能保证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5.
耕地流转中过度“非粮化”倾向产生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近年来我国典型地区耕地流转中出现的过度"非粮化"问题,剖析了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即:种粮比较效益低、法律和政策规定对土地流转的用途不够明确、地方政府对种粮缺少应有的支持与鼓励、农地管理制度和监督缺乏、土地流转费用高以及对流转后耕地用途的片面理解等。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即:完善粮食补贴制度、对耕地流转的农业用途做明确的划分、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保障种粮农民的利益、加大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6.
1986年,重庆市农村一方面是粮食喜获丰收,十二个郊县,县县增产;但另一方面是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下降,部分粮农懈怠耕种、粗放经营,再加上近几年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在"六五"期间,由1,916.2万亩,下降到1,729.5万亩,年均减少37.34万亩).干田与冬水田面积之比由"四六"开扩大到"二八"开.这一势态继续下去,必将对粮食生产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农民不愿种粮有多种原因,归纳起来大体是:①粮食收购价格偏低.②农产品比价不合理.③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总之一句话,粮农种粮积极性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粮食价格,它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农民种粮不划算.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目前可选择的有三种方案:一是购销全面放开,实行指导性的议购议销,补贴由暗补改为明补,二是完善生产责任制,搞好产前产后服务,实行"以工  相似文献   

17.
履行"WTO"规则,其成员对农业支持保护的方式方法,应逐步摒弃"黄箱"政策,施行"绿箱"政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和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应着力解决种粮比较效益低、种粮吃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双赢"视角即保障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前提下,应加快推进河南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的步伐,完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产业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的良性循环。对于目前河南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如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流转的土地由于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很难用于低附加值的粮食生产、农民市场化意识较低等,应尽快从健全土地流转制度、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多渠道提高种粮效益、加强农业风险防控等方面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9.
关于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对策林世弟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出现了一个飞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讲求经济效益,农业也不例外。当前,种粮效益不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减弱,生产的粮食自用部分增加,可提供的商品呈减少...  相似文献   

20.
如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使物尽其用、地尽其力,关键是要让农民得到实惠。从生产渠道让农民得到实惠耕地利用率不高、农业基础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科学技术水平低、后劲不足、产量低等不利因素,也是我国粮食生产的潜力所在。因此,必须挖掘潜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首先,要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政策。其次,千方百计增加农业和粮食生产投入。要在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基础性设施投入方面予以倾斜,以扩大保灌面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复种指数,以保面积达到保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