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动支付及其在中国发展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主要探讨移动支付发展的影响因素和移动支付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论文首先对移动支付的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并归纳总结了目前存在的主要移动支付运营模式,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综述和经验总结,提出影响移动支付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从移动支付交易的利益相关者角度建立了基于加权因素评分的选择模型;在模型建立的思路下,分析了中国当前移动支付发展的现状;最后给出了对中国移动支付未来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移动支付技术快速发展、使用量高速增长的趋势,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设计调查问卷获得一手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并验证了影响大学生使用移动支付的主要因素。首先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找出主要的外衍变量,进而利用验证性结构方程验证潜在变量间的结构关系。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移动支付时所做的认知努力程度对大学生对手机支付的信任程度和认可程度有着显著影响;对手机支付的认可程度对移动支付使用意图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随着移动电子商务的出现,移动支付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迅速发展,使支付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移动支付的特点是运用移动终端(主要是手机)来代替传统的现金或银行卡对货物、服务或账单进行支付。然而,用户需求、复杂的产业链和多样的商业模式等因素却制约着移动支付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集成商业模式、产业链和价值网络三方面的理论,提出了移动支付行业的价值网络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尝试建立适合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发展的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4.
移动支付目前已成为重要的支付方式,其便捷、高效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购物结账时的需求,移动支付前景广阔不容置疑。随着2016年2月18日Apple Pay在我国国内正式上线,使得我国的移动支付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那么,移动支付为什么这么火?移动支付迅猛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未来发展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本文主要对移动支付火爆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围绕移动支付下商业银行支付结算对策进行研究。首先,阐述了支付及移动支付的概念,介绍了移动支付的内涵、特点等,并分析了移动支付对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的影响,归纳了常见的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对策。其次,以Z农商银行为例,简述其支付结算业务的发展现状,阐明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线下网点支付服务效率低、线上支付交易流程繁琐、获取客户渠道狭窄、支付风险管理不足。最后,总结了移动支付下农商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的有效对策,希望为有关商业银行发展支付结算业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方式的日益流行,移动支付已成为支付方式的主流。移动支付方式的优势在于简单方便快捷,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的节省了成本。然而在移动支付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限制因素。据此,对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就目前移动支付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比如安全性问题、产业链协调问题、法律政策等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商》2015,(40)
在电商移动支付业务大规模扩展背景下,大学生群体将是未来移动支付的主流人群,因此通过研究大学生群体对移动支付的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能够很好的把握未来主流消费人群的消费习惯。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借助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究影响大学生移动支付重要意愿的因素,为移动支付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以十堰五县一市为例,介绍了移动支付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类型。确立了农村移动支付风险的评价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因素指标进行评测,得出了影响移动支付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并提出预防和解决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对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趋势进行研究,阐述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具体内容,分析了移动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改善支付模式,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安全性,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选取合理的解决措施。最后论述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以期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0.
移动支付作为一个新兴服务业态,其创新面临着非常复杂多变的环境。本文从企业资源及能力和外部系统环境两个方面,构建了移动支付创新失效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以中国移动的近场支付为案例,总结了移动支付创新失效的内外部主要影响因素,指出了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对企业创新决策不同阶段的影响;并在产业发展与政策制定、企业创新管理等方面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一系列高新技术金融支付领域逐渐融合,移动支付技术得到了创新,各种新兴支付业务保持高速发展。现在移动支付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着我们的消费行为以及习惯。本文主要对我国当下的移动支付发展现状进行总结,阐述移动支付在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以便推动银行移动支付业务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移动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的用户群体、支付方式、资讯内容等特性进行分析,反思了影响我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资讯内容供需不对应、支付安全机制不完善、技术制约、资讯成本高等制约因素,并对其解决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移动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业务通过移动设备进行商业交易.移动支付系统主体包括客户、商家、银行、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移动运营商以及仲裁机构等.移动支付系统的运行环境十分复杂,在成员构成及运营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在移动支付系统中,主体较多,而且各主体的目标不尽相同,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因而不同主体之间可能是完全信任、半信任或者完全不信任的关系.移动运营商、商家和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是客户对移动支付信任评价的关键.移动终端用户个人因素包括个人信任倾向、认知程度,移动商务网商因素包括卖家可信度、产品和服务质量,移动商务媒介因素包括界面友好程度、操作便捷程度、交互性、移动终端的多样性,移动商务交易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技术保证、身份识别方式、位置敏感度、第三方认证、政策法规等.  相似文献   

14.
首都大学生移动支付使用行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整合型信息接受模型的基础上,加入认知风险因素,细化使用行为因素,构建了移动支付使用行为模式的概念模型,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证分析。实证分析以首都大学生为研究样本,在消费额度、消费情境、消费机构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方差和描述性统计分析,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提出了发展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移动支付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移动支付是在交易活动中以手机作为支付手段,即将手机与信用卡号码链接起来通过手机代替信用卡来支付交易费用,它具有方便、安全、成本低廉等优势,但目前的消费观念、技术支持、利益分配、手续繁杂等多种因素制约了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我国移动支付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主要有虚拟支付和移动现场支付两种基本模式。移动支付提供商应着力于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产业共赢;正确定位,积极开发市场;强化技术支撑,确保交易安全;加强行业协同,规避政策风险;利用新技术,抢占新市场。  相似文献   

16.
1.引言科技的发展、手机功能的完善为移动支付提供技术保证并且手机便于携带容易操作。支付宝、微信支付成为几乎人人必用的APP和功能,大部分商家支持扫码支付的付款方式,京东、淘宝、美团等以移动支付为主要方式的电商平台火热。本文旨在深入了解移动支付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为广州市移动支付市场健康发展及消费者理性消费提出建议。2.移动支付概念2.1与银行卡支付、网络支付相区别移动支付是指允许移动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指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  相似文献   

17.
张剑 《商场现代化》2012,(18):57-58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引发了国内支付交易渠道的创新,各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网上服务平台,崛起了一批如支付宝、快钱等第三方支付公司。今后随着移动技术与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将迎来移动支付领域的下一个浪潮。本文通过对目前中国移动支付市场上各方主导的移动支付应用模式进行分析研究,预测了移动支付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对商业银行如何应对移动支付的新浪潮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移动支付国内外研究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回顾了现有移动支付的国内外研究文献,总结了这一新兴领域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目前的研究差距,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移动支付业务涉及面广泛,产业链成员的合作、竞争、替代关系,决定了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复杂性与多变性.本文以移动支付产业链与商业模式为主线,对移动支付服务产业的参与者、竞争者和其他影响因素进行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19.
张家璇 《现代商业》2014,(24):43-44
随着经济、移动网络普及等的快速发展,移动支付在我国实现了飞跃发展,本文结合SWOT模型理论,对我国移动支付状况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不断的进步,互联网以及通讯设备的不断发展,移动支付渐渐从不被人们接受到我们身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移动支付消费者接受的影响因素对以后预测新的产业的出现将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主要是以微信支付为例去分析消费者接受移动支付的因素。因此,本文首先提出假设,然后通过收集消费者使用微信支付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验证假设是否成立,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消费者的感知便利对消费者的感知价值有正面影响;(2)消费者的感知成本对消费者的感知价值有负面影响;(3)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对消费者的感知价值存在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