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细菌性疾病1.细菌性白头白嘴病【病原体】黏细菌(Myxobacteria sp.)。【流行与危害】此病最易在团头鲂夏花鱼种饲养过程中发生,鱼苗下塘后l周左右,即发生此病。一般有经验的饲养者,鱼苗下塘后饲养25天左右就及时分塘,可以减少损失。【症状及病理变化】鱼体的吻端、头部有白色的症状,眼球的周围皮肤溃烂,  相似文献   

2.
正(一)病毒性疾病疱疹病毒病【病原体】鲤疱疹病毒(Herpesvirus cyprini)。【流行与危害】疱疹病毒病是鲤科鱼类的一种慢性皮肤病,过去主要危害鲤,所以又曾经叫鲤痘疮病。此病早有记载,流行于欧洲,现在朝鲜、日本、中国都有病例报道。影响鱼的生长,降低鱼的商品价值,疾病严重时甚至完全丧失商品  相似文献   

3.
<正>(一)病毒性疾病(一)1.鳙暴发性水肿、出血并发症【病原体】用漂白粉、生石灰、消毒剂药物等进行治疗均无效果;对大批病鱼体表及内脏各器官进行寄生虫学检查,均未发现使鱼发病的寄生虫。用病鱼组织滤液感染健康鱼,致被感染鱼发病,发病症状与原症状相同,再用感染后的鱼组织感染健康鱼,仍能出现原病鱼症状。通过上述实验,疑是病毒病原,但具体是何种病毒仍需进一步研究。【流行与危害】此病流行季节是7~8月高温期,水温在25~30℃,以28~30℃  相似文献   

4.
正7.腐皮病此病又称皮肤溃烂病、溃疡病。也容易和疖疮病、烂甲病相混淆。该病可出现多种症状。【病原体】目前,已从患腐皮病的不同病灶中分离到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sp.)、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和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sp.)等多种细菌,其中以产气单胞菌为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5.
<正>(一)病毒性疾病1.痘疮病病原体外国有的文献报道是病毒,日本的佐野德夫认为不是病毒,而是上皮组织瘤。【流行与危害】在湖北省的武汉市和荆州市饲养的当年金鱼和2龄金鱼常发生此病,秋末和冬季水温较低时(15℃左右)是痘疮病的流行季节。武汉东湖公园金鱼园有两个水泥金鱼池,曾连续三年都发生此病。在苏北里下河一带流行很  相似文献   

6.
<正>(一)病毒性疾病1.日本鳗鲡开口病【病原体】本病又称日本鳗鲡出血性开口病,病原尚不十分明确,有文献报道由披膜病毒科病毒引起。【流行与危害】该病流行季节为6月下旬至10月,流行水温为25~30℃,7~8月为流行高峰期,引起的死亡率可高达90%。【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鳗口腔不能闭合,呈开口状态。颅腔、口腔和头部肌肉等部位严重出血。初期内脏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可见肝脏肿大、出血甚至溃疡,常继发细菌感染导致鳍条充血。【诊断方法】凭外观症状即可确诊。  相似文献   

7.
正现将养殖鳖常见疾病汇总如下:1.红脖子病病原: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也有认为是一种弹状病毒或甲鱼虹彩病病毒或是病毒与细菌共同感染引起。此病流行温度在18℃以上,对于刚度过冬眠期的鳖来说,体内营养物质消耗过多,体质下降,抵抗力变弱,再加上水质恶化从而使嗜水气单胞菌侵入体内,极易感染此病。  相似文献   

8.
正(一)细菌性疾病1.疖疮病【病原体】疖疮型点状产气单胞杆菌(Aeromonas punctata f.furunculus)。【流行与危害】不易形成流行,无明显的流行季节,一年四季都有此病发生,主要危害大鲵幼成体。【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初期,鲵体背部皮肤及肌肉组织发炎,随着病情发展,这些部位,形似脓疮,用手触摸,有浮肿的感觉,病情严重时,肌肉组织呈现出血,渗出体液,即而坏死、溃疡,肠道出充  相似文献   

9.
<正>四、细菌性肠炎病细菌性肠炎病是金鱼、锦鲤等鱼类的常见疾病,每年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危害相当严重,是鱼类"三烂病"之一。【病原】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流行病学】此病均发生于一足龄以上的锦鲤、金鱼和热带鱼,比较少呈急性型流行,但是,一旦发生此病,延缓时间较长,累计死亡率较高。流行季节为4~9月。最先发病的锦鲤和金鱼,身体均比较肥壮,因此,贪食是诱发因子之一。特别是饲养环境条件恶化,淤泥和污物  相似文献   

10.
正7.红头病【病原体】鲁氏不动杆菌(Acinectobacter lwoffii),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有学者认为病毒亦可引起红头病。水质严重不良及使用药物过度,是至关重要的诱发因子。【流行与危害】该病养殖欧洲鳗鲡和美洲鳗鲡发病率高,日本鳗鲡几乎不发生。该病水温为26℃左右时较易流行,秋冬季则较少发生。在水质偏酸严重或其他理化指标超标较大、养殖密度高  相似文献   

11.
<正>(二)细菌性疾病1.皮肤发炎充血病本病是高密度单养鱼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发生于一些名优鱼类中,已发现患此病的鱼类有鲤和锦鲤,还有罗非鱼、加州鲈、乌鳢、斑鳢、露斯塔野鲮及泥鳅等。高密度养殖条件下该病极容易发生,可导致水产养殖动物的大批死亡。【病原体】嗜水产气单胞菌嗜水亚种(Aromonas hydrophila sub.hydrophila)和温和产气单胞菌(A.sobria)。【流行与危害】本病在春季4月中、  相似文献   

12.
<正> 数种鳖病并发,是鳖病发生的特点之一。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1)鳖病病原体继发性感染普遍,前一种鳖病的发生,为后一种鳖病的感染创造了条件;(2)鳖病病程长,长久不愈的病症,为数种疾病的汇集提供了机会;(3)由于鳖病病原学研究欠力,有些并发症是否为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型还不能定论。本节将介绍鳖的几种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正6.烂鳃病【病原体】柱状屈桡杆菌(Flexibacter columnari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等。【流行与危害】在春季该病流行季节以前,带菌鱼是最主要的传染源,其次是被污染的水及塘泥。在该病流行季节,病鳅在水中不断散布病原菌,感染是鱼体与病原直接接触引起的。当鳃受损(如被寄生虫寄生,或受机械损伤等)后特别容  相似文献   

14.
<正> 甲鱼爱德华氏病一般发生在稚幼鳖阶段,尤其是控温养鳖的温室内稚幼鳖极易暴发此病。具体表现为鳖腹甲尾部发红,行动迟缓,摄食减少甚至停食。病鳖频繁冒出水面透气,且时间较正常出  相似文献   

15.
<正> 中华鳖是我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由于人工养殖改变了鳖的自然生长环境,养殖密度较大、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采用温控措施,使鳖的生产速度增快,同时也使鳖的病害越来越严重。这是阻碍养殖业发展的最大问题。虽然有许多专家投入极大的精力去研究鳖病的治疗,也开发了很多鳖病治疗专用药物,然而,一切治疗的措施都显得滞后。对于生产实践的养殖户常面对病鳖和名目繁多的新特药,苦于是否对症而束手无策。故此,才有“防重于治”的呼声。笔者就鳖病发生的基本原因谈一些  相似文献   

16.
<正>(3)肠炎病【流行季节】7~9月为发病高峰,其它时间也可发病。【发病原因】投饲不均,饲料变质,水质恶化引起消化机能紊乱。【表现症状】病鳝行动迟缓,不进食或食  相似文献   

17.
正(二)细菌性疾病1.烂鳃病【病原体】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 columnaris)、柱状屈挠杆菌(Flexibacter columnaris)、嗜水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等。【流行与危害】该病周年发生,流行高峰为春夏、夏秋、秋冬交替季节及高温期的夏、秋两季,欧洲鳗鲡、日本鳗鲡和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切断病原入侵的途径.防止和减少病原与鳖体的接触。 1、严格检疫,把好引种质量关。严格按照各种规格鳖种标准进行选择,对于那些病鳖伤残鳖一是要剔除,二是对引进的鳖种应经消毒后放在隔离池中单独饲养,经观察一段时间后,确保它们是健康无病时方可入池饲养。  相似文献   

19.
网箱石斑鱼膨胀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此病也叫打转病,以营养性障碍为主因,混合感染其他疾病。病鱼一般体表和鳍完好无损,鳃鲜红,但有的腹部明显膨胀,也有的无明显隆起。鱼体不能下沉,飘浮水面或腹部向上,在水面朝一个方面打转。后期病鱼下沉网底,不久即死亡。本病也常与单殖吸虫病或细菌性溃疡形成并发症。 此病终年可见,是海水网箱养殖石斑鱼的常见病,每年3—10月是发病高峰期,死亡率达30%左右。从1龄鱼到2—3龄鱼均可发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随着养殖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北方地区的鳖农纷纷采用暗温室+日光棚接力高效养殖技术模式,即把刚出生的稚鳖放在暗室加温养殖,到第二年5月底6月初,水温20℃以上时,再移到阳光塑料温棚中继续养殖,以期缩短养殖周期、提高产量高获取更高利润。但暗温室养殖养殖过程中的鳖脱肛病,虽不是传染病,但不必要的死亡还是给鳖场带来较高的经济损失。据了解,河北省的暗温室养殖场50%以上会发此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