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空间的发展加深了国家政府、全球市场和全球社会的融合,也推动了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从"自治论"到"巴尔干化论"的转变。基于全球信息环境的回归、世界政治的竞争逻辑以及网络空间日渐上升的现实挑战性,国家逐步跻身于网络空间的管控和治理。代表各种利益的行为体在国家、市场和社会互动中出现了分化和组合,网络空间出现了不同的阵营分化。作者提出并分析了四种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分化组合方式:利益共同体、竞争共同体、身份共同体和风险共同体。网络空间全球治理阵营分化的表面原因在于:一是对目前治理现状的不满,二是基于现状基础上各行为主体对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观点分歧,例如对权力布局现状、制度行动者、制度形式和制度延伸性等的争论。而阵营分化和观点分歧最本质的原因则是各行为主体在网络空间权力和利益的较量,即网络空间出现的"权力流散"和利益竞争的结果。作者最后对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趋势进行了分析,指出有效治理模式将是能够平衡国家、市场和社会的多元、多层合作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G20峰会作为全球治理的主要平台之一,不仅正在引领全球绿色治理进程,而且呈现出以绿色治理引领全球发展与治理的新趋势和新变局。通过分析2008—2021年G20峰会框架下全球绿色治理议题及其领导人宣言,探析G20峰会在应对全球绿色治理问题、推动绿色发展进程和统筹推进气候、环境、能源治理等方面的角色与作用,G20峰会通过战略性参与、制度化影响和实践性改造等深刻塑造全球绿色治理进程,在大国战略竞合、百年大变局等新形势下,中国需要深化G20峰会框架下全球绿色治理进程的大国作用,为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全球问题日益凸显,全球治理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当务之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有责任为全球治理中存在的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为此,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期推动全球治理朝着公正合理、安定有序、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互联互通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一个世界潮流。一个日益互联互通的世界既释放出蓬勃的生产力,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风险。按照什么方式把一个日益互联互通的世界较好地组织起来,成为新时期探讨秩序和治理面临的新议题。互联互通改变着国家对权利、责任、利益的看法,主权仍然是良好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的基石,全球治理的改善和主权的维护并不是对立的;当前困扰全球治理的国内制度障碍主要来自分权制衡的对立式制度体系,这类制度体系难以提供稳定一致的全球治理预期,影响到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的质量。大国关系治理是任何时期国际秩序的关键环节,互联互通的发展为大国关系从传统对抗的治理结构走向协商的治理结构提供了机会。国际政治文化反映着一定时期的国际政治生态,世界在互联互通的发展中逐步萌生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通过人文交流和国际关系教育培育和谐共生的国际政治文化,同样是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建设必须重视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二十国集团机制化的趋势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危机推动二十国集团(G20)上升为全球经济合作的首要平台,并开启了G20机制化进程。从本质上看,G20地位和影响力的上升是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必然结果。后金融危机时代G20能否发挥更大的作用,并逐步取代G8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依然面临主导权、动力、合法性、决策效率、议题设置等多方面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就中国而言,G20是机遇,更是挑战。  相似文献   

6.
全球公域是国家主权管辖之外的空间领域,蕴含的资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快速发展,全球公域已经成为人类活动日益活跃的公共场所,因其附着丰富的资源也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战略制高点。同时,因其地理位置和开发的复杂性,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也不断增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围绕公域资源广泛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公域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未来,我国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主动参与和引领全球公域资源领域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打造“全球公域命运共同体”,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简要分析WTO、IMF、世界银行等全球治理机制和框架,建议金砖国家建立共赢性发展互动机制,强化内部合作,增进共识,提升国际议题设定能力,将G20机制作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与转型的重要战略平台,以"循序快进"方式推动全球经济治理的变革与转型。  相似文献   

8.
徐秀军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10):49-79,157,158
在全球经济相互依赖的时代背景下,当新兴经济体崛起、发达经济体相对衰落时,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作者借鉴和吸收了现有研究成果,整合了对国家崛起、制度变迁和结构转型的理解,在接受"全球经济治理是国际无政府状态下的治理"、"国家是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行为体"、"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和"制度是非中性的"等基本假定的基础上,认为国家实力的不平衡增长打破了原有制度框架下的权力与利益均衡,并动摇全球经济治理机制赖以存在和持续的合法性根基,从而使得制度变迁成为必然。由于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是以制度为基础的结构,制度变迁以及新的制度框架中权力与利益关系的重构导致全球经济治理发生结构转型,因此,新兴经济体推动全球经济治理结构转型除了要继续提升自身实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依托自身实力获取更多的规则制定权,通过改变现行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来塑造新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第71届联合国大会将"共商、共建、共享"作为改善全球经济治理的原则,中国全球经济治理的理念被认可。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投资大国,具备了参与全球投资治理的实践基础,而全球投资治理的碎片化状态则给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空间。《G20全球投资政策指导原则》的通过为全球投资治理建立了指引框架,RCEP、CAI和CPTPP三个大型区域IIAs体现了未来国际投资规则趋势。全球投资治理的中国方案即为:一方面,对接RCEP、CAI和CPTPP等投资协定,持续推动投资自由化,完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优化国内投资治理;另一方面,将国内投资治理形成的经验转化为符合全球规则的投资争端解决预防、投资促进和便利化机制,通过区域合作平台形成共享经验,推动全球投资治理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的世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中国化的新成果,它蕴含着宽广的全球视野,对于凝聚全球共识、推动世界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理论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经济价值目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经济关系理念,"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经济系统治理思想,"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生态经济实践路径,"国际社会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生态经济全球共建思想等,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发展内涵,突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为解决全球生态经济问题提供了有益启示。在其指引下,我国为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实践示范,为推动人类社会向生态文明转型提供了方向引领。  相似文献   

11.
正G20会议是中国唯一一个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全球经济治理平台。通过参与这个会议,中国对全球经济治理具备了制度化的影响力。对外而言,G20会议是中国对现有的全球金融和经济体系施加影响、推动改革的平台。对内而言,中国国内的改革人士可以利用这个重要的工具达成他们的改革目标。在定位上,中国认为G20应该主要关注全球金融和经济事务,而安全和政治议题则应该留给联合国处理。目前在G20平台上,中国认为自己更应该扮演一个  相似文献   

12.
由于全球问题的跨国性和复杂性,单纯依靠某一国力量已经无法解决.国际非政府组织作为新兴的国际行为体,扮演着"施压者"、"服务者"、"监管者"角色,在参与治理全球问题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包括:积极参与治理全球环境问题,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开展国际人道主义救援.  相似文献   

13.
伴随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以及国际分工的深度演进,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但现有全球经济治理却未能与时俱进、因时而变,继而出现了三个方面的不适应:不适应全球经济格局调整的变化,不适应国际分工发展的新特点,不适应全球经济包容性发展的需要。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亟待变革和完善。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及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不仅符合自身利益诉求,同时也是顺应和引领新时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客观需要,体现的是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十九大提出的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略,发展了当代全球经济治理理论,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对经济全球化实践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超级大选年全球经济治理新格局? 国家掌舵者的更新换代,会为该国政坛注入新鲜血液,其影响力更会波及到整个世界,其所带来的震荡和冲击,甚至会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今年G20洛斯卡沃斯峰会前,希腊再度举行议会选举,这也成为了其是否继续紧缩财政并留在欧元区的一次全民公决,也为全球的金融市场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随后,"紧缩派"政党以微弱优势赢得大选;全球金融市场紧张情绪暂时得以缓解,欧美股市随之反弹.  相似文献   

15.
伴随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以及国际分工的深度演进,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但现有全球经济治理却未能与时俱进、因时而变,继而出现了三个方面的不适应:不适应全球经济格局调整的变化,不适应国际分工发展的新特点,不适应全球经济包容性发展的需要。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亟待变革和完善。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及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不仅符合自身利益诉求,同时也是顺应和引领新时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客观需要,体现的是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十九大提出的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略,发展了当代全球经济治理理论,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对经济全球化实践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在由中外经济学者和商界代表参加的"经济学者圆桌会议"上,来自各国的嘉宾学者围绕"全球经济治理与中国发展""全球经济治理与中国贡献""后杭州G20时代的中国角色"等话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并就全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讨论,热烈的讨论从上午9点一直持续到中午,最后以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的精彩  相似文献   

17.
作者阐述了自己对现有全球安全治理概念、框架及特征的认识与理解,提出了中国扩大参与全球安全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选择。与结盟、联盟等其他多边安全合作方式相比,"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一种更包容、更灵活的多边安全合作框架,有助于全球和地区安全问题的解决,也有助于缓和大国间存在的安全困境。作者分析了中国与全球安全治理的利益相关性和责任相关性,并探讨了在全球安全治理框架下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安全合作的可能性思路,包括通过"联合国+G20"、"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印度、日本"等多边框架,就维持和平行动、打击跨国犯罪行动、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等全球安全治理议题开展多边合作及演练的可能性。作者也阐述了对中国在全球安全治理中地位和作用的看法,认为尽管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之间难免存在利益和价值上的分歧,但安全治理以共同提高、合作共赢为特征,不以相互削弱为目的。因此,不同行为体可以发挥各自的作用,中国可以在全球安全治理中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流日益紧密起来,而经济全球化、全球变暖、世界资源的日益枯竭等全球性问题也需要不同国家、地区通力合作。这些都增进了全世界“人类共同体”的意识。90年代之后的历史学界的史学视野由先前的民族国家转向整个世界,日益把全球史作为研究对象,以总结人类整体历史的发展规律--这是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一次重大转向。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将沿线各国和地区共同融入到世界经济改革发展的潮流中,实现共同发展、互惠互利。"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互联互通,将为沿线各国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政治和安全挑战增加,科技冷战和集团对抗的阴影加重,全球治理和多边主义面临美国单边主义及世界范围的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叠加冲击,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急剧上升。中国从国际关系的方向、目标和道义高度认识和提倡多边主义,形成了对多边主义主要内涵、基本路径的科学认识,多边外交理论不断丰富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治理的有效实施、体系变革、内涵更新和国际努力方面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望未来,中国和国际社会作为利益攸关方,需要长期坚持和创新多边主义,增强全球治理的实践和理性认识,共同克服困难和应对挑战,更加积极有效地建构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