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旅游发展模式选择的三维依据框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舒 《商业研究》2003,(5):137-139
城市旅游发展模式的决定应该以城市旅游空间、旅游者行为、旅游业行为三维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依据。其基本研究框架是:城市旅游空间的尺度、层次和形态决定了城市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旅游者的行为类型决定了城市旅游发展模式的市场方向;而旅游业行为决定了城市旅游发展模式中产品开发的重点。城市旅游发展没有固定模式。  相似文献   

2.
基于旅游产业集群视角的城市旅游增长极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卞显红 《商业研究》2008,(1):203-206
城市旅游增长极的形成会促进旅游产业在此空间集聚,城市旅游产业空间集聚也促进了城市旅游增长极的形成。城市旅游产业集群观论与城市旅游增长极观既存有相似性又有不同之处,两者都可以作为增长极形成的基础理论,城市旅游产业集群,可以形成城市旅游增长极。无锡滨湖城市旅游增长极的形成过程就是这种旅游产业集群逐渐形成的旅游增长极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3.
城市旅游规划要重视旅游文化空间的发展。城市旅游文化空间分为整体旅游形象、旅游文化分区、旅游文化片区和旅游文化吸引物四个空间层次。城市旅游文化空间发展是上述四个层面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城市旅游联合发展对区域城市旅游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联合体的形成;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联合发展中,旅游交通网络、旅游线路网络空间结构的重组与优化是其重要的联合发展内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资源联合开发促进城市旅游产业集聚区、城市旅游带、城市旅游圈等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并进一步促进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集聚群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该文首先从城市旅游空间集聚角度对城市旅游核心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然后构建了城市旅游产业土地投标租金模型,对单一核心城市旅游核心空间结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城市旅游推动了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奠定了我国整个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而旅游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类别的城市,其发展引起理论研究者高度重视。近十年来关于城市旅游和旅游城市的研究主要涉及城市旅游竞争力、城市旅游形象、城市旅游空间、环城游憩带,以及旅游城市特征、形象和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旅游和旅游城市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都有发展和创新。未来,该项研究应注重理论体系建设,开拓研究方法,并明确界定"城市旅游"与"旅游城市"。  相似文献   

7.
城市旅游街区的开发建设是推动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增长点.本文在对城市旅游街区空间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旅游街区空间表现形式和主要街区类型,探讨了城市旅游街区市场推广模式,以期对我国其它类似城市旅游街区的开发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威尔逊模型对距离衰减性予以综合考虑,并对指数进行了修正,是研究城市空间相互作用最适宜的模型。对于某一个区域而言,随着区域范围内的旅游城市开发出的旅游景点数量的日益增多,旅游城市相互之间的空间关联度越来越高,旅游城市相互间在空间方面的联系也会相应提升,贵州省东部中小城市中占据绝对性优势地位的当属铜仁市,其旅游城市交通—资源—人口吸引强度计算结果高于1000,这有利于区域旅游社会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对于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鲍宁 《中国市场》2013,(4):40-45
公共空间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人群汇集一处、交流活动的场所,是人们获得对于城市文化感知的媒介,依托于城市历史与文化渊源的有形空间构成了城市文化创意活动发生和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本文以北京的茶馆、茶街及茶文化产业发展为例,对其历史源流、发展现状及开发前景进行论述与评价。以美国星巴克诞生地西雅图城市中的咖啡文化产业和城市旅游发展作为比较案例进行研究,提出对文化产业和品牌的打造与宣传以及植根于市民生活的公共空间对城市旅游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这方面,北京的茶馆、茶街及茶文化旅游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城市旅游空间一体化的旅游理念形象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卞显红  吴耀宇 《商业时代》2007,(24):111-112
城市旅游形象是指城市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通过对城市环境形体的观赏和市民素质、民风民俗、服务态度等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总体印象,该文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区域的旅游理念形象定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对2007-2016年江苏各城市旅游经济密度的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在时间特征方面,江苏各城市旅游经济密度均呈现出不断增长的特征,旅游经济密度增幅较大的城市均处于苏南地区,但是旅游经济密度增长率较高的城市以苏中地区和苏北地区的城市为主;从变异系数来分析,江苏各城市旅游经济密度之间的差异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特征。(2)在空间特征方面,通过对2007年和2016两年的数据对比可知,江苏城市旅游经济密度均呈现出以低密度类型为主的空间格局,前后未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2.
姜峰  刘俊杰 《商业时代》2015,(3):124-126
本文立足空间相互作用视角,以广西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借助SPSS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联系强度模型,评价了广西各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得出相关结论,揭示区域旅游空间非均衡发展格局。最后提出广西各城市互动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引发生态环境破坏、城市居民利益受损等诸多问题,如何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从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出发,分析限制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因素,立足旅游空间结构规划视角提出以城市旅游网络构建、多级旅游板块演变,以及旅游边缘空间扩散为核心内容的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并以杭州市城市旅游为例,探讨其如何依靠空间组织与结构规划推动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河北省城市体系结构的分析和探讨,以及各城市旅游发展的分析,提出了河北省旅游发展的“一环两核心”的空间模式,最终实现区域旅游经济一体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郭海燕  杨斌 《商场现代化》2007,(30):240-241
区域旅游的空间功能分区是旅游规划与开发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石河子市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100个红色城市之一,旅游景区很多,本文主要对石河子景区进行了空间功能布局,对于石河子旅游区的规划和开发、旅游区建设和经营过程中的管理,以及更好的帮助旅游区的旅游市场定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铁犹如一个有机生命体,它是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公共交通大动脉,是城市快速发展的见证,高铁广告的综合价值及其开发利用方案一直是人们热议的焦点,高铁在有限的空间中能够轻松俘获上百万的人群受众,所以利用这个特殊的空间把辽宁城市旅游广告做好,把辽宁城市旅游品牌做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辽宁高铁广告资源分析得出高铁城市旅游广告定位,体现高铁旅游广告优势,把辽宁高铁城市旅游广告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17.
卞显红 《商业时代》2005,(18):94-94
由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绍兴、舟山、镇江等15座旅游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一体化发展区域,在我国的区域旅游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文对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产品联合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城市旅游边缘区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旅游边缘区的形成机制主要体现在城市旅游边缘区形成的区位效应、城市旅游边缘区形成的集聚与扩散机制、城市旅游企业布局的郊区化、城市居民与旅游者对自然游憩需求的日益增加等方面。传统模式下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发展是一种非均衡发展的发展。在城乡旅游统筹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城市旅游边缘区的旅游业快速发展,与城市旅游核心区形成了互补、均衡、和谐发展的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19.
城市旅游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旅游类别之一。城市旅游目的地在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密集提供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多样需求。城市旅游目的地游客行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体验旅游的兴起和社会加速现象的出现而发生了变化,游客不再满足于城市的传统旅游景点,城市每一个充满体验价值的角落都可能成为游客的驻足之地。本文从城市居民、城市空间和城市旅游企业三个角度分析游客行为变化对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挑战,并从城市公共部门和私有部门两个维度探讨城市旅游目的地应对游客行为变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城市旅游轨道交通建设视角,以上海为例,从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在旅游发展水平上逐渐趋同;城市旅游核心区与旅游边缘区的空间发展关系互补、均衡、协同发展;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可达性差异缩小;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产品价格差异缩小;日益壮大的乡村旅游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旅游用地一体化;城市旅游边缘区人口与游憩需求增加;城市轨道交通旅游带的形成等八个方面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旅游核心与边缘空间结构形成及协同发展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