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今年将建立国有企业财产监管制度国有企业财产,是指国家以各种形式对企业投资收益形成的财产,以及其它依据法律和国有资产管理行政法规认定的企业国有财产。企业国有财产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财产所有权,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或机构对指定的或者所属的企业财产的经营...  相似文献   

2.
<正> “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已起草完毕,规定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承担民事责任,国家对企业债务不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国务院日前颁布《关于授权地质矿产部等部门和机构对有关国有企业财产的经营管理实施监督的通知》。 通知说,国务院首批授权的31个部门和机构将对指定的或者其所属的企业财产的经营管理实施监督。这些部门和机构包括:地质矿产部、建设部、电力工业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深化企业改革,必须解决深层次矛盾,着力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并明确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使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最终是为了搞活国有企业,解放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一、国有企业作为债务人向法院申请破产时,应提交国家授权投资管理或主管该企业机构同意其申请的文件,这样使破产后存在的两大难题,在向法院申请破产前就能有一个解决预案。二、规定国有企业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应以拍卖或招标为主依法转让,出让金首先用于破产财产分配方案。三、对国有企业的职工住房、学校、医院、幼儿园等社会公益事业和福利设施,除没有必要续办并能整体出让的计入从卢时卢外,均不计入破产财产,由破产企业所在地的市成市场技思、县人民政府整体接收管理。但新的《破产法》生效后新建的职工住房应计入破产财产。这…  相似文献   

6.
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必须合理界定国有企业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产权关系,使全民所有制的财产所有权进一步具体化,使企业的经营自主权真正得到落实。这是当前改革国营企业管理体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关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决定》提出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其中包括企业应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等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按照政企职责分开、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分开的原则,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法人财产制度”。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必要对企业法人、法人财产、法人…  相似文献   

8.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终极目标,也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以专家经营为表征的新型企业制度,其代表形式是公司制。现代公司制的财产运作中,在资产所有权、法人  相似文献   

9.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解决三个矛盾─—国家经贸委综合司李振中谈企业改革国有企业如何向现代企业制度过渡,国家经贸委综合司李振中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国有企业活不起来,根源在于其内部存在三个矛盾。第一,财产共有与全民所有制成员追求个人利益的矛盾。现...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有企业财产监管条例》(以下简称《监管条例》)已由李鹏总理在七月下旬发布施行。8月初,国家体改委、国家经贸委、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负责人就《监管条例》的宣传贯彻实施在京联合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三家权威的政府部门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充分说明了《监管条例》发布的重要性。据介绍,《监管条例》的适时出台,为保障国家对国有企业财产的所有权、监管权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确立了国有企业法人财产权,用法律形式保障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这个条例被认为是《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姐妹篇,对于…  相似文献   

11.
1.国有企业在转变为股份制经营时,要查清企业财产,清理债权、债务;不得低估国有资产价值,不得将国有资产产权转为其他股东所有。2.凡属于国家所有的各种资金和基金,均不得转为股份制企业的公积金,为各股东所共有。不许将国有企业的名牌、畅销、高利产品转给股份制企业经营。3.不得用国家资金或企业留成基金,实现利润或减免税金,归  相似文献   

12.
进行公司制改造,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途径。如何把国有企业原来的单一投资主体转变成为多元投资主体,又是进行公司制改造的前提。只有实现多元投资结构,才能按《公司法》的规定,建立起股份有限公司或多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本文仅就企业内部职工投资参股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现化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把“产权清晰”作为其首要特征意味着明确产权、理顺财产关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从企业经营的核心是资产的保值、增值这个主题来看,可以说,现代企业制度实质上就是一种科学的现代产权组织制度。下面本文就产权中的若干问题,谈一些看法与认识。 一、在理顺财产关系的基础上界定产权 理顺产权关系就是理顺国家、社团和公民相互之间在占有、分配和处分物质财富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理顺财产关系是界定产权的基础和前提。过去我国长期推行单一的计划经济,造成社会经济各方财产关系不清,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其内部之间或相互之间在财产问题上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家底”不清、  相似文献   

14.
利税分流     
利税分流是国家按照不同的依据对国有企业的利润分别征收所得税和部分税后利润的一种分配形式。这是国有企业采取承包经营以后,国家对国有企业利润分配的新构想和新实践。基本内容是:一方面,国家是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代表,它以财产所有者的身份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承包经营者(或租赁经营者)收取一定数额的上交利润;另一方面,国家以  相似文献   

15.
一、为什么要将工厂制改成公司制将工厂制改成公司制的原因有三:第一是国有工厂即国有企业的“财产代表制”问题。这种代表制造成了出资者虚置,即没有人能对国有资产负责。这种代表制的弊端并不在企业管理上,而是国有企业制度上的特性。第二是政企不分。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作为国有企业,国家完全可以不通过等价交换让企业做出指令性牺牲,致使企业失去了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负盈亏的压力和动力。第三是国有企业劳动者积极性普遍不高。建国初期,我国劳动者积极性是靠广大人民群众朴素的阶级感情来支撑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者的积极性不…  相似文献   

16.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组织的主导和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在中国经济体制中一直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国有企业的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到承包经营责任制和租赁经营制,直至股份制的提出和公司制的确立,并从局部、表层的财产关系和管理关系的改革转入整体、实质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一、初衷与现状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改善企业的经营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很多理论工作者认为通过明确股权所有者可以使产权明晰,解决长期以来国有资产在企业中所有权缺位,全民所有,全民不有;全民负责,全民不负责的问题。其理论依据是简单和易于理解的;既然企业的财产已分属各股东所有,那么各股东当然会对自己的财产负责,从而对企业的经营情况无比关心。那么实际结果如何呢?股份制改造确实使原国有企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并没有真…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拥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进一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是国企改革的基本政策和根本思路,从政策上解决了国有企业的法人财产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度等同题。  相似文献   

19.
改革十多年来,我国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在如何解决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这一关键问题上明显滞后,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针对在传统体制下企业中的对国有资产事实上无人负责的弊病,人们长期以来多在所有制上做文章,想办法。理论界的一些人士把希望寄托在界定法人财产、推行破产法上,以为这就是自负盈亏了,从此企业可以用归其独立支配和占用的财产承担盈亏责任。这一观点虽具有创见性,但它的弱点是局限于财产责任上。承认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只是确认一旦企业经营失败,允许以法人财产破产抵债,…  相似文献   

20.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弊端,主要表现在:①企业产权主体虚置(即所有者缺位),产权关系模糊,企业财产“人人都有份,人人都没份”;②企业产权结构单一,国家是唯一出资人,由此导致政企不分,职能错位,企业不能成为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的真正市场主体;③在条块分割的行政化管理体制下,企业产权封闭、凝固,资产不流动,难以实现优化配置;④国家作为所有者对企业负无限责任,多层次的代理人不能真正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这些弊端,是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活、效率效益低下的深层次原因,也是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四自”的市场主体的主要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