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驱动产业创新发展、建设有序竞争市场环境、加速要素自由流动,进而跨越行政区划和地理客观因素限制,助力破除省际贸易壁垒和市场分割,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和国内大循环的健康高效运行。基于此,本文运用价格指数法生成我国省际贸易壁垒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综合形成2013—2020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省际贸易壁垒的弱化效应较为显著,数字经济还能够突破行政和地理客观限制造成的贸易壁垒。本文深入分析、测试和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省际贸易壁垒的影响效应,为建设更加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及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从数字经济角度切入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支持下,文章将以往对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网络分析的时间维度延展至1985—2020年,基于复杂网络视角,对人口迁移网络组织结构及时空演化特征展开系统分析。研究发现:(1)人口迁移规模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是主要人口迁入地,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则为主要人口迁出地,且迁移网络呈现显著“小世界”特性;(2)随时间推移,迁移网络分散和空间不平衡程度逐步增强,东北地区面临更严峻的人口外出困境,迁移网络的“小世界”特性先下降后升高;(3)迁移网络结构在1985—1995年呈四社团结构(华北、长江、华南、西北),在1995—2015年呈三社团结构(华北、长江、华南),在2015—2020年呈四社团结构(华北、长江、华南、西部),北京、长三角地区和广东持续是人口迁入核心节点,川渝地区在2015—2020年成为人口迁入中心;(4)人口迁移网络格局演化是改革开放后经济调整、社会转型、政策利导的经济地理投影。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7—2021年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数字产品贸易数据,构建全球数字产品贸易依赖网络,从“整体—社群—个体”三个层面系统分析网络的结构特征,并基于时间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对全球数字产品贸易依赖网络演化的内部和外部机制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全球数字贸易依赖网络呈现明显的“中心-边缘”分布结构,经济体间的数字产品贸易依赖程度逐渐加深;全球数字产品贸易依赖网络主要形成由中国和美国共同领导的亚太贸易社团和以德国和荷兰为中心的欧洲贸易社团;中国在网络中的中心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在数字产品贸易依赖网络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枢纽性角色;全球数字产品贸易依赖网络的形成和演化受到相互依赖效应、聚集效应、感染效应与时间依赖效应等内生机制的影响,经济规模等外生因素也显著影响数字产品贸易依赖网络的形成,因此,有必要综合考虑内生机制和外生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行政边界效应则是造成市场分割的重要原因。与现有文献不同,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地级市间增值税发票计算的城市间贸易流量数据,在因果推断框架下对我国省际行政边界效应进行了估计和分解。结果显示,我国省际行政边界效应平均约为4.45倍,即省内相对贸易份额约为省际相对贸易份额的4.45倍。这个结果明显小于欧盟内部的国家间的行政边界效应。中我国东中西部的省际行政边界效应逐次递增,并且相比于商品市场,劳务、服务等要素市场的边界效应更大。本文也用现有文献的主流方法进行了估计,并与文献中已有的估计结果对比。本文采用的数据和估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使用省际贸易流量数据和引力模型估计可能存在的偏误,有助于科学评价我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成效。  相似文献   

6.
王超  余典范 《当代财经》2023,(11):133-144
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仅有助于企业提升中间品的质量,还对分散企业供应链风险、实现强链补链有重要的作用。利用2008—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了企业数字化对企业跨区域的供应链布局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可促进企业在省外布局供应链。机制分析发现,企业数字化降低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成本和沟通成本,从而可促进企业在省外布局供应链。调节效应分析发现,企业供应链越集中、研发强度越大,越能增强企业数字化对企业跨区域供应链布局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相比于传统企业,企业数字化对企业跨区域供应链布局的促进作用在高科技企业中更显著。为此,要发挥数字技术在促进企业跨区域供应链布局中的积极作用,总结和推广供应链数字化的典型案例,培育和打造个性化的数字化服务商。  相似文献   

7.
汪宁  程大中 《当代财经》2023,(3):106-118
当前中国企业创新活动的持续性面临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重大挑战,且现代经济的生产和分工越来越趋于网络化,利用企业贸易网络破解企业创新困境成为新发展阶段中国创新增长的重要战略支撑。首先构建一个企业贸易网络与同伴创新博弈模型,然后基于2009—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供应商-客户贸易网络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企业与上下游伙伴形成的企业贸易网络中的创新同群效应。研究发现,企业贸易网络中同伴企业的技术改进显著促进了企业创新,即企业贸易网络中存在创新同群效应,且垂直同伴的主要作用渠道是知识溢出,而水平同伴的主要作用渠道是竞争压力。进一步研究表明,企业贸易网络中的创新同群效应具有高阶性质,且在供应商垂直同伴样本和共享客户水平同伴样本中更显著,并随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强。因此,要合理布局企业贸易网络,确立竞争和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关注政策的网络溢出效应,以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8.
解构中国与周边国家盐业和盐化工业贸易网络变化与驱动机制对稳定贸易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与周边国家盐业和盐化工贸易数据,利用社会网络方法、可视化分析工具以及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盐业和盐化工业贸易网络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各国间贸易网络结构凝聚力不断提升、网络效率逐步提高。(2)贸易网络呈现多等级轴—辐结构;子群格局地理集聚特征明显,中国在子群内部保持绝对核心地位,但地位优势和关联程度均呈下降趋势;度中心性稳定增长,各国贸易多样化发展。(3)经济规模、工业规模、人口规模和科技进步对盐业和盐化工业贸易都起到正向驱动作用,驱动程度依次为经济规模、工业规模、人口规模、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9.
2008-2009年国际贸易的急剧衰退究竟是金融危机的结果,还是贸易体系在危机前就已积累的内在失衡?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了解金融危机的成因以及隐藏于贸易体系中的金融危机预警信号.文章利用贸易网络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贸易网络演化对金融危机的早期预警作用,以及这一预警作用产生的根源,从而揭示了贸易网络演化与金融危机之间的深层关系.研究发现:(1)某些贸易网络结构的变化确实是金融危机的早期信号,而且这种变化也是影响危机的重要因素.(2)贸易网络演化对金融危机的预警作用与贸易收益不平衡有关,而失衡风险的不断累积最终会导向金融危机.(3)金融危机周期与重要贸易体之间的收益失衡程度存在对应关系,并且金融危机对具有劣势收益的贸易体更易造成冲击.上述结论说明,分析贸易网络结构的变化可以成为金融危机预警的新工具,且其变化所反映的贸易失衡也为预判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以及优化贸易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昀  孙款款 《经济学家》2023,(3):98-108
本文从城市层面对我国2009—2019年产品市场分割水平进行了测度。首先,在现有价格法的基础上,考虑到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构建融合经济权重的市场分割测算方法;然后,基于2009—2019年238个城市16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产品市场分割程度进行了测算,并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对国内产品市场分割的演进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并通过测算各省份内部的市场分割程度,比较了省内城市之间以及与省外地区分割程度的差异。结果发现:整体来看,国内产品市场分割水平呈下降趋势,产品市场趋于整合,全国市场统一性逐渐增强;分地区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分割程度较低,而东部地区市场分割程度相对较高。此外,省份内部城市之间与省外地区的市场分割程度差距逐渐缩小,发现省际的“边界效应”在减弱。本文的研究为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12.
13.
网络在贸易领域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网络与贸易研究框架的构建,本文从正式网络和非正式网络两个视角全面梳理和归纳网络与贸易的国外研究进展。在正式网络方面,本文聚焦于货币联盟网络、商业网络和国际政治联盟网络;在非正式网络方面,本文重点关注生产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和社会网络。通过对两类网络与贸易关系的系统梳理与归纳,本文进一步对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进行展望。未来研究应从三个方面着力:理论机制研究、社会网络分析法运用、基于企业微观数据的网络与我国贸易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4.
很多学者对网络经济学中网络效应的作用机制存在不同的认识,这些认识表现在不同的经济模型中,本质上反映了这些学者对于网络的认识上的差异。网络是由位于节点上的用户构成的,这些用户通过使用相兼容的产品连接在一起。根据用户的不同连接方式,网络可以分为直接网络、间接网络与双边网络。直接网络效应理论强调了用户预期、过度惰性与过度动力以及安装基础等问题;间接网络效应理论强调了用户偏好多样化、互补品作用、一体化等问题;双边网络效应理论强调了用户需求相互依存性、小鸡与鸡蛋、单宿与多宿等问题。三种理论对网络效应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不同的解释,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现实世界中的很多网络往往同时存在多种网络效应。  相似文献   

15.
一、网络贸易的成因所谓网络贸易,就是通过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电讯网络完成的商品生产、改进、订购、销售、分发和支付的贸易方式。简而言之,网络贸易就是通过计算机电讯网络进行的贸易。这种新型贸易方式的产生与计算机电讯网络的产生及大量普及和各厂商及消费者买卖行为...  相似文献   

16.
曲亮  任国良 《经济地理》2011,(6):973-978
通过将我国科技创新活动合理划分为前期诱导、中期转化和后期实现三个阶段,实证分析了我国资本密集型创新模式下的省际科技投资效率差异的原因以及我国科技创新活动的演进机理。利用1999—2007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科技投资活动的面板数据,分别估算了各省科技投资活动的诱导乘数、转化乘数和实现乘数,结果发现,我国不仅东中西部各区域的技术创新效率差异较大,而且大区域内省际差异也很大,特别是我国东部很多省份科技投资效率存在"短板"。结合实证结果,对省际科技投资效率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经济地理》2021,41(5):103-11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贸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全球文化贸易数据,借助网络分析软件,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探讨2000—2017年重要时间节点的全球文化贸易网络时空演化。研究发现:(1)2000年以来,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全球文化贸易规模呈现波动增长趋势,总体发展态势良好。美国、英国和德国文化贸易总额始终位居前三,中国文化贸易总额增长明显,国家间文化贸易额位居前列的主要是欧美国家。(2)全球文化贸易网络密度整体较高,呈现稠密化趋势,国家间文化贸易往来密切,网络发育具有明显的小世界性和无标度特征,两极分化显著。(3)全球文化贸易网络三个中心性统计特征量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性,重要节点国家稳中有变,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国家和中介能力强的国家存在差异。(4)全球文化贸易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明显,核心国家主要是以美国、英国等为主的欧美国家和以中国、日本为主的东亚国家,边缘国家数量在逐渐减少,整个文化贸易网络联系更加紧密。(5)全球文化贸易网络社团划分明显,社团间存在整合分裂的演化特征,空间上连续性与分割性并存。  相似文献   

18.
19.
《经济地理》2021,41(2):35-4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的渐进式开放路径和贸易规模的高速增长导致贸易地理格局的重构和贸易网络的演化。使用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等数据,分析省区对外贸易地理格局和贸易网络的演变。通过计算省区出口贸易节点中心度和结构熵刻画出口多样化和均衡化特征,使用聚类分析揭示省区出口目的地结构的相似性特征,从国家间多维邻近性和省间溢出效应的视角,实证分析省区出口贸易地理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出口网络拓展的驱动力。结果发现:①各省区出口多样化和均衡化呈现总体上升趋势;②省区出口网络节点的地理格局发生显著演变,主要目的地节点增多且多位于"一带一路"沿线;③具有相似出口目的地结构的省份呈现集聚分布特征,省区间溢出效应和国家间地理距离、文化距离对省区出口贸易地理格局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④地理距离和制度距离显著影响省区出口贸易网络的拓展。  相似文献   

20.
文艺  文淑惠 《经济学家》2023,(10):43-52
RCEP是东亚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国高质量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基于改进的贸易联系强度指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2007—2021年RCEP制造业贸易网络与各成员国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的演变趋势,并对贸易网络演化对GVC分工地位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RCEP制造业整体贸易联系强度明显增强,中国成为贸易网络的中心,但在全球价值链上仍处于中低端位置。第二,网络中心度和贸易联系强度对成员国的GVC分工地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聚类系数与GVC分工地位负相关。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高技术制造业的聚类系数对GVC分工地位有正向影响。RCEP成员国均能从区域贸易网络发展中受益,但发达国家GVC分工地位提升更显著。第三,技术溢出、产业转移和产业链韧性三种中介机制的效应具有较大差异。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技术溢出机制实现GVC分工地位提升。而对于发达国家,技术溢出效应不显著,产业转移的中介效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