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梦珍 《财富时代》2023,(11):83-85
<正>本文着重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会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什么样的冲击,讨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不同职业、性别、家庭出身的劳动者的潜在冲击,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具体包括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进教育体系改革,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等。  相似文献   

2.
数字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演化进程是网络空间、物理空间、人类社会空间的三元融合过程。从狭义生产方式看,“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新技术、新模式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的融合,推动网络化资源配置方式的发展,同时拓展了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结合范围;另一方面,引领在线化新业态发展,促进网络空间与人类社会空间融合,同时引致数字化条件下的劳动组织方式向虚拟化、网络化、非线性方向演化。从广义生产方式看,以数据要素和网络空间发展为基础,传统的劳动者相互联系的劳动过程被数据要素参与的高度智能化、网络化的劳动协作所取代,劳动组织方式的网络化在局部增强劳动者就业灵活性和生产自主权的同时,也增强了资本对劳动者控制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物流行业的岗位产生了一定的替代效应。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可将劳动活动分为四类,由于每一类的特点不同,人工智能对岗位的替代效应强弱也有所不同。人工智能对物流行业的作业岗位、专业岗位、行政辅助岗位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替代效应,而对拓展岗位、管理岗位、决策岗位的替代效应并不明显。为了应对替代效应,应该注重智能物流人才的培养,注重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并推进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还应时刻监控岗位变动情况,以保证我国就业环境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徐景一  赵慧 《经济学家》2023,(6):120-128
基于技术控制、责任自治、制造同意的差异化管理策略,劳动过程理论经典作家构建了技术变迁背景下的劳动控制策略理论研究框架。本文在劳动过程理论视阈下,基于劳动控制策略研究框架,以短视频社交平台的劳动过程为例,考察平台的“算法控制、众包生产和制造同意”的劳动控制策略及其对零工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的作用影响。研究发现:平台通过“千人千面”的内容分发算法和内容质量评估算法深化了对劳动过程的技术控制,单边决定平台利益分配格局,损害劳动者的经济权益;平台众包生产策略将弹性雇佣模式下的劳动关系置换为责任自治下的劳务合作模式,平台规避了企业社会保障责任,弱化了劳动者的社保权益;平台通过展示“赶超游戏”中头部主播的成功范式和示范效应,制造普通主播的“过度劳动”同意,损害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面对当前零工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的变化与挑战,现行的法律法规、劳动权益保障制度存在着应对不足与制度效力受限的问题,应构建零工劳动者多元协作治理对策以解决上述现实问题:健全法律法规制度,补齐零工劳动者权益保障短板;提升治理主体效能,完善零工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机制;促进社会共建共治,优化零工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  相似文献   

5.
黄静秋 《经济学家》2023,(10):33-42
人工智能算法赋能劳动新样态并没有改变活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实质,通过明确智能载体的在场挑战人类自身的在场、创造价值的“总体工人”外延的拓展、“活劳动”与“死劳动”的复杂关系等,领会人工智能算法扩大“活劳动”范畴的事实。人工智能算法革新劳动过程,通过明晓人类劳动与智能劳动、算法作为生产工具实现价值转移、物质对象向非物质对象拓展等显现劳动本身、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智能化发展。人工智能算法变革劳动方式,通过明晰劳动者由“去技能化”向“再技能化”转型、劳动分工的精细化趋势、“人机协作”劳动模式等现象,彰显劳动方式的智能化转型。  相似文献   

6.
崔宇  范芹 《经济问题》2023,(9):52-59
就业是民生之基、财富之源,当前稳就业和保就业仍然是“六稳”“六保”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经济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助推器,而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对实现高质量就业产生了较为广泛且深远的影响。在把握数字经济的内涵及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就业的双重影响。一方面,数字经济能够扩容就业“蓄水池”,使就业机会推陈出新;能够筑牢就业“压舱石”,让就业生态千姿百态;还能旋转就业“魔方块”,令就业结构革故鼎新。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就业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劳动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劳资关系或日益紧张;对低技能劳动者产生替代效应,收入差距或逐步扩大;对不同产业行业产生差异化影响,经济效率或受到影响。数字经济视域下实现高质量就业的路径包括:依靠平台经济,扩大数字就业岗位,创新就业形式;改善教育体系,注重数字人才培养,优化就业结构;关注青年群体,拓宽数字就业选择,增强就业信心;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数字就业服务,提供就业保障。  相似文献   

7.
隋想 《经济问题》2022,(10):73-82
人工智能技术是未来产业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技术将对改善劳动者就业环境,加强就业工作,稳定就业局势产生重要作用。以2011—2019年城市层面数据为样本,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者就业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显著改善了劳动者的就业环境;城镇化水平提升与劳动要素收入增加是人工智能技术作用于就业环境的传导路径;城市地理位置、行政级别与智能设施水平是影响人工智能技术作用发挥的关键。整体来看,在东部及东北地区、普通城市、智能设施水平较高的城市,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环境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就业环境提升效应存在维度差异,其对保障环境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而对市场环境的影响不显著;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技术依然会对就业环境产生激励作用,且这一作用可能比短期更强。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中国劳动者既是生产社会财富的主体,又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主体。正确理解劳动在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中的重要性,既要承认一切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及全体社会成员参与共同劳动的必要性,又要彰显劳动对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重要贡献。但是,我们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防止异化劳动的危害。异化劳动的危害主要有:劳动者生产的物质财富被私人占有;劳动自我异化的工人丧失更多取得收入的机会;劳动异化的工人会与美好生活疏离;劳动的异化将导致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本文在揭示异化劳动对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会产生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规避异化劳动的路径安排:一是将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在初次分配中;二是构建劳动贡献导向的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机制;三是切实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侵犯劳动者自由劳动的权益;四是始终坚持劳动贡献为主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对就业状况的评价应有一个指标体系,包括就业、失业、劳动者素质和收入。2001年统计数据显示;虽然河南省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业人数下降;创造就业岗位能力差;女性失业人员比例较高;下岗职工减少缓慢;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落后;城镇贫困人口增加较快。整体就业状况不如全国。  相似文献   

10.
劳动者,作为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它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最初形式就表现在就业问题上。“所谓就业问题,就是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提供劳务,而获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企业在产品需求下降时采取不同的调整方式会对雇佣数量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社会整体的就业波动。企业首先会选择工时调整等内部调整方式,在出现困难时会选择解雇,而不同的解雇成本决定了解雇数量大小和解雇速度的快慢。在解雇受到严格限制时,还会出现在关系企业之间调整劳动力等替代方式。企业所有制形式、劳动法规等制度变量会影响企业的调整成本和雇佣数量波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拥有不同生产能力的异质性劳动者在城市间的分布并不均衡。探究劳动力技能提升和就业地选择的内在驱动力,是“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新时期”促进劳动要素空间优化再配置的关键。本文以双重社会网络分类及属性解析为基础,构建社会网络影响就业与生产决策的两阶段模型,从理论上探究正式网络的技能提升效应与非正式网络的就业地选择效应。经验研究中,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微观数据为样本,通过社会网络指数的维度刻画与识别,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正式网络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非正式网络能够影响个体就业地点的选择,降低异地就业的倾向,利用工具变量方法克服内生性问题以及稳健性检验都保证了研究结论的一致性;(2)正式网络激发了劳动者业余时间的学习交流和信息获取,非正式网络则提供了就业扶持和生活幸福感,二者分别作用于技能提升和就业地选择;(3)与小规模城市相比,大城市的规模经济优势更有利于正式网络下的知识溢出,使得劳动者技能水平整体改善,而大城市的排他性也造成了低技能劳动力退出的就业地选择效应。  相似文献   

13.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问题,已经对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所产生的新闻、演讲、小说等智力成果,能否认定是“作品”在学界和实务界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认为,在法律层面应当尽快明确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规范表述。人工智能与人类共同构成作品的“二元创作主体”,但作者只能是程序开发者即人工智能的操纵者,而不能是无法律人格的人工智能。同时,对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著作权归属的制度设计可类推适用职务作品制度,采用“法律拟制”技术,赋予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法律作者”地位,让人工智能作品具有可版权,满足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4.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在此背景下,我国在实现劳动者体面就业的过程中面临着就业岗位缺口较大、就业歧视问题突出、劳动者整体就业状况不容乐观等诸多问题。探求如何促进社会提供充足的、安全的、体现人格尊严的就业岗位,以促进劳动者实现体面就业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孔德威 《经济论坛》2001,(19):33-34
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劳动就业危机1经济全球化使劳动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公司与企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首先,经济全球化下,企业把短期赢利、交易所牌价和股东利益,放在了比增加就业更重要的地位。其次,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技术进步和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而企业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工人来讲,就是被解雇;而以取消传统的管理层次、缩小工种分类、建立工作小组、培训多面手员工、缩短生产和分配流程、简化行政管理为内容的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也正在使大批管理人员失业。2经济全球化使社会福利国家变成…  相似文献   

16.
中国保险制度改革的宏观思考张杰一、现实背景与基本问题(一)由“企业内保障”转为“企业外保障”从理论上讲,公有制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每个公民都享有“天然就业权”,除了违法乱纪,别的原因(如劳动不努力或经济不景气)都不能成为“解雇”的理由①。与此相联系,...  相似文献   

17.
高路 《经贸实践》2008,(4):55-55
春节假期近尾声,回老家过年的农民工又要回城务工了,“上班族”也将返职场。就业的法律保障,又将成为劳动者的一大牵挂。 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施行已三个多月,这三部法律法规给职场带来可喜变化的同时,也遇到一些“烦恼”。  相似文献   

18.
老有所养,是老年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也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核心。俗话说得好,“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在老龄化脚步越来越快的当今社会,作为一个有长远眼光和智慧的人,一定要考虑到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后的生活保障问题。最聪明的选择,就是参加社会养老保险。那么,什么是社会养老保险呢?所谓养老保险(或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9.
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国内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它的出现及日益加重的趋势,势必使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难以实现。如何保障公民实现就业权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一、公民实现劳动就业权的重要性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原动力。从劳动中诞生的人类从未停止对其自身劳动权益的关注与保护。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仅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增加。劳动者的基本权力是法律赋予劳动者在劳动关系方面享有的权力。我国1982年制定…  相似文献   

20.
非正规就业是一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就业形式,在我国的发展正方兴未艾,内容涉及也十分广泛,不仅与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存在着紧密利害关系,同时还与劳动关系的确认和处理、工资的保障和支付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