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博  徐飘洋 《金融研究》2021,498(12):57-74
本文构建包含异质性企业、双重金融摩擦和“双支柱”政策的DSGE模型来探究碳税和碳交易这两种碳定价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长短期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两种碳定价政策均会导致经济在短期出现一定衰退,但在长期则有助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达到更高的均衡水平;(2)在面对碳排放技术冲击时,相比碳税政策,碳交易政策下,碳价大幅波动会进一步加剧经济波动,在碳交易市场中对碳价设定上下限,可以有效地减轻碳排放技术冲击所导致的经济波动;(3)面对气候政策冲击,包含金融部门风险规避的双重金融摩擦会进一步加剧气候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4)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结构性供需不平衡会引发一定的通胀现象,但此时货币政策不宜对通胀做出过多反应,而应刺激产出,支持绿色发展,推动供需平衡,从根源上解决通胀问题。引入“双支柱”调控后发现,考虑到经济转型风险的宏观审慎政策能显著减弱气候政策所导致的经济波动和金融不稳定,提高居民福利。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可能引发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并通过经济体系传导至金融体系。探讨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对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冲击,总结了金融监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经验,分析了我国管理气候风险的不足,并结合实际提出完善气候信息披露制度、将气候风险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明确气候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流程、开展气候压力测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当前,气候变化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气候变化通过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影响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国际社会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高度关注并积极应对气候相关金融风险,不断增强防范气候风险意识和水平。本文从甘肃实际出发,梳理分析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影响原理及国内外应对措施的基础上,运用压力测试方法评估气候风险对地方法人银行的中长期影响,并提出做好顶层设计和监管统筹协调、完善气候相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气候风险监测预警评估框架、加强金融机构对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等应对当前气候风险管理问题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4.
气候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通过多种渠道向金融体系传导,塑造具有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高韧性发展模式,是全球经济和金融活动共同面临的新课题。银行作为资本连接者,内部运营和价值链合作均受到转型风险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双碳”目标给银行的行业风险管理和投融资决策带来了一些挑战,如何识别和量化“双碳”政策影响的行业异质性和行业外溢性对于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在识别银行面临的气候转型风险基础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涉碳资产风险敞口,通过投入产出模型解构“双碳”政策影响的行业关联性,并实证测算高碳行业之间、高碳行业与金融行业之间以及高碳行业与银行投融资主要支持行业之间的关联影响。基于实证结果,从风险识别、风险敞口、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四个维度提出了银行气候转型风险管理及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服务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金融工作的重点之一。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短、曲线陡,金融部门在加大对碳减排支持力度的同时,也要积极研究碳减排的路径选择及其对金融业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维护金融稳定和助力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本文从边际减排成本角度入手比较分析以碳排放权交易与碳税为代表的碳减排路径选择,在此基础上以碳定价为切入点研究碳减排对金融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的边际减排成本已经处于快速攀升阶段,需在碳排放权交易的基础上引入差异化碳税政策,也就是通过“碳交易+碳税”模式助力碳减排。与此同时,金融系统在发挥其融资和风险分担功能的同时,也会受到上述碳减排政策的影响,如抵押资产贬值、预期损失上升、税后利润减少等。本文认为,需要聚焦碳定价政策设计,碳排放的可计量、可核算,以及气候变化的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探索具体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挑战已不容忽视,但关于气候变化影响金融稳定的研究起步较晚,现有文献还较为零散。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发现金融部门对气候变化会影响金融稳定的共识正不断凝聚,在对气候变化相关影响进行分类和定义、分析传导渠道、开展定量评估、提出应对之策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研究进展。但该领域的研究总体上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化,尤其是存在实践性较强、理论性不足的特征,理论机理分析有待加强,聚焦中国问题的研究也较为欠缺。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转型金融与碳市场调节纳入统一理论分析框架,构建包含家庭、厂商、金融部门与政府的四部门DSGE模型,研究转型金融与碳市场调节对经济增长量和质两个方面的影响及其最优组合方式。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碳排放强度限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提高碳配额拍卖比例对经济增长存在负面影响,且对低碳部门的冲击强于高碳部门;第二,转型金融在支持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同时,能够减缓和对冲碳市场调节收紧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第三,转型金融和碳市场调节各自都存在一定的政策局限性,单独使用可能影响经济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第四,转型金融与碳市场调节存在着最优组合,强化两项政策的协调配合可望实现经济社会的帕累托改进,为经济高质量增长提供精准有力的政策支持。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第一,将碳市场调节纳入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强化其与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协调好稳经济增长与促低碳转型在短期、中长期的关系;第二,强化转型金融与碳市场调节的政策目标协同和调控时机协同,形成最优政策组合;第三,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研究创设“低碳转型支持工具”,支持企业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第四,完善转型金...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不仅对实体经济发展造成威胁,而且会对金融系统稳定造成重要影响。本文采用分位数、时域和频域连通性方法,评估气候变化对中国高碳行业的影响,进而分析对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代表的金融风险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首先,在极端经济状态下,气候变化对高碳企业的影响,以及高碳企业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均远高于正常经济状态下气候变化对上述变量的影响。其次,气候变化对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远大于气候变化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最后,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时变特征,且重大事件加剧了变量的溢出效应。因而,相较于长期风险,应当重点关注气候突发事件在短期内对金融机构造成的风险冲击。  相似文献   

9.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综合实力伴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增强。但我国的极端气候事件趋多趋强,气候风险水平呈上升趋势,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作为经济运行的核心,在宏观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研究气候变化与经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本文对极端气候事件损失体系和区域经济金融稳定性综合体系进行指数合成并构建面板模型探讨气候变化中气温和降水量因素的变动和极端气候事件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得出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通过极端气候事件对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有负面影响,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完善绿色金融市场和优化信息披露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构筑现代金融安全区的目的在于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有各种经济与社会因素影响着金融安全。要发挥政府部门、金融管理部门在维护金融安全中的作用,做到政府与金融部门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并科学探讨其管理模式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气候变化给全球经济金融体系带来诸多危害,气候问题引发国际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给各国央行维持金融稳定带来挑战,也对货币政策传导和实施带来干扰。根据欧央行的测算,如果不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到2050年气候脆弱性投资组合的违约概率可能会增加30%,到本世纪末欧洲的GDP可能会下降10%。鉴于气候变化对经济增长、金融稳定等带来的深远影响,各国央行纷纷积极采取应对举措,尝试将气候因素纳入政策框架之中。  相似文献   

12.
金融稳定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其影响因素来自多方面,现有文献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某些特定角度。在当前全球经济和社会数字化转型发展、金融创新不断涌现以及环境气候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亟须重新探讨金融稳定的影响因素,以便更有针对性地维护金融稳定。本文从宏观经济和金融机构运行、金融治理体系、典型业务模式以及环境和气候方面,较为系统地总结了金融稳定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金融稳定影响因素层面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大兴安岭经济和金融发展都相对落后,金融危机又对大兴安岭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要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推进林区经济转型深化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构建“H”型金融支持模式,充分发挥金融部门资金融通渠道作用,形成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的相对均衡,使林区资金根植于当地经济发展,避免资金大量外流。  相似文献   

14.
各国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已经就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重大影响形成基本共识,但关于其传导机制的许多观点散见于文献,未形成清晰完整的研究脉络。本文在梳理总结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分类方法,将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分为两类物理影响和一类转型影响,并将目前关于传导渠道的分析扩展为对传导机制的研究。在我国加快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致力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本文对相关研究和实践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离不开金融支持。绿色转型给商业银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配置带来挑战。本文提出了一种市场方案来增强金融部门在绿色转型中的作用:建立“棕色风险敞口”的二级市场可以帮助银行更快地处置滞留资产,从而提高其绿色投融资的能力。此外,新创建的工具—棕色资产支持证券(B-ABS)—可以增加专业绿色投资者的多样化机会,从而为新的绿色投资项目吸引更多资源。不良贷款二级市场的建设经验表明,有针对性的政策和监管措施可以同时支持棕色资产和绿色金融的二级市场发展。本刊编译了此篇IMF工作论文,以期给读者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6.
2021年2月份以来,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快速上行并带来美股回调等金融震荡,引发了市场广泛关注和担忧。作为无风险利率,国债收益率是各类金融产品的定价基准,美国国债收益率被视为“全球资产定价之锚”。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升对全球金融市场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冠肺炎疫情与极端气候事件都存在严重的负外部性,二者的内在一致性提高了人们对气候相关风险的重视程度。疫情蔓延对气候相关风险的影响以中长期为主、短期为辅。短期内,在减排降污的同时,经济下行压力可能迫使环保部门放松执法力度,削弱金融机构应对气候相关风险的意愿与能力。中长期,低碳转型路径不确定性增大,转型风险升高,对金融市场产生了次生冲击。另外,疫情下的经济刺激政策可能会制约中央银行应对气候相关风险的能力。未来各国应在经济复苏计划中加入对气候因素的考量;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应重视对“气候+疫情”双重风险的前瞻性应对,防止金融动荡;合理把握疫情应对政策的退出时机、路径与节奏;夯实绿色标准制定、环境信息披露、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等基础性工作,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8.
2010年12月坎昆气候大会通过了《公约》和《议定书》两项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气候形势日趋恶化.各国努力应对气候变4.E的政治意愿将进一步刺激碳金融的发展,推动全球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致力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碳排放权交易自2005年以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与之相关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规模不断壮大。本文认为,伴随着低碳经济的到来,碳金融的发展将不断推动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创新。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金融》2006,(12):31-32
一、金融支持城市经济转型的作用巨大以金融手段支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主要通过两条途径。途径一:金融支持和金融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战略升级—→经济转型一个地区的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重大。首先,表现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戈德史密斯在对35个国家186  相似文献   

20.
石晓琳 《中国外资》2024,(5):104-106
<正>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信贷供给等关键指标的评估表明银行业已开始将气候风险纳入定价。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的影响不易量化,而ESG评级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确定性。在世界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的大背景下,气候风险对金融市场,特别是对银行业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焦点。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气候变化2023》表明,累积排放量与地表温度之间存在准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