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当前城乡发展协调性不足,成为制约新发展格局构建的瓶颈。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手段。通过阐述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城乡一体化的理论,选取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评估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最后,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等方法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一体化的作用和农户人力资本投资的中介机制。结果显示,各地区城乡一体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地区间的相对差距逐渐缩小;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效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并通过农户人力资本投资效应促进了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提升。未来,中国应加快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畅通农户人力资本投资渠道。  相似文献   

2.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的技术效应和普惠效应,既有助于在高质量发展中推动共同富裕,也有利于满足共同富裕中促进均衡发展的要求。本文基于2011-2020年31个省市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分析法,在考虑人力资本作用的基础上,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推动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这一作用呈现出“U”型的非线性变化趋势,且呈现出地域的异质性,表现为对中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内在机制表明,存在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人力资本积累增加与结构优化→共同富裕建设推进”的中介效应传导路径。最后,我国共同富裕建设存在较强空间依赖性和空间集聚现象,且主要以“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为主。  相似文献   

3.
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中的两个重要议题。从城乡收入差距这一影响共同富裕整体进程的关键视角出发,在理论剖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11—2019年22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从总体来看,数字经济的发展会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中国共同富裕总体进程;(2)从数字经济的不同层次来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均可以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数字基础设施和产业数字化的影响效应更大;(3)从影响机制来看,数字经济主要通过促进人口城镇化以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以提高家庭经营性收入两条路径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影响。以上结论丰富和完善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为发展数字经济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时代发展规律和我国现实状况,弘扬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结合中国具体国情,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制定了一系列新举措。浙江湖州通过探索无差别交通、无差别教育、无差别电商、无差别产业来建设无差别城乡,为扎实推进城乡协同发展迈向共同富裕做出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为其他地区实现城乡融合,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数字经济如何赋能共同富裕尚未得到有效探索,为了探讨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这一新动能,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共同富裕和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研究了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和影响路径。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共同富裕水平不断提高;数字经济显著促进共同富裕,数字经济既能够提高收入水平,又能够降低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促进收入与公平二者协调统一,实现共同富裕;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影响具有异质性,西部地区促进效应最大;数字产业化对东部地区的共同富裕赋能作用大于产业数字化,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反之;创新效应和普惠效应是数字经济的主要传导机制,数字经济通过创新效应和普惠效应显著提升共同富裕;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6.
金融是经济活动的血液,运用数字金融的“普惠性”解决发展不平衡是实现共同富裕重要路径之一。在构建共同富裕指标的基础上,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促进共同富裕;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金融通过支持创新创业促进共同富裕;维度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均能促进共同富裕,而数字化程度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不存在;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存在,而在东部和东北部地区不存在。应进一步提升数字金融的“普惠性”,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因时因地制定差异化政策,更好地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聚焦银行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合新结构经济学最优金融结构理论,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广义矩估计、工具变量法和分位数回归等方法,以中国200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以中小银行发展所推动的银行业结构优化能够有效降低城乡收入差距,该作用随城乡收入差距分位点的提高而增大。异质性分析显示,市场化水平高的地区、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银行业结构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了显著负向影响;金融素养高的地区比金融素养低的地区,银行业结构优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作用更加明显。基于此,建议通过提升中小银行的数量规模来优化银行业结构及完善配套措施,发挥其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就是打破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解决现阶段的城乡之间的显著差距。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经的过渡形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并推动城市化的进程,需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逐步将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  相似文献   

9.
从内生增长和生育选择视角分析城市化、生育率和人力资本等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通过实证模型检验相关推论。研究发现:(1)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生育率会阻碍收入增长;农村生育率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大;生育政策提高了生育率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显著性。(2)城乡生育率差距越大,生育率差距变动对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越小;城乡人均人力资本差距越大,城乡人力资本差距变动对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越大;城市化水平越高的地区,城市化水平变动对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10.
张众  姜全 《西部金融》2022,(9):74-81+92
本文通过构建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利用2013-2020年间山东省16地市的面板数据,对山东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划分区域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减贫差距的城乡发展差异性。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抑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且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该抑制效果在欠发达地区表现的更为突出,数字普惠金融不同维度的细化指标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用效果在不同地区也不尽相同。因此,今后在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时,应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地区特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数字普惠金融在抑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发挥最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统筹城乡发展视角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发挥好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应坚持以城带乡,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人力资本,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建立健全农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多种实证方法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有助于农民增收。对传导机制的分析发现,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加速农地流转、降低城乡分割是数字经济助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对于拥有不同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农民,数字经济对其增收的影响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数字经济具有较好的普惠性。进一步的空间计量分析显示,数字经济既有助于本地区农民增收,又会对邻近地区农民的增收产生积极影响,即数字经济具有较强的空间外溢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14—2019年1 458个县域数据,探究普惠金融数字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普惠金融数字化发展能够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金融普惠化和数字化具有协同效应;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普惠金融数字化影响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具有调节作用,其中职业培训、医疗卫生、信息通讯和基础设施的调节作用为正;县域资源禀赋和财政配置模式对公共服务的调节作用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摘要】教育资源分配相对公平的情况下,教育是可以改变命运的,也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目前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下,城乡教育的差距也在进一步加大。城乡教育差距造成人力资本差距,随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增加,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专有性都在增加,个人收入水平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变化而变化,这首先表现为城乡学生在享受教育资源分配和受教育条件方面的差距,并将这种差距扩大到未来城乡居民在知识结构、经济地位和收入等方面差距。大量研究表明,城乡教育差距是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遵循产业发展的理论和城乡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针对现阶段城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技术创新和人才培训,逐步完善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6.
《现代经济》2014,(9):83-84
城镇化是我国现阶段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由过程,提高城镇化水平也是我国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手段。尽管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0%,但在过去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暴露了相当大的问题,譬如"大城市病"的凸显、"房地产化"的过度、政府职权的集中。解决这些"后遗症"需要摒弃粗放型的城镇化建设路线,改弦易辙,采取集约型的新型城镇化路线。而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在城镇化进程中却起着诸如抹平城乡间差异,带动产业集群,推动市场化改革等重要作用。因此,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因势利导可以助推新型城镇化之路。  相似文献   

17.
资源配置差异是导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文章首先从金融、物质、人力资本以及财政等资源的角度,实证分析了资源配置差异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造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城乡人均贷款比、城乡人均固定资本投入比、城乡人均受教育年限比以及城乡人均财政支出比的扩大都是引起我国城乡人均收入比扩大的格兰杰原因。其中,从对城乡收入比扩大的长期作用效果来看,城乡人均受教育年限比扩大影响最大,城乡人均固定资本投入比扩大影响次之,而城乡人均财政支出比与城乡人均贷款比扩大的影响分别排在第三位与第四位。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资源配置角度提出了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解决好城乡差距问题。本文运用2010年—2019年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地方财政民生支出显著缩小了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消费差距,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财政民生支出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乡人力资本差距这两个渠道,缩小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消费差距。政策启示:政府部门应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农村居民不断增长的医疗保健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1984-2015年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运用KALMAN滤波算法考察产业结构和外商投资对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外商投资、产业结构与城乡收入差距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外商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较小,并不是影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外商投资对缩小城乡收入持续有着积极的影响;第二产业比重、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始终正相关,第二产业比重增加与产业结构水平高级化都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建议进一步利用外商投资发展我国现代化农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并积极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第三产业发展,同时提高农村务工人员的技能与素质,重视农村务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其可以从事信息咨询、商贸物流等相对高收入的工作;制定政策吸引高素质人才留在农村,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实现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20.
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发展对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增加了家庭教育支出。机制分析表明,家庭教育支出的增长得益于数字金融发展对家庭流动性约束及预防性储蓄动机的缓解。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更有利于家庭物质或文化资本水平较低的弱势群体,且在金融发展低水平地区作用更明显,这体现了数字金融发展的普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