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当前积极推进能源转型的国家看,德国和美国是两个具有典型性的国家.德国和美国能源转型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差异性主要源于两国能源转型的核心动机不同.德国能源转型的核心动机是大气与环境保护,美国能源转型的核心动机是能源安全.转型核心动机差异导致两国能源的转型方向与路径不同,德国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美国向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天然气和核能)转型.过渡能源选择是国家能源转型的必备要件,且可再生能源政策推进强度与居民电价成正比.电力系统转型对国家能源转型至关重要,智能电网是电力系统转型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德国在能源转型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其能源转型战略、可再生能源政策等对我国以及很多国家的能源转型和政策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笔者根据近几年德国可再生能源的最新数据和形势,对德国能源转型动态进行分析。拍卖机制促使拍卖电价出现变化为降低能源转型成本,德国转变固定电价机制,对新建机组施行上网电价拍卖机制。  相似文献   

3.
德国可再生能源协会8日发布的报告称,2007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前一年的8%上升到9.1%。报告显示,去年在德国电力消费中,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从2006年的  相似文献   

4.
德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在人类能源使用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这是人类从利用化石能源到摆脱化石能源的一种理性的回归.德国为实现能源转型,确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按照欧盟的指令,从立法、资金、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取得了良好效果.德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也带来了整个电力市场相关行业的利益调整,未来还有许多有待处理的问题.德国的经验和做法为中国的产业改革尤其是电力市场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虽然“能源转型”的概念始于1982年,由德国应用生态学研究所率先提出,并力举主导能源应从石油和核能转向可再生能源。但回顾历史,人类已经历多次能源转型,第一次发生在19世纪初,耗时70年,由生物质能转向煤炭。而第二次能源转型始于20世纪50年代,表现为石油、天然气及核电对煤炭的替代,耗时50年。21世纪以来,实现能源可持续供应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共同使命推动第三次能源转型,深刻影响各国经济和能源发展。  相似文献   

6.
2012年,德国能源消费总量4.5亿吨标准煤,全社会用电量约5940亿千瓦时,是欧洲第一大能源和电力消费市场。其中,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和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分别为11.7%和12.6%,发电量占比21.9%。2012年,德国发电装机约1.78亿千瓦,其中光伏发电3264万千瓦,风电3131万千瓦,生物质发电765万千瓦,水电44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约1361亿千瓦时,其中风电460亿千瓦时,生物质408亿千瓦时,光伏发电280亿千瓦时,水电212亿千瓦时。德国能源转型战略顶层设计德国能源转型战略(Energiewende)的总体目标是逐步  相似文献   

7.
德国等欧洲国家能源转型相对激进的进程,助长了此次电力价格上涨。在大力发展新能源过程中,需加强源网统筹规划,综合考虑电价上涨预期、电力短缺风险,避免因能源低碳转型激进导致能源安全风险。德国地处欧洲中部,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其煤炭资源丰富,长期以来能源消费依赖煤电。自上世纪90年代起,德国开始推行能源转型政策,目前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已超过45%,占比世界领先。德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同样遵循"放开两头、管住中间"原则,在发电侧和售电侧引入竞争。  相似文献   

8.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约束下开启经济低碳转型的首年。由于“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排放总量大、脱碳时间短.能源系统转型难等诸多挑战,想要如期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在能源生产侧和工业.建筑.交通等能源消费侧进行全面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9.
金枫 《中国石化》2007,(7):59-61
由于受到高位石油价格、能源供应安全和环境保护压力等问题的困扰.欧美各国纷纷制定出新的可再生能源计划。欧盟能源白皮书确定的目标是.到2010年欧盟12%的发电量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欧盟要求到2010年生物质能的供应量达到能源总消费量的15%。欧盟委员会于2007年3月初制定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欧盟总能源供应20%。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世界各国正在加快推动能源转型。例如,德国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并明确要淘汰煤炭与核电。美国凭借在页岩气开采技术方面的突破,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大力推动天然气替代。近几年,我国能源转型也进入了关键阶段,对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的能源转型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以便正确认识我国在世界能源转型浪潮中的定位,为长远措施的制定提供必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发改委日前正式发布《北京市“十二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北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550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约6%左右。据悉,这是北京市首次编制关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发展的规划。  相似文献   

12.
2009年9月29日,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首次提出中国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既明确提出了能源结构优化目标,又清晰指明了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及能源安全要求决定了我国不会重复西方发达国家的能源转型路径,而是将从以煤炭消费为主直接向以“可再生能源+电力”为主转变,这也将使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系统调节性资源不足等一系列挑战。为实现我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资讯     
正德国首次实现可再生能源100%覆盖2016年5月15日,人类能源利用历史上的一件里程碑事件:德国第一次实现全国电力需求几乎全部由可再生能源供应,其迎合了德国总理默克尔实施的"能源转型"政策,旨将传统的以化石能源和核能为基础的能源供应体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能源体系。  相似文献   

15.
国际能源治理体系呈现“碎片化”和“无序化”趋势,全球能源发展进入重大变革期。基于“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模型,针对全球能源转型发展新形势,设计了可持续转型、能源独立和新能源加速3种碳中和情景,在有关中国人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的假设基础上,系统模拟了大变局对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路径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不同情景下,中国能源需求将在2030-2035年达到42.8亿~43.8亿吨标准油峰值,之后维持在40亿吨标准油以上水平,其中煤炭、石油与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需求将先后达峰,达峰后需求快速下降,非化石能源则逐步成为能源和电力供应主体。为保障能源转型的顺利推进,需持续提升能源供给质量,把握好能源转型节奏,加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的创新,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大力推进能源与关键矿产的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的中国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16.
国际能源供应的持续紧张和乌克兰危机在地缘和能源两方面的外溢效应,使得长期高度依靠俄罗斯能源的欧盟急剧调整其能源政策,包括推动能源供应关系重塑,推动欧俄能源领域激进“脱钩”、加大能源外交力度、增强市场影响力;加强内部能源转型进程,多措并举推动节能和储备、大力挖掘可再生能源潜力、重拾传统能源供应保障作用等。欧盟能源政策调整目的和手段服从于与俄罗斯地缘政治对抗和解决短期内能源供应和价格危机,以能源与俄罗斯渐进式“脱钩”为导向,以能源来源多元化、发展替代能源和开源节流为主要政策手段。目前,欧盟在能源“脱俄”方面取得进展,但欧盟能源安全困境并未出现有效缓解,同时其能源转型进程也将面临更多挑战。  相似文献   

17.
<正>德国在实施能源转型,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上有远大的目标。2011年通过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法》,提出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可再生能源的比例,2014年为13.5%、2020年为18%、2030年为30%、2040年为45%、2050年为60%;在电力消费中的比例,2014为27.4%、2020年为35%、2030年为50%、2040年为65%、2050年为80%。德国是欧美各国能源转型的典范,德国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电力,特别是  相似文献   

18.
《中国核工业》2011,(12):5-5
国家能源局12月15日公布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目标。根据该目标,到2015年,我国将努力建立有竞争性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体系,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利用及核电等非化石能源开发总量将达到4.8亿吨标准煤。  相似文献   

19.
李琳 《汽车观察》2022,(3):56-57
伴随着中国能源转型的加速,氢能源在汽车产业的应用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一环.凭借清洁、高效、安全等优势,氢被业内视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2030年氢气需求量将达到3500万t,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占5%(按热值计算);205...  相似文献   

20.
能源的发展,受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生产力、环保能力、能源结构等多项因素的共同影响。分析我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如一次能源消费结构难以改变、高耗能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有待提升和低碳技术在工业有待提高等。指出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转型的标志性目标,应以节能提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稳油增气、发展智慧能源、加大低碳技术的创新、使用清洁环保高效的可再生能源作为转型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