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维浩 《农业经济》2023,(10):107-109
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态治理是政府与市场协同治理的具体体现,在实践中有助于缓解农村生态治理面临的社会资本和资源不足的压力。当前农村生态治理面临单一治理主体能力有限,生态治理结构碎片化以及社会主体对于新型生态问题的应对不足的现实困境。基于此,探索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协调引导、公众有效监督相结合的治理路径,需要做好信息共享、利益协调、机制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2.
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单位,乡村治理发展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乡村农地流转,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形成,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多元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等特征重塑了乡村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本文首先提出一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乡村治理的分析框架,阐释其发生机制;其次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经营主体和乡村治理模式的历史演变,考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嵌入乡村治理的历史必然性;最后在分析现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乡村治理所面临的挑战之后,提出重视社会化服务减少贫富差距、培养具有契约精神的新农民、明确多元治理主体权责义务,以及提高向心力培育乡村利益共同体等方面的乡村治理效能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生态治理工作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为强化农民主体性。农民主体性具体表现为生态治理方向价值性、生态治理过程实践性与生态治理成果受益性。在当前乡村生态治理的具体实践中,农民主体性困境限制了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的建设。在主体性视角下厘清与创新乡村生态伦理道德资源、优化制度供需关系、完善生态治理主体协同机制,是破解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难题的根本之策。文章指出农民主体性是建设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的重要特性,分析了农民主体性困境对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限制作用,提出了主体性视角下激发农民参与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有利于突破传统乡村社会血缘和地域的限制,形成更广范围的社会信任和互利合作,促进了传统乡村社会资本向现代社会资本的发展与转变。这不仅使乡村治理主体向多元化发展,也改变着乡村治理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为促进乡村现代社会资本的发展,引导乡村治理走向善治,政府要积极引导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引导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成为与政府良性互动的桥梁、推动政府、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农民步入共进双赢的良性循环和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村组织之间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资本下乡”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公共性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基层政府推动与资本逐利的双重驱动下,工商资本下乡大规模转入农地。通过对基层政府推动"资本下乡"的背后逻辑和"资本下乡"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本文发现,基层政府、工商资本结成"权力—资本"利益共同体,共同应对土地流转中分散孤立的农户;村级组织成为下乡的工商资本管理分散农户的代理人;基层政府联合下乡的工商资本共同获取涉农项目利益和土地增值利润,其自主利益越来越独立于公众利益,"资本下乡"背景下乡村治理缺乏公共性:治理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违背农民公共利益,治理方式在民主参与方面有待完善,治理资源利用趋向内卷化,治理结果不利于农村发展,这些都导致基层政权的民意基础遭到削弱。为了建构乡村治理公共性,需要从改善基层政府治理机制、完善地方政府治理体制、发展农村社会力量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6.
尽管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有其客观性,但是,目前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本文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探讨从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农产品的产出,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全过程中,形成政府、市场、农户及涉农企业多元主体协调配合的农业污染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构建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土地利用冲突缓解机制,对于缓解区域用地矛盾和实现区域空间协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三方演化博弈模型、Matlab数值仿真。研究结果:(1)地方政府在土地利用冲突中的策略选择对营利性组织与农民的策略选择起决定作用;(2)治污处罚、政策补贴、土地租金、污染赔偿、额外补助是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冲突的关键因素;(3)通过调整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冲突关键因素,从实现绿色经济和条块化管理策略上,构建社会经济型和生态治理型的土地利用冲突缓解机制。研究结论:构建地方政府、营利性组织和农民之间的三方演化博弈关系,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目标下的三方利益主体利益均衡,促进地方政府主导转向多方利益主体合作,有利于缓解区域用地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8.
目的 农业产业组织模式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制度载体,考察企业控制型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初期的合作问题,为助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以畜牧业生产加工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多案例研究法,构建“交易特性—交易关系—治理机制”分析框架,探讨不同交易特性的农业企业与其他经营主体的交易关系与治理机制。结果 不同交易特性的农业企业与其他经营主体形成了不同联结程度的交易关系;在交易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匹配的治理机制也有所改变,大多为复合治理机制且关系治理机制存在于多种交易关系中;准纵向一体化模式中要素契约治理机制和关系治理机制,有利于锁定双边的专用性资产投资,构建多元经营主体的长效利益联结机制。结论 政府需要不断优化农产品交易关系的制度环境、大力扶持与农户存在“乡土”关联的农业企业、加强农户自身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9.
[目的]生态循环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探索有效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其利益联结机制意义重大。[方法]在对河南省漯河市生态循环农业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成本收益方法、博弈论等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在模式构建上,提出农业企业是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关键主体,构建了以农业企业为核心力量的企业内部自循环、企业间链条循环和区域内大循环等3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归纳了各模式的运行特点及适用场合。在利益联结机制上,阐明企业内自循环取决于循环与不循环两种方式成本的比较情况;企业间链条循环模式稳态存在的实质是各个独立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博弈过程,各方在满足各自经济利益和环境目标需求下形成一种均衡状态,这是企业间链条持续循环存在的基础;区域内大循环既要遵从企业内自循环和企业间链条循环的基本条件,更要从区域的总体要求出发,通过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经济、产业扩散效应等获得更大的效益。[结论]研究认为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中要重视农业企业的作用,培养农业企业的生态意识、循环经济意识,通过系统化措施鼓励、引导企业采用适合自身实际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并在参与主体间形成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生态循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锋  封雯静 《水利经济》2023,41(4):61-65, 81
为研究跨界湖长制的本质机制,通过多元主体博弈系统中湖长与企业、区域内湖长、区域间湖长的多方博弈,对太湖治理困境进行归因分析。研究发现,太湖流域湖长制存在问题的内因在于理性经济人的利益相关性,可以通过外界元素达成多方共赢的局面。借鉴矩阵式组织框架,融合流域内各区域湖长层级体系与协同理论,构建了太湖流域区域协同治理多维模式框架,涵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多元主体、多维作用。基于区域协同治理框架,建议从政府角度,明晰权责划分,完善评价体系;从企业角度,优化生态补偿,加强技术革新;从社会组织角度,优化科研投入,强化理论渗入;从公众角度,群众参与治理,加强反馈效应。  相似文献   

11.
土地非农化过程充满了利益的冲突,保护农民利益的关键在于划定市场与政府的边界,设计合理的治理结构,既降低交易成本又协调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提高农民分享比例,使得各利益主体和谐相处、共享剩余。天津宅基地换房模式是治理结构的创新,一方面,政府在不完全合约中引入了规范与权力,降低了分散交易的成本;另一方面,民主协商的政治程序保障了农民的谈判力。与国家征地机制和分散交易机制相比,这一新的土地非农化模式有利于推进城市化,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12.
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利益构成及分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中的利益相关者、利益关系、利益构成及分配机制,提出优化利益分配建议。研究方法:标准化访谈、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是政府主导下社会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涉及利益多样。生态改造中,受到影响最大、利益关系最复杂的是县级政府及其部门、煤矿企业、施工企业以及农民。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利益分配中各主体地位不同以及分配机制不健全导致利益分配失衡,由此引发社会矛盾,影响项目顺利实施。因此,应对采煤塌陷区生态改造中的利益分配进行调整。研究结论:应在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的前提下,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各利益相关者的主体地位,通过利益调节与补偿达到利益分配的合理状态。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从国家治理转型的高度,剖析耕地保护制度的初心与使命,为实现生态文明、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在中国耕地保护治理的转型中,政府、市场、社会三类行动主体相互嵌入形成动力机制和制衡机制。政府和市场主导的供给治理导向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虽然规定了框架规制,但地方政府的执行偏差、社会公众的参与缺位造成了“占优补劣”的后果。政府和社会主导的管制治理导向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格保护了优质耕地,维持粮食生产能力不减弱。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主导的赋能治理导向的耕地休养生息制度完善了“占补平衡”的政策目标,加强了生态修复,建立了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通过供给治理、管制治理与赋能治理的协同组合可以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多重平衡。研究结论:建立政府、市场与社会多主体参与的互动性连结,供给治理导向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管制治理导向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奠定了耕地保护治理的基石,赋能治理导向的耕地休养生息制度是在改进的耕地占补平衡和加强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基础上的嵌入性治理,与前两者形成合力,高效推进中国耕地保护治理转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农业试验示范站是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的重要手段。[方法]文章以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模式的典型代表——试验示范站作为研究对象,借助网络治理理论研究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特征和经验,分析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涉及的多方主体的职能定位,构建农业技术推广治理网络,同时通过深入分析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的作用机理和作用过程,研究各方利益相对主体的关系,为创新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机制构建提供理论支持。[结果]从网络类型的视角看,试验示范站是政府推动、基层农技试验示范站具体操作实施的政府参与型的网络治理模式;从网络主体的视角看,以试验示范站为主体,联动政府相关部门、普通农户等各个主体在技术推广过程中的行为;从网络运行的视角来看,通过从网络治理的主体因素、关系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方面分析影响杨凌农业试验示范站网络治理效果的一些具体因素。[结论]政府参与型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模式通过政府推动、基层农技试验示范站具体操作实施、普通农户参与落实等一系列的技术推广过程实现了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该模式是最有效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农村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但是在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被城市化”的异化现象,其背后的原因是地方政府由于经济发展、追求经济利益和追求政绩的需要.农村“被城市化”现象的治理需要国家从法律上保障农民的权益,建立农民参与机制;坚持因地制宜的城市化原则;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理顺农业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有效的农业污染环境规制能够规制利益相关者行为。本文梳理中国农业污染防控的法律法规等制度演进,发现相关环境规制建设进程缓慢且被动性明显、规制内容较分散。进一步分析表明,农业污染防控存在农业污染治理被边缘化、利益协调机制和农民参与机制缺乏、基础数据库建设缺位等缺陷;这些缺陷导致了农民、排污企业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逆向选择行为,进而不断加重了农业污染。本文提出了坚持"综合防控"思想下的关键制度和机制建设以有效规制利益相关者行为、培育农民参与能力等有效防控农业污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一批以产品为纽带、农民为主体、服务为宗旨、利益为目标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承担了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统”不了、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事,有效地提高了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践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是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实施农业标准化、培育和提高农民素质、实施品牌战略和农产品营销、落实农业补助的直接主体,是架起农民之间、农民与加工流通企业之间、农民与市场之间、农民与政府之间…  相似文献   

18.
买方市场下的效益农业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效益农业的内涵 效益农业的战略构想,最早是由湖北省钟祥市于 1992年提出来的,到现在已为许多的专家学者、政府决策者、广大的农业从业人员所接受与欢迎。但是,由于理解的角度和层次不同,对效益农业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如从微观主体—农民这个层次上看,效益农业是指能够给经营者带来满意收入或利润最大化的农业。而从宏观主体—政府这个层次上看,效益农业又是指体现经济、社会、环境有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是一种能够将农民经济利益与农业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有机统一的制度框架和调控机制。尽管对效益农业内涵的理解存在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引入农业治理视角,从自主治理角度分析小农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农村社会存在多样化的农业自主治理实践,农民、市场和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到农业治理中,其关键是农民在村社组织主导下形成了自主组织,建立了农民与其他主体之间的联结机制,促进了小农农业现代化发展。自主治理的有效实现依赖村民自治制度提供制度化的组织保障和集体土地制度提供制度空间。从国际比较视角来看,与大农农业国家农民生产组织化作用不太重要和小农农业国家农民生产组织化作用有限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不同,中国探索了一条充分发挥农民自主组织作用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这启示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应进一步完善相关农业治理体制机制,为农业自主治理提供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20.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缘起于税制改革后的地方支农动力趋弱难题、条块分割下的碎片化治理困局和涉农项目基层运作的监管窘境。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历经地方整合试点、源头整合试点与全面推进三个阶段。从广东省实践来看,下放权力、整合资源、规范监管能够有效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率,但依旧存在资金总量有限与结构性问题并存、地方政府项目治理与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能力不足、涉农资金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等阶段性问题。纵向层级的事权下沉与目标偏移、县域治理的转型不顺与弱势协调、控制链条的监督失衡与考核形式化是制约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推进的深层原因。应积极构建权责匹配的纵向涉农财政制度、推进县域涉农资金管理现代化、创新全过程监管和绩效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