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涛  许泱  蔡青青 《技术经济》2013,(11):105-111
利用2001年1月—2013年6月的月度数据,构建DCC-MVGARCH模型分析用货币供应量表征的我国内部因素和用汇率和国际原油价格表征的外部因素对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通货膨胀既源于内部调整,也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内部因素中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是影响我国通货膨胀水平的主要决定因素;相对而言,外部因素对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   总被引:59,自引:3,他引:59  
本文在充分考察全球流动性的转化、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传导、人民币汇率升值的紧缩效应、国际利率的影响以及价格扭曲效应为外部冲击所放大等典型化事实基础上,应用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和VAR模型对外部冲击影响国内通胀进行了经验研究。计量结果表明:短期内,国际食品价格是导致国内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在中长期逐步上升;人民币升值抑通胀的效果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国际利率变化对国内物价有影响;全球流动性的转化因央行的有效对冲对物价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综合而言,外部冲击只是导致通胀的因素之一,而GDP增长率仍是影响物价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防止经济增长过快,调整要素价格抑制投资需求膨胀,以及提高汇率机制弹性以增强货币政策独立性并使之成为应对外部冲击的第一道防线,将是治理中国通胀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建新 《经济学家》1995,(2):114-121
  相似文献   

4.
汪川 《金融评论》2013,(2):101-110
本文梳理了外部冲击及其对通货膨胀影响的相关文献。本文指出,外部冲击和通货膨胀动态特征的研究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在日益开放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外部冲击的影响已经构成我国通货膨胀特征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通货膨胀的动态特征也成为检验外部冲击理论是否符合实际的重要标准。目前国内的相关文献并没有将外部冲击和通胀动态特征有机结合,并且在建立理论或实证模型来分析外部冲击对我国国内通货膨胀影响时,没有充分揭示不完全汇率传递效应在外部冲击的通胀影响方面的作用机制。在此影响下,该领域的研究,尤其是理论研究中对外部冲击的通胀效果的结论与现实情况有较大差距,并不能充分解释外部冲击对通货膨胀的缓慢且滞后的影响。本文提出.为了刻画符合我国通货膨胀动态特征的外部冲击影响,该领域的分析不能忽视不完全汇率传递效应及其在外部冲击影响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5.
伍戈  李三 《金融评论》2015,(1):22-33,124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有关中国通货膨胀的文献,我们发现,现有的研究通常偏重于数据挖掘,而忽视了普适性宏观经济理论的约束,因而所得出的结论其经济学含义值得商榷。尽管总供给-总需求框架是十分简洁的宏观分析框架,但是很少有人用它的具体方程来推导通货膨胀的决定式,并将所得来的决定式用之进行中国的实证分析,使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互印证。本文创新性地在总供给-总需求框架下,首先对封闭经济下的通货膨胀成因做了较为深入分析,接着将模型推广到开放经济中以获得计量上可估的线性方程,并利用中国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通胀的形成是由供给面和需求面两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这也在数量上验证了总供给-总需求框架在中国的适用性。其中,产出缺口增大、劳动力增速放缓、货币增速变大、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同比增速减缓、大宗商品价格增速走高都显著性地导致通胀率的抬升,且它们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的显现具有一定的时滞性。鉴于此,我们建议,当经济体遭遇供给冲击(刘易斯拐点、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等)时,货币政策尤其需要审慎,以避免因刺激性宏观政策形成成本推动与需求拉动相互强化所导致的螺旋式价格上涨。  相似文献   

6.
7.
《经济研究》2016,(2):16-29
本文在新凯恩斯DSGE的框架下,从消息冲击的视角,区分并探讨了预期与未预期的货币政策冲击对我国通货膨胀的作用。同时,通过中美政策作用比较,以及参数和预期结构替换,探寻我国货币政策作用特征的根源及其机制。主要结论为:(1)我国货币政策预期冲击的效果要远强于未预期冲击;(2)与美国相比,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更大、持续性更小且存在轻微超调;(3)我国货币政策的特征源于经济主体的短视预期以及央行货币政策的不连贯性。本文的政策启示包括:(1)央行应通过沟通等形式引导公众预期以增强政策效果;(2)尽力避免相机抉择式的政策制定方式,保持货币政策的持续性;(3)货币政策应言行一致。概言之,我国货币政策应该更加透明、连贯和可信。  相似文献   

8.
针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否应关注金融稳定问题,本文结合金融危机前后经济金融运行实际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框架进行了反思.研究发现,早期发达国家所实施的货币政策,简单来说,就是一个目标与一项工具,一个目标就是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一项工具就是政策利率,合理设定政策利率就能达到稳定物价的目标,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和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货膨胀稳定性和产出缺口之间的联系日趋松散,追求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并不能保证实现宏观经济稳定,鉴于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内生关联性,未来货币政策需加强同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配合,以同时实现物价稳定、产出稳定和金融稳定三个目标.  相似文献   

9.
10.
回顾了上一轮结构性通货膨胀,对从紧的货币政策进行了反思,从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两个方面考察了政策当局运用从紧的货币政策治理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效果,并对其中原因作出了分析。认为结构性通货膨胀并非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即有效供给不足的通货膨胀。因此,用紧缩货币供应量的手段来控制,不但达不到抑制价格上涨的效果,反而不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也为后来的应对金融危机增加了不小的障碍。另一个重要结论是,可以参考泰勒规则,将短期利率工具与核心物价水平以及失业率挂钩,依据经济状态进行调整。因此,结合核心物价水平和失业率来调整货币政策,在中国当前情况下,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以保持低而稳定的通货膨胀为首要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本研究参照IMF提出的相关指标,并考虑到中国作为转型国家的经济特征,从中国当前经济运行中控制一般物价水平的必要性、经济结构的完善性、金融市场和银行体系的健全性、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以及央行准确预测通货膨胀的技术等方面考察了中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行性,得出中国已经初步具备实施该货币制度的条件。并提出更彻底的制度改革将会确保中国成功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从而使得宏观经济运行处于稳定的价格水平因而更有效率。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有多目标与单目标之分,因目标之间的冲突,多目标的货币政策实际上是无效的,而单目标的货币政策可以做到目标明确。已有的例证—通货膨胀目标制被证明是相当成功的,我国应该创造条件,适时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长期运行条件。  相似文献   

13.
14.
张从丽 《经济论坛》2008,(10):31-34
自1990年新西兰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IT)后,有40多个上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继公开宣布以IT作为货币政策的新框架。这种新型的货币政策框架的主要特点:一是政策当局事先确定一个明确的、定量化的通货膨胀目标,并向全社会公布;二是中央银行随时对通货膨胀的未来走向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值与目标值是否一致决定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三是中央银行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与金融的不断发展,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率等最终目标的相关性以及货币供应量自身的可控性和可测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干扰。为此,自1990年代起,一些国家相继改弦更张,把货币政策目标由货币供应量转为通货膨胀率,由此形成所谓的通货膨胀目标制。本文运用模型分析,在封闭经济的假设基础上分别讨论了严格通货膨胀目标制和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针对我国目前的货币供应量目标缺乏有效性状况,本文认为可以借鉴通货膨胀目标制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16.
张小燕 《经济论坛》2011,(11):13-15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既要实现经济的内部均衡,又要实现经济的外部均衡。而要求实现我国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目标使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困境。本文通过分析2007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两难困境,提出利率、汇率等货币中介目标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是宏观经济健康发展和货币政策走出困境的根本。  相似文献   

17.
货币政策、国际石油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构建DCC-MVGARCH模型分析我国通货膨胀与国际石油价格以及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动态相关关系.横型结果显示我国通货膨胀水平与国际石油价格之间的动态相关关系较弱,而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关系较强,说明我国通货膨胀主要受到货币供应量影响,而与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关系不大.并提出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国际收支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冲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已经不完全取决于国内的经济变量,因此,研究来自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就越发显得重要.本文通过Granger影响关系、VAR模型的冲击反应和误差方差分解方法证实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引致通货膨胀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继而揭示了外部冲击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陈利平 《经济学》2007,6(4):1115-1126
本文在一个引入时滞、政策传导扰动和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模型中,分析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与货币政策效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由于货币政策的时滞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畅,中央银行无法及时地对经济中的扰动做出正确的估计,尽管可以利用中间目标变量和其他参考变量的实际值对目标值的偏离所给出的信息来适当调整货币政策,但仍然无法对冲击及时做出正确的响应;再加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执行中的财政占优、金融占优和外部占优问题,使得中央银行无法执行其意愿的政策,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引入无助于解决货币政策的低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20.
黄笑言 《当代经济》2016,(4):106-108
本文在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考察了我国货币供给冲击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表明:正向货币供给冲击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均无效;负向货币供给冲击可以在不影响经济增长的情况下有效缓解通货膨胀压力;我国存在“通货膨胀螺旋”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