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全坤 《环境经济》2023,(14):46-51
<正>碳中和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环境管理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我国减碳进程按下加速键,各地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紧锣密鼓,加速落实。面对新目标新任务,北京市密云区搭建基层生态环境治理框架、抓住重点,迅速进入状态,并率先启动了争创北京市首个、国家首批“碳中和示范区”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还存在什么问题,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全球信息与通信技术(ICT)行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加,加快减排已为国际共识,ICT行业领跑者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随着数字经济的爆发性增长,ICT行业能耗将迎来大幅增加,亟须明确其碳达峰碳中和转型路径,为我国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正>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共识,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确提出碳中和的目标,采用碳关税、碳排放权交易等措施控制碳排放总量,引导投资向绿色低碳产业发展。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主动承担责任,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出发,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力争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我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又是能源消费大国,还是碳排放大国。据国际能源组织(IEA)统计,2021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363亿吨,我国排放总量为119亿吨,占比33%。  相似文献   

4.
潘小海  伍勇旭  李东 《技术经济》2021,40(9):172-180
近年来二氧化碳排放持续快速增长,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不争事实.国际社会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努力,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有40余个国家和经济体正式宣布了碳中和目标.我国化石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增长,占全球比重逐步升高,为提升发展质量,彰显大国责任,需要积极科学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同时,双碳发展将对我国经济社会产生重要深远影响,能源结构、产业布局将发生深刻调整.面对重大机遇挑战,应以战略性思维统筹推进双碳工作,找准发力点,分阶段稳步实施,努力实现经济社会高质低碳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导向下能源和经济的低碳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大上提出中国2030年前CO2排放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新气候目标,是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决策。实现CO2排放达峰是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阶段性目标和时间节点。CO2排放达峰时间越早,峰值排放量越低,越有利于实现长期碳中和目标,因此要统筹碳达峰和长期碳中和的目标和措施,协调部署,强化行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有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保障,并成为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要远近统筹,进行超前部署和行动。本文建议如下:制定国家长期低碳发展战略,把长期碳中和目标纳入国家本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总体目标和战略之中;加强深度脱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积极应对全球碳中和导向下国际经济技术竞争;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制度建设;结合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发挥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另一方面,在国内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同时,要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与国际合作,为共建全球生态文明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中国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6.
王玮 《环境经济》2022,(20):36-3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10月27日,二十大后的生态环境部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聚焦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关情况。出席发布会的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7.
刘媛 《经济师》2023,(5):111-113
“双碳”目标是新时期乃至今后长期低碳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也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绿色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加快推进绿色金融与双碳目标的契合进程,以实现“双碳”为目标,以人民健康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以政策体系为支撑,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新型方式,优化绿色金融资金的投资结构,建立绿色金融体系高质量发展路径。文章结合钻石模型分析得出我国绿色金融产业在绿色信息披露制度、绿色标准体系、绿色金融产品结构、绿色主体合作意识以及碳市场上还存在一定缺陷,为实现低碳目标促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应当制定统一的绿色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绿色信息披露制度,提升应对外部环境风险能力。强化生产要素投入,加大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完善碳市场监管机制,构建“一带一路”绿色金融体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系统安全。  相似文献   

8.
<正>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在“双碳”目标指引下,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稳步推进。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保障电力供应的新力量。截至2023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比例超过50%,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  相似文献   

9.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彰显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在此背景下,对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以便更好地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利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以“碳达峰或碳中和”为主题的核心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发文量总体上呈现爆炸式增长趋势;核心作者群已初具规模;发文机构之间的合作呈现出分散的态势。得出结论:研究特征主要有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以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为导向的研究和以未来目标为导向的研究;研究阶段可大致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以及爆炸式增长阶段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正>柬埔寨是东盟成员国中首个推出碳中和长期战略并明确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国家。柬埔寨光照资源丰富,光伏产业发展潜力大。本文分析了柬埔寨应对气候变化管理政策、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能源消费情况、可再生能源状况,并从加强与柬埔寨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领域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绿色标准制定等维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婧 《环境经济》2010,(6):51-54
当前气候变化正影响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在减缓气候变化、改善环境的全球共识下,国际碳排放权市场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会。但是,中国在国际碳市场的参与程度和地位仍然比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借鉴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先进经验,推进国内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暖是全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国际社会齐心协力共同应对。我国一直是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变化应对工作的发展中国家,2030年“碳达峰”目标、2060年“碳中和”愿景,对全球推进《巴黎协定》目标意义深远。国际海事组织基于加强全球环保合作等考虑,出台和实施IMO2020限硫新规,这对炼油行业是一个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应对得当的炼油企业,可以赢得市场先机,在未来的竞争中领先。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核心节点之一,区域内炼油产能已形成一定规模。文章为粤港澳大湾区炼油企业如何在碳达峰背景下妥善应对IMO2020限硫新规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更好地履行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抢占绿色低碳发展先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的目标,于各维度而言,都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标志着中国明确做出承诺,全面贯彻绿色发展,这对因应全球气候变化与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立足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区域内主要城市的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无锡"双碳"目标的实现提出政策建议.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各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口径并不一致,这也对研究造成了一定困难.基于研究严谨性、客观性的考虑,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温室气体工作组(China City Greenhouse Gas Working Group, CCG),是由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发起和组织成立的城市温室气体研究与合作平台.  相似文献   

14.
<正>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快可再生能源产业布局,十年间取得了突出成就,不仅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位居世界首位,技术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特别是储能技术已占得先机。如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国际形势风云激荡,气候危机不断加剧,能源安全已成为全球最重要和最紧迫的挑战之一。随着《巴黎协定》的全面落实,全球已有超过140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或零碳目标,推进可再生能源及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抢先布局,在可再生能源产业和技术等领域加速领跑,这对于改善能源结构、应对气候变化等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碳信用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效的市场调节工具。碳信用普惠机制旨在将小微企业、公众等碳排放主体的低碳行为量化并价值化,依托碳信用积分强化激励低碳实践,促进生活消费领域的碳减排。区域碳信用普惠作为一个新兴概念,存在一定程度的研究空白。以国外碳普惠实践与国内省市碳普惠试点为经验基础,构建京津冀区域碳信用普惠机制,以期促进区域层面的碳信用交易普惠发展,推进区域协同的低碳经济发展,为“碳中和”与“碳达峰”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由于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必须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活动进行有效管理。“碳预算”就是指为保持二氧化碳排放与生态容量之间的平衡而确定的碳排放量。4月,英国财政部发布了2009财政年度预算报告。确定从2009财政年度起设定“碳预算”,并根据“碳预算”排放目标安排相关财政预算,支持应对气候变化活动。成为全球第一个在政府预算框架内特别设立碳排放管理规划的国家。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并赋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利用2006—2019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人工智能技术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与碳排放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当人工智能技术达到一定阈值后,其碳减排效应逐渐凸显;人工智能技术主要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碳减排;在东部和西部地区,人工智能技术与碳排放之间存在显著倒U型关系,而在中部地区,人工智能技术对碳排放发挥持续促进作用。因此,在推进“双碳”目标过程中,需要以绿色低碳发展为目标开发人工智能技术,正确引导人工智能在碳减排领域的研发应用,针对不同区域实际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18.
世界碳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通过《巴黎协定》,将深刻改变未来碳市场的国际格局。世界碳市场的新变化,包括全球碳减排责任发生变化、国际碳减排目标及治理方式的变化、中国在全球碳市场的角色转变等,都反映了《巴黎协定》框架下世界碳市场发生的新变化。世界碳市场的变化为中国带来严峻的挑战,包括碳减排压力增加、争夺世界碳市场话语权竞争压力增大、低碳产业国际竞争压力增大等。中国要积极应对世界碳市场的变化,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展开碳市场国际交流合作、同《巴黎协定》缔约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威胁。  相似文献   

19.
《环境经济研究》2021,(1):F0003-F0003
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般性辩论上提出中国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既是我们对国际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目标和方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列入我国2035年远景目标,要求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2021年全国统一碳市场正式进入第一个履约周期。由于美欧在气候变化领域动作频频,中国参与和引领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为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历史机遇也是历史考验。  相似文献   

20.
陈婉 《环境经济》2021,(6):28-31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成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催化剂,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风险也随之被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纳入考量。2020年12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提出"以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2021年1月4日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再次提及"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